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吃饭饭”“喝水水”“睡觉觉”,很多大人与孩子的交流时都喜欢用叠词,有人担心,和孩子说叠词儿语,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会说话,导致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真的是这样吗?
回顾我们的语言学习阶段,你会发现,重复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人有先天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当处于某一语言环境,婴儿能很容易从言语从提取重复规则,并将普遍的语法规则与输入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不断进行调整,最后产生语言(母语)的语法结构。除了词汇的重复使用,词汇本身的音节重复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婴儿早期语言系统发育时使用叠词并没有太多弊处,反而能刺激大脑,加快规则的提取。Q那是不是所有形式的叠词都能达到这个效果?为什么我们要说“吃饭饭”而不是“吃吃饭”?
早期就有研究表明,对婴儿来说,ABB比AAB的规则学习更容易。Johnson[1]等人在工作记忆方面解释了ABB的优势:序列-最终重复的效果有助于序列比较。
然而,言语只是人类诸多语言方式之一,如果将语音转化为手语,婴儿学习的规则相同吗?如果将手语转化为类似的视觉符号,结果又是怎样?近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能从手语中提取规则,但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呈差异性[2]。手语者向6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两种类型的动态双音节符号,一种是重复的(AA),另一个由不同的音节(AB)组成,重复和非重复的双音节符号在单独的、交错的模块中呈现,两种块各7个,每个块包含6个重复的双音节符号手势(图A1)。
将实验1中的两种双音节(AA与AB)手势转化为非语言符号类似物(一棵树的动态图画,配有手形叶子。叶子的运动轨迹匹配人手的运动,树顶的轮廓匹配人头部的轮廓)(图A2)。
2个实验中均使用近红外光谱仪(NIRS),测量婴儿的大脑双侧颞叶、顶叶和额叶区域(图B)的反应。
结果表明,婴儿在两个实验中对AA和AB模式的大脑反应都不同。并且双侧额颞区在实验1中,AA模式引起了更大的激活,但在实验2中,AB模式激活效果更强烈。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婴儿可以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中提取规则,但两种刺激中,音节重复时的大脑特征是不同的。对于语言,重复形式(AA)比非重复形式产生更大的激活;对于非语言刺激,非重复形式(AB)的激活反而更高。换个说法,即使是用语言的另一种形式——手语,和婴儿交流,“叠词”引起婴儿对语言学习更强烈的兴趣。而转化为非语言的视觉模式,不重复的画面会给大脑带来更大的刺激。这提示我们,语言的单向交际,无论是语音形式还是手势形式,都有助于婴儿规则学习,但要将语言与非语言的符号学习的规则分开。目前的结果尚不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婴儿适应语音,可能是因为很熟悉(在子宫内已经接触到语音,尽管是经过强烈过滤的形式),对手势的偏好同样可能出现,因为手势以人类为特征。婴儿会接触到同声说话的手势,所以他们认为手语的手势是信号交流,又或者因为这些刺激对婴儿特别“有意义”?这些科学家们也不清楚。如果根据上面这种替代解释,言语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刺激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语言符号和语音之间反应的相似性只是因为这些刺激与某些相关性(例如,熟悉度、人类手势、意义)相关联,而这些相关性恰好对规则学习系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不过,上述实验研究是在6个月大的婴儿身上进行的,叠词的使用也是有年龄限制的。一般认为,与18月龄以上的孩子进行语言交流,不再适合使用叠词,如果继续使用,将阻碍孩子正规语言系统的形成。在宝宝语言发育阶段,家庭的双向交流也不能忽视。一些家长和孩子相处时也时刻放不下手机,不主动和孩子交流,或者让孩子一个人玩玩具,看幼教电视自行学习说话,只求孩子不吵不闹,这样缺乏互动的语言环境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参考文献:1.Johnson SP, Fernandas KJ, Frank MC, Kirkham N, Marcus G, et al. (2009) Abstract rule learning for visual sequences in 8-and 11-month-olds. Infancy 14: 2–18.2.Berent, I., de la Cruz-Pavía, I., Brentari, D. et al. Infants differentially extract rules from language. Sci Rep 11, 20001 (2021).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