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儿童又要居家疫情防控了,如何防病治病保健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阳光明媚的温暖春天。俗话说春天里“百草发芽,百病发作”,近期在儿科门急诊,前来就诊的儿童常见病患儿明显增多了,昨天下午的情况更为特殊。
1
儿童居家疫情防控中,还能去医院吗?需要详细了解最新的疫情防控部门发布的有关具体精准信息,具体到儿童个人和家庭、以及就诊选择的具体医院;
儿童个人和家庭没有被要求限制外出者,先详细了解就诊医院的相关信息,不要选择前往已经停止儿科门急诊接诊服务的医院;
尽量提前预约,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就诊更为安全和方便,可以减少候诊时间和不必要的外界接触;
如果儿童个人和家庭有被要求限制外出者,需要按照疫情防控流程,需要与具体负责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联系,按照防控流程安排就医。
2
如何居家防病治病,保障儿童保健康呢?▌保持环境和穿着舒适:居室应阳光充足、通气良好,室内温度尽可能达到18~20 ℃,湿度为55%~60%。衣着(尿布)应选择浅色、柔软的纯棉织物,宽松而少接缝,以避免摩擦皮肤和便于穿脱。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据不同年龄,保证睡眠时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新生儿每天为20~22 h,婴幼儿为12~13 h,学龄前儿童约为11 h,7岁以上儿童为9~10 h。
▌培养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吃零食,不偏食,细嚼慢咽,勿强迫进食,也不要边玩边进食,更不要暴饮暴食。逐步培养儿童独自进食习惯,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童从1岁开始就要训练自己洗手、洗脸,定时洗澡,勤换衣服。2岁半时应自己会洗手,3岁时会洗脸,5岁会梳头、洗澡、刷牙等。
▌培养按时大小便的习惯:1岁后训练坐盆排便,3~4岁可以自主去厕所,要注意入睡后定时排尿以防发生夜间遗尿。
▌培养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习惯:给孩子讲述目前的疫情防控措施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从小培养儿童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习惯,少出门、勤洗手、不乱摸口、眼、鼻,外出时,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体表面。
3
儿童居家中,发热、咳嗽、腹泻、呕吐了怎么办?▌“一笑”
发现发热、咳嗽、腹泻、呕吐了,首先别恐慌,先微笑面对孩子与其沟通交流,询问和观察孩子是否痛苦。开心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的发挥,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而痛苦恐慌的心情不利于孩子的病情恢复。
因此,为了准确判断病情,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请微笑面对孩子生长发育中必须经历的沟沟坎坎。
▌“二看”
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是否痛苦,皮肤黏膜颜色是否有变化,全身状况和吃喝拉撒睡玩等日常活动,发现呼吸困难、吃不下东西、运动行为异常等情况,立即就医。
▌“三逗、四玩、五吃”
孩子居家期间身体不舒服了,家长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逗逗玩玩,让孩子放松心情,这样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让孩子适量吃东西,观察孩子是否吃得香、拉得好、睡得稳。如果发现孩子呕吐吃不下东西,大便稀溏、小便少,大小便颜色和平常比较有变化、带血,须尽快就医。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和进食状态很好,不必太担心。如果孩子吃不下东西,甚至连水也喝不下,就该尽快就医了。
▌“六就医”
发热咳嗽超过3天不好转,上述“一笑二看三逗四玩五吃”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都必须立即就医看儿科医生。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选择就近就医便于复诊和随访。就医后要遵医嘱,如果初诊医生认为需要转诊或转院,要把初诊的记录和检查化验资料带好,以便于再诊医生了解病情变化,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和治疗。
专家简介
儿科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
上海市医学会及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科学普及分会委员、小儿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国科协科学辟谣专家
原创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儿科急诊急症解惑》,解答大众育儿困惑。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大众科学奖提名奖、优秀科普作家奖和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项科普奖,《好大夫在线》2届年度好大夫、“医学界”多年优秀作者。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