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家长放心不下的孩子脖子上那个包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浩浩的父母无意中发现自己孩子脖子上有个肿块,这下把一家人吓坏了,赶快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
门诊经常碰到家长来问:“医生你看,我们家孩子脖子这里长了个包块,是什么问题?要不要紧?”甚至有些家长说自己在百度上搜了下,说是什么淋巴瘤啊、白血病啊等等,吓得要死。
那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家长所说的这个“脖子上的包块”是什么,又有哪些情况下它会肿大,是不是肿大了就一定要做检查、要治疗?
图源:http://nimg.ws.126.net/
这个肿大的“包块”到底是什么?
这个家长能摸到,有些肉眼就可看见的包块,我们医学上称为淋巴结。淋巴结是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网状基质组成的小结,是机体接收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具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
一般家长所看见的淋巴结通常是浅表浅表淋巴结。我们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分布在颈部、腋窝、腋下、腹股沟区、股骨滑车部等部位,大多数区域的正常淋巴结,最大直径通常<1cm,肱骨内上髁区域的正常淋巴结直径通常<0.5cm,腹股沟区域正常淋巴结直径通常<1.5cm。
如果超过上述正常直径范围,则为淋巴结肿大。
那什么情况下会肿大呢?
根据发病原因,淋巴结肿大粗略地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原因。
根据其发病机制来分,可以细分为为以下几个方面:
1.炎症性肿大: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直接侵犯引起,充血水肿、炎性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
常见病原体:如链球菌、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猫抓病等等。
2.肿瘤性肿大: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都可表现为无限制增殖的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
3.反应性增生肿大:非特异性反应和变态免疫反应性,引起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大量增生。如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组织细胞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内有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可有肉芽肿形成,如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尼曼匹克和戈谢病。
肿大的淋巴结依据其肿大的时间及范围,又可以具体划分:
淋巴结肿大分期:急性:<3周;亚急性:3-6周;慢性:>6周。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1个淋巴结区域,多由局部感染引起;
广泛性淋巴结肿大:指≥2处非连续性淋巴结区域(如颈部和腋下)增大,多由全身性疾病所致。
不是所有淋巴结肿大都是家长担心的那些严重的疾病,如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原因是头颈部及呼吸道疾病:肺炎、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皮肤感染、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引起。
哪些情况下需要家长及儿科医生积极关注?
孩子有以下10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1.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大于1周、盗汗和体重减轻10%以上);
2.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3.广泛性淋巴结肿大;
4.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无压痛,无其他症状;
5.新生儿期出现淋巴结大于1cm;
6.直径大于2cm且较基线水平增大或经2周抗生素治疗无反应;
7.胸片异常,尤其是纵膈肿块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8.血常规和分类计数异常(如超过1个细胞系发生血细胞减少);
9.耳鼻喉等区域没有感染症状的不明原因颈部淋巴结肿大;
10.尽管进行抗生素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仍持续偏高或仍然在升高。
有一些家长反映,他们家小孩这个淋巴结肿大都很久了,而且有时候大一些,有时候又缩小了,非常担忧。像这种情况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淋巴结肿大,一般同时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一定有某个部位的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引起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慢性鼻炎或者鼻窦炎;
第二,颈部最多见,单个或多个,轻度肿大,且坚实活动无压痛;
第三,非进行增大,与局部感染同消长;
第四,肿大淋巴结无周围组织无黏连,且无全身症状。
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该怎样处理?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出现上述需要“积极关注”的十点之一的任何一种情况,都要积极就医,交给专业的医生来评估及处理。
对于医生来讲,不同情况下的初步处理如下:
1.直径≥2cm,无感染症状或体征,初步完善血常规及血沉、C-反应蛋白及胸片检查,如异常并伴有恶性肿瘤指征,尽早安排活检;如无肿瘤指征,经验性抗感染10-14天,同时排查结核及其他。
2.直径小于2cm,且无明显感染特征;第一,病史及体格检查无明显病因,观察10-14日淋巴结回缩,无需额外的评估;第二,淋巴结未缩小或反而增大,可能需抗生素治疗及进行临床评估原因;第三,如果4周后诊断仍不明确且淋巴结肿大未消退,可以选择活检或者在没有出现上述提及的“积极关注”任何一点的情况下,可继续动态观察。
总 结
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常常见,但并非独立疾病;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不同发病机制涉及不同系统和疾病;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多见,多数以观察为主,部分需积极寻找病原,经验性抗感染。
[1]Melenotte C, Edouard S, Lepidi H, et al.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lymphadenitis][J]. Rev Med Interne, 2015,36(10):668-676.
[2]江载芳,申昆玲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33-1935.
[3]曾学军,张昀主编.协和全科医师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283-284.
[4]牟光普等主编.现代临床常见病诊疗新进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71-76.
[5]梁艳,高清平.21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01):129-132.
[6]于鸿滨,李永生.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02):102-103.
[7]Gallois Y, Cogo H, Debuisson C, et al. Non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What management strategy?[J].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19,122:196-202.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