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的身高预测算法靠谱吗?

柚子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3-09-25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我能长到180cm?


孩子的身高是成长过程中备受家长关注的一个方面,有的家长自身长得不高,担心孩子未来的身高会受到影响,在网上搜索或咨询医生:“有什么方法能预孩子将来的身高呢?”

重庆一位儿科主任医师认为孩子遗传身高可以套用公式算出:

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cm)÷2±5cm

女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cm)÷2±5cm


可是,网友根据这个公式一套炸锅了:


这个公式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为什么套用之后结果和实际相差这么大?

其实这个公式并不是乱编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亚洲人身高预测公式,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统计得出的一种普遍规律,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身高来预测孩子的身高。

除了这个公式外,还有另一组大家用的比较多的公式:

男孩身高=45.99+0.78×父母平均身高±5.29cm

女孩身高=37.85+0.75×父母平均身高±5.29cm


由于这2个公式都只将父母的身高作为变量,虽然可以套用算出大致范围,但并不准确。尽管孩子的身高和父母的身高有较大的关系,即遗传因素在决定孩子成年身高中约占70%,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每个公式后面还有一个“±一个常数”,说明除了天生的因素,后天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身高。


爸妈都不高?没事,后天还能跟上



身高要高,那么骨头得长。骨的增长通过骺板不断生长并替换成骨组织而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骺板的软骨细胞会停止分裂,骺软骨变成骨组织,在长骨的骨干和骨骺之间留下线性痕迹,称为骺线。

如果骨骺完全闭合,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停止生长。通过观察骨骺的闭合情况,我们可以了解骨的生长程度,即骨龄。

图源:《骨龄图谱(2016版)》


骨龄受遗传、内分泌、营养、疾病或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营养充足,常见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因此平均身高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根据国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1]数据显示,国内6~17岁未成年儿童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1.6cm(男)和1cm(女)

除了营养,睡眠也会影响身高。婴儿期和青春期是身高增长的2个高峰时期,生长激素在婴儿时期可24小时持续大量分泌,青少年在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最为旺盛,因此充足的睡眠是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

体育锻炼有利于骨骼以及全身的钙磷代谢,促进骨骼生长,有研究比较运动与不经常运动儿童的骨龄,结果表明,经常运动组的骨龄平均值高于不经常运动组,且与生活年龄的差值更小[2]。运动还可减少超重和肥胖的风险,从而避免性早熟对身高的影响。


怎么准确预测身高?



在儿保门诊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主动要求查骨龄预测身高的,但骨龄检查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儿童。低年龄儿童由于骨的发育情况有较大的变化,此时进行骨龄检测无较大意义,《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3]也不推荐6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常规检测骨龄。

骨龄检测通常是拍摄左手手腕的X射线片,再进行人工读片分析或通过智能骨龄仪计算,一般有GP图谱法、TW3法等方法,与孩子的生活年龄对比产生的差值可以反映生长情况。

表1.骨龄与年龄差对应的生长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骨龄具有连续性和不均匀性的特点,某个时间点的骨龄反映的是当时孩子的生长情况,因此,想要利用骨龄预测身高,还需要长期动态的监测。

2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身高增长速度正常,还可以根据孩子当前的身高曲线外推,预测孩子成年的身高。按照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制作的生长曲线,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第3百分位(下图身高曲线最下面一条线),即属于身材矮小的范围。

图源: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

如果孩子的身高曲线异常,应去医院排查性早熟或矮小症等内分泌疾病,尽早干预。如果不是疾病因素导致的身高异常,家长也不要过于苛求孩子达到某一理想身高,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比啥都强。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2]李古强,郭成吉.骨龄评估及其与运动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45):9182-9185.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3):6.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柚子
责任编辑:CiCi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征  稿《医学界儿科频道》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1.儿科临床实用、有趣的内容;2.儿科医生有趣的诊疗故事;3.儿科临床前沿进展;4.其他(儿科医生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欢迎来稿分享!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和展现您才华的平台。投稿邮箱:
yxj_ek@yxj.org.cn(来稿必回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