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我在天坛养古树

朱艳婷 1039调查团
2024-10-04

说起天坛,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庄严肃穆、建造精美的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事实上,天坛坛域内建筑面积仅为5%,其余皆为林木覆盖,被誉为京城“绿肺”。3562株古树作为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活文物”,苍劲有力的树干、郁郁葱葱的树冠与气势恢宏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交相辉映,举世无双。


它们勃勃生机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天坛古树养护人日复一日、坚守传承的尽心付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群天坛古树守护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天坛被满眼绿色包裹/饶强 摄


日行2万步,心里才踏实


下午2点多,天坛公园园林西队古树技术主管朱庆玲像她以往32年的很多个工作日一样,在进行当天的第二轮古树巡视。在她看来,巡视是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只有走到实地,才能发现这棵树有什么问题,那棵树有什么问题,需要改进什么,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树的生长。“所有的辖区内肯定都会走遍,一天2万来步是很常态的状态,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次2个小时左右。”朱庆玲说。


朱庆玲正在巡视古树支撑情况/记者拍摄


古树支撑做法详图/记者拍摄


“这儿有折枝,就那个黄的,它折了,因为风刮折了,拍下来再通知给古树班的职工,让他们来处理一下,我把树号拍下来,他处理完了也是需要记录的。”在祈年殿西侧,朱庆玲指着几米开外一株古柏靠近树顶的位置,一簇树叶变黄的折枝。她迅速拿起手机拍下折枝情况及树牌,通知同事。


她的眼睛有如精密扫描仪器,对路旁每株古树从树根到树梢逐项细微观察。巡视过程中,她要看整个树体的状况,枝干、茎叶有没有异常,比如有没有折枝,叶色是不是正常,树洞有没有破损,有没有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还要看它的保护措施,围栏、支撑,箅子等有没有翘起来,支撑是不是稳固等等。


朱庆玲发现古树上折枝,立即拍照发给同事及时处理/记者拍摄


古树上枯黄的折枝/记者拍摄


朱庆玲所在的园林西队分管着园内1809株古树,其中有一株是她和同事重点关注的对象——卧龙柏。因形似卧龙,昂首欲飞,它被称为“卧龙柏”,是天坛知名古柏之一。但它之所以受到朱庆玲他们的重视不是因为名气大,而是因为这株约330岁的侧柏,并非天然形成卧倒的姿态,而是在1990年7月的一次极端雷雨天气中发生了倒伏。


“倒伏以后,大家都觉得很可惜,说那看能不能给它挽救一下。当时右侧这个根都掀起来了,就说干脆给它支一下,看能不能活。支了一个大概40度角,为什么要这样一个角度呢?就是如果要给它直立起来的话,有可能它左侧这边的根也可能会伤了,为了减少对它的二次伤害,弄了一个比较小的角度,上边树帽都截了,为了减少更大的蒸腾。根部不能让它裸露着,就砌了一个1米左右的高台,把根都埋上,做了这么一个树池。没想到这棵树挺有灵性的,活下来了。”朱庆玲说。


卧龙柏/记者拍摄


救活只是第一步,要让一株倒伏受创的古树持久健康地活下去,还面临不少的难题:树体弱、病虫害等等,养护、复壮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朱庆玲和同事们在日常养护中对它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更多地去关照它。因为本身树体较弱,病虫害会相对较多,封干的时候,所有的枝叶都要封,对蚜虫、红蜘蛛的防治也要比其他古树更严格。


下雪的时候,为了避免叶片积雪承受不住把树枝压折,他们要及时用竹竿给它抖雪。经过几十年精心的呵护,如今的卧龙柏逐渐恢复了枝繁叶茂,不时有松鼠、喜鹊在树干上跑跳、休憩,更成为了很多游客赏天坛名木的必打卡点。


卧龙柏的树根处做了树池养护/记者拍摄


卧龙柏上的松鼠/记者拍摄


在朱庆玲眼里,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并不简单,她说,就像照顾自家老人一样精心呵护着这群“老祖宗”,不容有失。


