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承 | 付涛:朱传一先生对中国民间公益发展的前瞻性洞察

付涛 爱德传一基金 2019-12-27




全文约3000字,由作者供稿,编辑有所删减;原文有尾注。


编者按:


这是爱德传一基金“传承”系列第五篇文章,原标题为《追忆朱老点滴》,作者是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付涛先生。


朱传一先生(1925-2015)生前曾担任中国发展简报中文刊顾问,而付涛先生曾担任中国发展简报中文刊编辑,所以两人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与交往。


在这篇纪念文章中,付涛先生回忆了朱传一先生对中国发展简报中文刊的“又顾又问”,其中既有对刊物选题内容的建议,也有对中国发展简报作为一个行业支持性机构的发展的提点。他指出,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朱传一先生对中国公益行业整体生态发展的洞察与高度重视。


🔼朱传一先生(1925-2015)。



正  文


朱传一先生离开我们已逾四年,但他对中国公益人和公益事业的影响,愈久弥新。


我和朱老的交往始于履职中国发展简报期间。2002年中国发展简报中文刊(以下简称,简报中文刊)正式成立,配备了专门的编辑团队,开始定期出版。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简报中文刊从此前主要以翻译姊妹刊物——中国发展简报英文刊的内容、介绍国际发展的理念与经验,向本土编辑团队自主选题、聚焦本土公益的报道转型。朱老欣然应邀成为简报中文刊顾问。


当时的简报中文刊尚处于草创阶段。朱老对这家中国最早的非营利媒体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心力,用他的智识和洞察,对简报中文刊的早期发展助益良多。回想他与简报机构和刊物发展的过往经历,他为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发展奔走疾呼,言犹在耳,让人不胜唏嘘。 


2002年,朱老带着当年的简报中文版春季刊度假,“本意原是闲暇时翻翻,但一经翻阅竟难以释手,发现它不仅是能真实反映中国NPO发展现状的集锦,而且能为它的未来发展提示值得思考的警示。” 朱老遂提笔给简报中文刊写来一封长信,将自己的感悟凝聚为字字珠玑的读后评论。他摘录了当期刊物内他认为值得行业警示的观点,对报道和评论所呈现的鲜明目的表达了赞同。他对那一期刊物文章反映的十多家草根NPO鲜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炼,将这些故事归为“公益行动、出版传播、能力建设培训及研讨会资讯”几类。结合徐永光、杨团、丘仲辉、顾晓今等其他多位公益人对朱老的追忆,对比观察当下公益行业支持性基础设施组织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朱老在20多年前就对中国一线公益组织和支持性组织的功能发育有着前瞻性的洞察。


在他的那篇来信中,朱老还对报道所透出的NPO之间、NPO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实践大加鼓励,对其中两篇深度报道呈现的两家草根NPO成长故事中的曲折表达了感慨,并从中看到当时的环境下,民间草根组织成长的必然。在鼓励草根民间组织发展、倡导民间与政府合作的同时,朱老还十分关注并积极推动中国官办慈善组织的社会化转型。


针对简报中文刊2008年冬季刊发表的一篇关于残障领域NGO的原创报道,朱老打来电话,对报道做出反馈,明确提出“今后残联的工作,应该更加民间化”,并为残联的转型开出“药方”:“要使残联被残障人士认可为自己的组织”。他说,民间草根机构很小,残联很庞大,拥有政府和国内外企业的支持,残联只有放下架子,真正走入民间,和民间草根机构结为很好的关系,才能和民间草根机构平起平坐。在早期的中国公益慈善界,草根民间公益自下而上的生长,以及官办慈善自上而下的社会化、民间化转型,是其中两条重要的发展主线。朱老敏锐地抓住了这两条主线。


