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抑郁症少年被灌符水后死亡,家长什么时候才能正确认识抑郁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最近看到一个令人气愤的新闻,14岁的小韩因患有抑郁症,近期行为有些异常,被爸爸韩某发现后,韩某并没有带小韩去正规医院治疗,而是通过朋友联系了“大师”陈某某。陈某某一番“检查”之后,说小韩被鬼神附身,于是通过画符咒、请神明、喂符水等手段,为小韩治病。
几天后,小韩的身体状况恶化,出现喘粗气、讲不出话的情况。这时韩某依然没有将小韩送去医院,而是再次找到陈某某。而陈某某却说这是正常现象,小韩身上的鬼神已经快被降服。随后又画了一碗符水,要小韩母亲给小韩喂下去。这次喂下符水后不久,小韩就死亡了。
图1 来源微博截图
后来发现小韩的死因为液体堵塞呼吸道造成机械性窒息死亡。通俗一点来说,小韩是被活活呛死的。可能在喝符水过程中小韩不太配合,挣扎过程中符水进入气管,导致呼吸道堵塞,最终窒息死亡。
14岁,正处于花样年华,就因为父母的无知这样逝去了,实在是令人气愤又痛心。
错误的喂药方式可能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孩子喝药不配合的情况,可能有些家长就会使用一些强制手段,让孩子把药喝下去,但这些强制的喂药方式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
■捏鼻子灌药
孩子不想吃药,于是家长心一横,强行按住孩子,捏住孩子的鼻子,直接给孩子灌药。
捏住鼻子时,孩子会用口代替鼻子呼吸,此时灌进去药物很可能随着吸入的气体进入气管,轻则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呛咳和喘息,或药液进入肺部轻则导致肺炎,重则阻塞气管,引起窒息。小韩就是被符水阻塞了气管,导致窒息死亡。
■压舌头喂药
用小勺盛药,再用勺子压住孩子的舌头,顺势把药倒进孩子的嘴里,孩子不自觉地就把药咽下去了,看上去是个可取的方法。但这种喂药方式和捏鼻子灌药一样,存在使药物流进气管的风险,并且压舌头会刺激孩子敏感的口腔,产生咽反射而引起呕吐。
注意:
其一,孩子哭闹时是不适合吃药的,喂药前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不要过分焦躁,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尝试喂药。
其二,平躺着的姿势容易引起咳呛,喂药时家长可以采取坐姿,将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处于半仰卧位或半坐位,如果孩子躺着,可以让其坐起或微微抬起上身。
其三,家长在喂药前注意清洁双手和喂药器具,使用喂药器时速度一定要慢,将喂药器伸进孩子的舌根部,这样能避开舌头上的大部分味蕾,孩子尝不到苦味也就不会那么抗拒了。
归根结底,小韩的悲剧与小韩父母没有正确认识抑郁症有关。儿童抑郁症发病率约0.4~2.5%,在青少年中则更高,儿童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遗传、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变迁等因素有关。
▌ 儿童抑郁症的并发症有哪些?
儿童抑郁症较成人抑郁症更容易出现躯体不适的情况,并且还易出现情绪激动、爱发脾气、行为冲动、学习能力减退、睡眠障碍、消极意念、焦虑紧张。
患上抑郁症的儿童也常会在正常的生活中感到挫折或受限,与熟悉环境分离,产生自卑、孤立感,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表现。
儿童抑郁症常常被家长忽视,或者被归为调皮捣蛋、不听话,对其进行指责教育,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重病情,甚至发生儿童自残、自杀的悲剧。
▌ 儿童抑郁症怎么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认知行为治疗是指治疗师运用认知重建的方法纠正患儿歪曲的信念,并教给患儿改善行为的技能,方法包括自我监督、言语的自我指导、解决问题策略、自我评估和自我加强等。通过改变思考模式,练习新的思考方式,理解后果,以及探索替代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患儿一些负面的自我观点就会消除,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2.药物治疗
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美国在2005年就制定了相关原则。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初发急性期或是症状较轻的患儿还是以心理治疗作为首选,如果在4-6周的心理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或是诊断为重度抑郁症,那么进行药物干预是很有必要的。
常用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等)、米氮平、文拉法辛等。抗抑郁剂疗效多在用药后2周左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呕吐、失眠和震颤反应等。此外,医生和家长要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抑郁症症状的恶化或出现激越、攻击行为,是否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躁狂或自杀倾向等,一旦发现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暂停用药或更换药物。
▌ 家长应该怎么做?
父母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应在给予温情、关爱、适度鼓励和赞美,并在倾听孩子述求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其设立合理的行为目标,从而激励孩子自我成长,形成乐观自信、独立、友善的良好品质,防止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此外,父母要了解抑郁症的性质,尽量创造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心理刺激,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以降低抑郁症对儿童的影响,成功摆脱抑郁症的困扰。对有自杀观念或冲动行为的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住院治疗。
写在最后
提醒各位家长,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儿童抑郁症,如果发现您的孩子最近行为异常,有上述抑郁症的表现,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按照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而不是相信所谓的“大师”。同时也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和理解,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早日打倒抑郁症。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14岁的小韩因为父母迷信而付出了生命代价,作为施符大师更多的可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坑骗患者家属,大师自己也应该知道他的所谓咒语和法术是无用的,他行为的结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小儿抑郁症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精神疾病,通常会间歇性的持续到成年期。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报告指出,抑郁症是全球10-19岁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和残疾原因。多达一半的精神障碍在14岁时出现,但通常未被识别。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自杀是10-14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在15-34岁人群中排名第二。
目前没有肯定的抑郁症特定实验室检测手段,只是依据临床表现来考虑,但必须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如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小儿双相情感障碍,小儿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
在轻度至中度病例中,通常建议将心理社会干预作为一线治疗;在更严重的情况下,通常建议增加药物治疗。注意的是药物疗法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是不够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心理社会干预。
作为小韩的父亲没有送孩子就医而是寻找大师驱鬼喝符,是典型的“医盲”。医学已经从最初的巫医到古代医学,再到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们仍然缺乏基本的现代医学常识,可叹可悲。作者在最后提醒家长儿童罹患抑郁症时应及时就医,其实其他疾病又何尝不应早点至正规医院就诊呢?
张光成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医学界”多年优秀作者。
参考文献:
[1]马衡,郭平,李凯,银贺,刘爱红,马琳.儿童抑郁症与父母教养方式、忽视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2):255-257.
[2]刘雨佳.儿童抑郁症[J].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21(01):34-37.
[3]农开磊,潘南方,刘方钰,盛厦庆,刘盼,张树芳,熊文碧.儿童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02):141-146.
[4]高敏.儿童抑郁症临床特点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425.
[5]张曼华,陈楠.儿童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心理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8(32):4589-4591.
[6]Wagner K D.Pharmaco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2005,29(5):819-826.
[7]Tao R,Emslie G,Mayes T,et al.Early prediction of acut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and remission in pediatr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09,48(1):71-78.
[8]农开磊,潘南方,刘方钰,盛厦庆,刘盼,张树芳,熊文碧.儿童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02):141-146.
[9]安民兵.儿童抑郁症的综合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08):60-61.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