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奶蛋白过敏想尽快正常饮食?有这样“一箭双雕”的办法!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专家简介Johan Garssen  教授
●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免疫药理学教授、终身主席●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药物科学学院药理学系主任

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的最终治疗目标是早日摆脱过敏症状,建立免疫耐受,回归正常饮食,减少患儿在未来生长过程中出现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严格回避过敏原,是目前最有效的CMPA的饮食管理方式。而随着过敏疾病管理的发展,CMPA管理的关注点逐渐从饮食回避转为免疫调节。

最新研究显示:

● 氨基酸配方(AAF)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帮助建立耐受;
● AAF中的免疫调节成分可帮助维持和修复免疫系统健康,使其具备有效管理炎症反应的能力;
● 游离氨基酸[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可能在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和炎症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CMPA管理的关注点

逐渐从饮食回避转为免疫调节


严格回避过敏原,是目前最有效的CMPA的饮食管理方式。根据蛋白质分解程度,无敏的AAF和低敏的深度水解配方(eHF)可以作为CMPA的治疗配方。AAF是以游离氨基酸组成的配方,在治疗过程中100%回避过敏原,是治疗配方的首选[1]
 

随着过敏疾病管理的发展,CMPA管理的关注点逐渐从饮食回避转为免疫调节。早期理论认为引入抗原能够在过敏进程中起到诱导耐受的作用[2];后续有研究证实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反应促进耐受 [3];最新发现:特定的氨基酸作为免疫调节成分也可用于炎症和免疫耐受管理[4,5]随着最近关于氨基酸调节免疫机制研究结果的逐步发表,我们意识到,AAF在CMPA患儿的管理中具有双重功能:除100%回避过敏原外,还可以主动调节免疫系统,帮助过敏婴儿建立耐受,恢复正常饮食。

AAF主动调节免疫因子,

帮助建立口服耐受


当免疫失衡时,免疫反应可能过低或过高,人体就会更容易感染和出现炎症状态,甚至发生过敏疾病。炎症与免疫紊乱/过敏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炎症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管理和控制炎症,可以维持和调节适当的免疫反应,达到免疫健康。

新近研究显示:炎症管理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在IgE介导的过敏患者中,炎症相关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较[6]在非IgE介导的过敏患者中,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IL-13等均较高,可能在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发挥作用[6]。TNF-α 影响初始T细胞向 Th2 细胞分化,研究显示:AAF(如纽康特)中的特定比例的氨基酸组合(Gly+Glu)可以调节炎症因子,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抗炎作用,能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 TNF-α 水平,并可降低IL-13、IL-4水平,提示与Th2细胞活化减少有关[4,5]这提示:纽康特AAF中特定的氨基酸组合(Gly+Glu)可以主动调节炎症因子,抑制过敏发展,通过扭转婴幼儿时期 Th1/Th2失衡,支持建立耐受[7]

图1 Gly+Glu可抑制 TNF-α 水平[4]
 
图2 Gly可降低IL-13、IL-4水平[5]
 
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乳清蛋白致敏前口服Gly,急性皮肤过敏反应的程度和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明显降低,且降低的水平与摄入剂量具有相关性[5]显示氨基酸可以抑制牛奶蛋白过敏的发展,提高免疫耐受性。
  
图3 Gly缓解皮肤过敏反应,降低血清乳清特异性IgE水平[5]
 
EuroPrevall 研究指出[8],与非IgE介导的CMPA儿童相比,IgE介导的CMPA儿童较晚形成耐受,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IgE介导的严重的CMPA儿童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形成耐受。而最新的Presto 研究结果显示[9],针对同类人群,52%使用AAF的患儿在1年时可以建立耐受。这表明AAF能有效帮助CMPA患儿形成耐受。

总结:随着过敏疾病管理的发展,CMPA管理的关注点逐渐从饮食回避转为免疫调节。AAF在CMPA患儿的管理中具有双重功能:除100%回避过敏原外,还可以主动调节免疫系统。纽康特AAF中特定的氨基酸组合(Gly +Glu)可以主动调节炎症因子,抑制过敏发展,通过扭转婴幼儿时期 Th1/Th2失衡,帮助过敏婴儿建立耐受,恢复正常饮食。

参考文献:[1]Host A, Halken S. Allergy, 2004,59 Suppl 78: 45-52.[2]Anagnostou K, et al. Arch Dis Child. 2015 Apr;100(4):386-90.[3]Fox AT, et al. Clin Transl Allergy. 2019 Jan 15;9:5.[4]Hartog et al.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 2015, 5(Suppl 3):P151[5]van Bergenhenegouwen J, et al. Nutr Res. 2018 Oct;58:95-105. [6]Morita H,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3 Feb;131(2):590-2.e1-6. [7]Warners MJ,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7 Mar;45(6):777-787.[8]Schoemaker AA, et al. Allergy. 2015 Aug;70(8):963-72.[9]Chatchatee P,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2 Feb;149(2):650-658.e5. 


版权声明: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