1992年,朱庆玲从园林学校毕业以后就到了天坛,一直是在绿化队工作。她说,自从管了古树以后,对古树的感情与日俱增。“头发也开始白,就老得操心,老得想着它,精心地去养护它。”比如浇水看似很简单的事情,里面也有很多的门道,不同的区域会采取不同的适地适水的原则。像这种大面积的区域,开春浇水的时候就结合浇野生地被,连树一起浇;在人工地被区域,又会结合它的微喷浇;林内散点的古树就会单独开堰,一棵一棵精准地浇,有渗井的浇渗井,有树池的浇树池。不同的树、不同的地块采取的浇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四季流转,初心不改


天坛公园古树丰茂/天坛公园供图


天坛现存古树3562株,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147株,100年到300年的二级古树2415株。北京城区内现有古树2万多株,天坛古树占其中的15%,更为珍贵的一级古树城区内仅有3606株,其中三成以上都生长在天坛。也就是说,在北京城区,每看到3棵一级古树就有1棵生长在天坛,珍贵价值不言而喻。上世纪80年代,天坛公园正式成立古树班,如今,西队的古树班和东队的古柏班20多人共同承担着养护这些珍贵古树的工作。


天坛公园500年树龄的以及古树/记者拍摄


杨磊正在给古树除杂草/记者拍摄


天坛公园园林东队古柏班班长杨磊正在祈年殿东侧的古柏林给古树除杂草,47岁的他是古树班第三代班长,他说,每天平均给30~40株古树除杂草,既保证古树的养分,也保证古树的美观。


每个季节对古树的养护各不相同,开春3月份,针对古柏的主要病虫害——双条杉天牛,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防治,还要给树打药、封干,避免天牛蛀食。到了3月中下旬,地开化了,可以浇春水和施肥。“五一”之前,要放一些肿腿蜂采用“天敌治虫”的方式防治天牛。“五一”前后,蚜虫、红蜘蛛也比较厉害了,要进行化学防治,基本上都是晚上防治,避免影响游人。7月份到了汛期,就看看树有没有积水、倒伏,以及日常巡视和除杂草。过了“十一”上冻之前,要浇冻水,再打一遍蚜虫、红蜘蛛,冬天古树比较脆弱了,就要开始巡视它们这有没有折枝。


颜色鲜亮未受病虫害困扰的健康古柏叶/记者拍摄


雨雪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时,他们还会重点加强巡视和管护,制定应急预案。比如,下雨的时候要巡视,树下有没有积水,有的话就及时排出,树上有没有因为雨大、风大受损的折枝,要清理并把伤口处理好。下雪的时候,工人用竹竿把树木上较厚的积雪打掉,以防因为树枝积雪过重,对树木造成损坏。


他说,师傅告诉他,只要用心付出,尽心养护,古树就肯定会用蓬勃的生机给予回报,这也是这份工作最让他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地方。他指着面前一株300多岁的一级古树说,之前这株树的树叶稀稀楞楞的,经过这么多年,他们的浇水、施肥,一些日常养护工作都跟上。以前树下种植的都是冷季型草,需要大量浇水,但是柏树不能水太大,所以有树草矛盾,现在树下换植了耐旱的草,慢慢地把树草矛盾解决了。“现在你看这树基本上已经是恢复正常的那种生长势头了!有好多这种古树,你能看见它成长,在自己手里能把它们抢救过来,心里肯定是高兴。”杨磊笑着说。


天坛公园园林东队古柏班杨磊、张涛养护古树/记者拍摄


如今他也带了徒弟,不仅手把手传授养护技艺,更是将这份坚守付出的天坛古树守护者精神传承下去。39岁的古树班职工张涛跟着杨磊养护古树已有11个年头,也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是养护古树一把好手。


张涛说,刚来的前两年,因为有时候我们这古树枝杈折了以后,得选特别好的切入点把折枝锯下来。刚开始他来的时候老是锯不好,选不对点。而这个伤口要锯斜的话,一方面增加了伤口的面积,也不好抹防腐剂,后来他慢慢跟着杨磊学习,再加上自己钻研琢磨怎么锯到最好,现在他已经能熟练找到切入点,又快又准地锯枝上药了。