也正是在2002年的那封来信里,朱老提出了他对重要的行业趋势的观察:“简报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政府、营利组织和NPO经常结成伙伴,而各NPO组织与组织之间也能在共同目标之下结成双边或多边合作。在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各类支持性组织正在以各类形式积极支持志愿NPO的行动。这显示,中国NPO已开始走出已经走出‘孤军奋战’的境地,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融进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才可能生存并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值得欣慰的是,朱老观察到的行业端倪,到目前已经为众多实践所验证。


现在回想,正是因为高度重视中国公益行业的整体生态发展,同时也将中国发展简报以及同类的行业非营利刊物看作中国公益人才培养的重地,朱老才会对定位于NGO能力建设和行业支持的简报寄予厚望。草创期的简报中文刊的年轻同仁们,在如何把握公益发展的脉络进行选题、如何真正洞察公益组织和行业发展的真问题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作为顾问的他,既对刊物内容选题和机构的发展方向时时提点,真正做到了“又顾又问”,同时又是一位诚挚恳切的长者、不吝赐教的良师益友,不忘在顾问会和其他场合对简报同仁进行激励和鞭策,助力提升编辑团队的专业性。


当然,除了鼓励,朱老对不足之处也会不吝指出。当时的深度报道篇幅过长,他直言“‘简报不简’是个问题”。他还告诫编辑们,谨慎校对和核实以避免差错。当时的简报中文刊,以三个月为周期出版季刊。鉴于周期过长的问题,他委婉提出:“也许时机成熟时,《简报》改为更加短小精干的‘月刊’或‘月刊’也是好主意。” 后来,为回应行业日益加快的变化节奏和读者的需求,简报中文刊调整为双月出版。数年后,因为与出版社合作出刊的周期问题,又改回季刊,直到因环境变化最终停止刊出纸版。这个过程中,随着朱老年事渐高,我们逐步减少了对作为顾问的他的“叨扰”。


朱老对中国发展简报的支持,只是他戮力推动中国非营利部门发展的一粟。朱老一直致力于能力建设和人才发展,他是最早参与推动中国公益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的重要一员。他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传播公益常识和理念,为非营利组织的建设答疑解惑,为公益行业积蓄力量。与此同时,在行业外,他作为意见领袖,大声疾呼,推动政府转变观念,为中国草根公益组织的成长和行业发展营造空间和氛围,他的声音和行动富有前瞻性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1999年,在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的策划、筹款和组织推动下,上海市和刚刚回归不久的香港合作举行了一场由两地政府部门、慈善筹款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参加的“沪港社会福利交流研讨会”。有感于香港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朱老当时在两地政府(上海民政局和香港社会福利署)分论坛上提出,“政府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是国际新潮流。香港的经验证明这对于政府有莫大的好处,上海市政府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引进这个新观念和新做法。


此语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上就有意见认为政府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地位如此悬殊,怎么可能做伙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合作伙伴”提法成为讨论焦点。七年之后的2006年,时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杨团回忆当时的场景,仍对政府与民间合作伙伴理念的落地之难万分感慨。


作为公益慈善研究推动的先行者,朱老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社区发展实践,90年代中期开始重点关注公益慈善事业。时至今日,尽管在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方面,相关的环境和话语会起伏、波动,但平等合作的观念和操作已有极大的改观,公益领域的多元生态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


朱老对养老问题和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言,同样贯穿了深刻的民间视角。他从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同步配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待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各类社会服务组织的需求和发展空间,以及民众互助与自助精神的培育问题。这些都和他在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和推动有着有机的连接和贯通。他从社会变革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福祉改进,选择公共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体系建设,以及公益慈善发展的研究和推动,可谓睿智、前瞻。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三大部门之间相互融通、合作共建美好社会已蔚然成风。在朱老身后,公众公益意识觉醒并参与行动的时代已经来临。我目前就职的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的同仁们,正继续通过知识生产和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绵薄的支持,而朱老的思想和影响,早已融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完)


🔼朱传一先生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更多思考,可参考《朱传一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有关章节。



往期文章,有惊喜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