查看原文
其他

2岁男童的小弟弟上面有个包,咋回事?

医学小白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08-31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腹股沟疝气的发生率为1%~4%,男性是女性的14倍


 

前几天有个“支气管肺炎”住院的2岁小男孩,住院第三天,孩子妈妈说:“孩子鸡鸡往上的位置有个包,有一段时间了,来的时候孩子发烧有点着急,就忘了这事了,昨天给孩子洗澡,看见之后又想起来了。”

图源:笔者提供

听描述加上查体,像是疝气,做了个彩超,明确诊断是疝气。

那么,什么是疝气?


小儿疝气主要指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和脐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

腹股沟斜疝


在人体发育的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个“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辅助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儿在出生后,腹膜鞘状突不能完全关闭,如剧烈哭闹、长期咳嗽、便秘和排尿困难等腹腔压力增高时,致使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可以进入此鞘状突,形成小儿疝气。

图源: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6/9219f16cb6b04f6c8673318e429e6763.jpeg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女性患儿的疝内容物可有子宫、卵巢、输卵管,卵巢嵌顿和坏死的发生率高,阔韧带或卵巢血管蒂可进入疝囊并成为滑动疝疝囊的一部分。男性疝内容物主要为小肠、网膜。

腹股沟疝气的发生率为1%~4%,男性是女性的14倍,早产儿更高。右侧鞘状突较左侧闭锁晚,所以右侧腹股沟疝多于左侧。文中提到的患儿为2岁男童,年龄、性别均属于高发人群。

脐疝


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经脐环向外突出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腹股沟疝,但在婴儿中发生率不低,为5%~10%,女性多于男性。

脐疝的发病原因是腹壁筋膜在脐带血管穿入处未融合、留有缺损或脐带脱落时形成的瘢痕组织不够坚韧,再加上腹压增加形成(简单说就是肚脐处的组织闭合不好,就像做工粗糙的口袋一样,盛东西多压力大时就会漏出来)。而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有经常啼哭和便秘。

疝气有什么表现?


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

疝气有什么危害?


长时间的嵌顿,疝内容物由于水肿逐渐加重,失去相对柔软的特性,最终缺血坏死。另外,如果疝内容物挤压睾丸,还会影响睾丸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脐疝临床上有部分可以自愈,但容易复发;在临床中,仍有很多患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自愈,会在疝块反复突出的过程中不断使脐环增大。从而加重病情,更有患儿因脐疝突出而且疝块较大,长期与衣物摩擦,导致皮肤破溃感染。

疝气怎么解决?


虽然腹股沟斜疝随年龄增长,有自然愈合的可能,但临床上建议发现即手术,以免疝内容物嵌顿、缺血坏死。

传统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最为传统的手术方法之一,它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小儿斜疝并且几乎不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如果必要的时候还可加行采用修补术。但是手术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手术的时候必须要解剖腹股沟管,这样在无论是解剖还是结扎时候都可能损伤到输精管或是发生误扎输精管的情况,因此会导致影响日后儿童的生育功能。而且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分离的创面大,会引起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比传统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1~2岁小儿脐疝有自愈可能,故2岁前的小儿脐疝可考虑行脐疝带或贴胶布法包裹疗法(用75%酒精擦洗硬币,将纱布折成3折,长12cm,宽75cm,包裹硬币,毛边向内折,然后用75%酒精消毒脐疝及周围皮肤,操作人员用左手食指、中指将脐峰压至回位,右手把裹好的硬币压在脐环中间,平面向上,用透气性胶贴呈米字型固定)。但如果小儿脐疝经保守治疗2岁后仍效果不佳、有嵌顿或者疝内容物坏死者、疝环口直径>2.5cm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脐环缝扎术、Gross疝修补术。


如何避免疝气复发?


  • 尽量不让患儿吃易致便秘的食物:如饼干、煎炸食物、羊肉等。如未添加辅食最好母乳喂养,如已添加辅食可让患儿多喝水避免便秘;合理进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 环境指导;远离烟雾及吸烟环境,以免咳嗽引起腹压过高;

  • 增加患儿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以致打喷嚏和咳嗽;

  • 尽量不让患儿哭闹。


以前听过鞘膜积液,这又是咋回事?


图源:曹彬,王军,郭晖,等.腹腔镜联合经阴囊小切口治疗特殊小儿鞘膜积液[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10):911-914.

鞘膜积液其实是“蛋蛋”肿了(跟腹股沟疝区别主要是位置不同,腹股沟疝位置在腹股沟处就是大腿根处肿,鞘膜积液是小弟弟下面两侧的蛋蛋肿),根据其特征,可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两类,其中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囊壁自身分泌,鞘状突两端闭合,鞘膜囊和腹腔不相通。交通性鞘膜积液跟腹股沟斜疝的机理是一样的,是由于腹腔内液体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在睾丸固有鞘膜两层间积聚过多导致。

对复发性鞘膜积液、超声提示多房性鞘膜积液以及年龄>12岁等特殊病例,考虑为非交通性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过多,则会影响正常排尿、行走,甚至压迫睾丸,影响睾丸发育。

临床中可见阴囊一侧或两侧肿大,严重时阴囊光亮如水晶,有坠胀不适感。

对于1岁以内的鞘膜积液可暂时临床观察,1岁以上的患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多数会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

参考资料:
[1]陈明.小儿行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315-317.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4.02.042.[2]潘海邦,吴国泰,王波.中医药治疗小儿疝气研究概述[J].中医儿科杂志,2007,3(3):53-55.2007.03.025.[3]段永福,赵成鹏,周晓波,等.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3):234-236.DOI:10.3969/j.issn.1009-6604.2017.03.012.[4]周武军.小儿脐疝使用脐疝固定带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0):159.2010.30.093.[5]张素琴,张红.小儿脐疝的家庭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11):39-40.2005.11.025.[6]朱红亚.Gross疝修补术在小儿脐疝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4,35(3):352-353.[7]周健,陈新新,蒋通.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8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2):118-120.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医学小白

责任编辑:CiCi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