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


最近2年,他们巡视的时候,身边不时有一个更年轻的身影,跟着他们记录古树的相关数据,她是出生于1997年的丁丁,202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古树班工作。


“当时是有一个电视节目,讲天坛古树的章节非常震撼,我就想来报考这个单位。”但当她真正接触到这个工作之后,发现比想象的辛苦太多。“需要亲身去巡视,心里才踏实,师傅也是这样教的。来工作之前我真没想到一天可以走2万多步。而且为了更环保,会有一些‘以虫治虫’的方法,我们会放一些它的天敌,一开始身上都被咬的全是包,我真的有点打退堂鼓,但是真的看你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它的成效,工作的自豪感会让你忘记这些痛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还好了,不在话下。”丁丁说。


丁丁正在莲花柏前观测记录/记者拍摄


打开园林东队的“古树档案室”,一排排整齐的蓝色文件夹上写着古树编号,同步还有电子版,他们分管的1753株古树“一树一档”。天坛公园园林东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姜秀玲说,通过研究古树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为不同区域的古树制定了个性化的保护计划,确保它们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每株古树)它的历史状态和它的变化情况都有监测,能够看到它整个的生命线,它的荣枯水平,能够结合各个年头的气象资料、历史资料的对照,有一个历史文献价值。


前辈们对古树精心养护的工作状态更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丁丁。“之前没有想到真的会有人几十年如一日这么用心地在做,其实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事情。”丁丁感慨,通过跟着前辈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切身体会到这件事情它的神圣。


园林东队的古树档案室“一树一档”/记者拍摄


“一树一档”/记者拍摄


北京最美“十大树王”——天坛九龙柏/天坛公园供图


年轻的他们,也为古树养护带来了“创新”的力量。他们在古柏小区,每个季度会进行一种更新颖、更创新的方式,让古树更好地生长,做一些新梢生长量的测量,会用到一些之前没有用到过的仪器和方式,更好地养护天坛古树。


今年初,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小组成立,丁丁参与其中,进行古树巡查记录、科普宣传等工作,他们将古树保护和文化宣传相结合,提升“精细化”养护标准,促进古树遗产文化发掘和宣传,推进天坛古树的文物遗产价值的传播。


小组内的成员会每个人分配一株名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讲解和未来的研究上会更专业。因为一棵古树它的历史知识、养护技术都不同。“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能让中国甚至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天坛的古树,了解天坛的文化,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丁丁说。


丁丁在电脑前录入数据/记者拍摄


请苍翠刚劲地迎接下一个600年


天坛公园园林东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姜秀玲还有不到2年就要退休了,工作33年来,她已经积攒了56本工作笔记。娟秀整齐的字体记录了一株株被他们重点看护的古树树号,一次次她和同事们为古树治病疗伤的历程,更多的还是平淡又精心的养护日常。


姜秀玲和她部分工作笔记/记者拍摄


她说,自己30多年从黑发到白头的守护,只是古树千百岁生命中短暂的一段,如今当她看到像丁丁这样年轻的一代接过守护古树的接力棒,就如她当年入园时一样。她期待着,在一代又一代古树守护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古树可以苍翠刚劲地迎接下一个600年。


天坛公园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系统化、精准化地进行古树的养护、保护工作,天坛人对古树的保护精神来讲是有传承有发展的。近两年,天坛更加地把古树的保护上升到“活文物”和遗产的这个层面上,无论从技术上,从人员的配备上,保护经费的扩增都在强化。“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把古树的文化,古树的历史,古树的价值传播到公众的心里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古树的守护者、传承者。”姜秀玲说。


古树与祈年殿交相辉映/记者拍摄


天坛古树/记者拍摄


记  者 | 朱艳婷

编  辑 | 孙    媛

主  编 | 程    艳



推荐阅读

深度 | “幽灵机票”频现:谁在盗用泄露隐私信息?

08-11 推送

深度 | 95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曾有一个小小梦想

08-10 推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1039调查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