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作业本忘带了。”“你咋不忘了吃饭呢?”|谈杠精

心媒体工作室 东北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20-08-27


想当年,如果你忘记了带作业本(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无法交上作业,你是不是被这样批评过?

扎心连环弹

年少轻狂的你:“老师,我作业本忘带了。”

老奸巨猾的老师:“你咋不忘了吃饭呢?”

你:“……”

再来看一组更扎心的,可能是你亲妈。

可怜巴巴的你:“妈,我想买游戏机。”

早已看穿一切的老妈:“我看你像游戏机。”

你:“……”


这可能是全国流传最广的两个抬杠的范例。招式各异的抬杠在微博、豆瓣甚至微信群聊和微信朋友圈都无处不在。比如有人吐槽:“某些国人随地吐痰真没公德。”就有人反驳说:“国外就没有随地吐痰的人吗?怎么老拿中国人说事?”再比如你发了张照片,有人在底下评论说:“只有我一人觉得……吗?”被抬杠的人很不爽,却也无言以对。精湛的抬杠,既有高超的语言和诡辩技术,还讲究快稳准狠。这样的抬杠者被称作杠精,今天让小心来带大家一窥杠精的真面目。

五大抬杠类型



断章取义:“某某书很流行,值得一看。”“流行一定就好吗?流感怎么说?”

无中生有:“大家早上好啊!”“什么意思?大家晚上就不好吗?”

极端夸大:“这坑挖得太浅了。”“还浅?太平洋深!”

以偏概全:“抽烟有害健康。”“张学良也抽烟,人家不照样活了一百来岁。”

非此即彼:“剩女是一个不合适的词。”“这么为剩女说话,你肯定就是剩女。” 




杠精的产生原因


根本原因是逻辑思维教育的缺失。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大学通识教育中,逻辑教育是比较少的。很多人认为逻辑不需要训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掌握。其实并非如此。考察杠精们的行为,受过逻辑训练的能一眼看出杠精们展现出的各种逻辑错误。


例如,上面所说的流行感冒的例子,就是把“popular”偷换成“epidemic”,从而混淆了原意。还有一个上文没有提到的例子:“这个骗子骗了老百姓这么多钱,应该严惩。”“他上有老下有小也怪可怜的。 ”这就是逻辑谬误中的“诉诸情感”等等。总之,缺乏思考和逻辑性,是杠精横行的根源。


而另一种原因,则是网络抬杠不具备共通的语境和语感。有人指出而直接原因,则是网络抬杠不具备共通的语境和情感。有人指出,两个在网络上互相抬杠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是朋友,则很难相互抬杠。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一个观点,这些情绪和观点与他长期形成的观念相关,也与其一时一地的个人心态相关。他或是因为看到了什么社会现象,或是个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波折,或是被身边的人和事所触动,总之,他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即使很简短,其背后的世界却很大。同样,杠精也是如此,也有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一时一地的情绪,当他看到一个和自己的观念观点情绪相冲突的言论时,很容易就会去抬杠,这意味着捍卫自己的“三观”,与逻辑是否恰当、评判是否客观关系就不大了。


万马齐喑or百家争鸣


“杠精”一词在中国社会已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在英语中很难确切地对译。英语的dissent(异议)、contradict(反驳)或gainsay(否认)都无法传达出“抬杠”的特殊意味。与此相联系的一点是:“逻辑”一词也是晚清时才从西方借入的音译词,对中国社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晚近的概念。这倒不是说美国人就不抬杠,或古代中国人就不讲逻辑,而是说,不同社会的文化,在看待一件事时的着眼点往往相当不同。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闻香识女人》,其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中校在贝尔德学校礼堂里的一番演讲可谓掷地有声,既有说服力也有逻辑性,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但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场景发生在中国,人们会怎么看待这番表现?恐怕很多人都会窃窃私语:“这人到底是什么来头?竟敢这样对校长说话?这学生家里看来有靠山啊。”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语言交流时,不仅仅只是看字面含义及其逻辑表达,还会本能地越过这一层来揣摩说话者这么讲背后的用意、权力和情感。


《闻香识女人》剧照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言》中提出,西方人在与比较传统的社会交流中出现的许多曲解,都可归结为:未能意识到交流形式往往“一半采用语言,一半不采用语言来表达”。他随后在《超越文化》中进一步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现代西方社会属于前者,特点是偏重正式表达,尤其是语言的逻辑理性;而东方社会则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传统时代小范围的熟人群体密切互动,因此许多话不需要明说,说出来的话也并不仅仅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别有弦外之音。


在面对这种“众声喧哗”的纷扰时,中国传统的做法是重新回到一个有序的组织化生活中去,这样一切都清静了,人们还是按自己的身份行事,“非礼勿言”。但一个现代社会已不太可能。毕竟,首先需要保障的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当然也不应回避分歧,只是这种分歧理应在平等对话中解决。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尊重,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并且被人认真听取意见,那他也无须在一切场合通过和人顶嘴、抬杠来刷存在感。

精彩回顾



夜深忽梦少年事

也许你和杀人犯只差72分钟

如何恰当地表示愤怒

请不要再说“我都是为你好”


文案:侯佳音

排版:侯佳音

审校:杨德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