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东译丛丨叙利亚(七):六日战争(上)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0-09-13


点击蓝字进入主页

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往 期 回 顾


叙利亚(五):一个国家的诞生

叙利亚(六):阿拉伯人团结起来


叙利亚(七)

六日战争(上)


签约

墨雨无际

译者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总是祸从口出。在就任终身总统期间,这位埃及领袖时常令全国局势紧张,只是因为管不住嘴而口出妄言。例如美国曾表示愿为修建阿斯旺水坝(Aswan Dam)提供资金,后来却又取消,因为这一工程对于埃及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纳赛尔一气之下,于1956年7月26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收归国有。英国得知后勃然大怒,因为其石油进口完全依赖这条运河交通,于是便酝酿出一个计划,即由以色列在西奈出兵,然后英法两国直接进攻埃及。


10月29日,以色列发起突袭,在西奈腹地空降伞兵部队。摩西·达扬负责指挥以色列部队,八天之内便将埃及军队赶出了沙漠,并声称这次入侵是为了打击由名为“自由战士”(Fedayeen)的恐怖分子使用的基地。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敦促以色列在清除恐怖分子基地后便从西奈撤出,但是以色列总理本—古利安却不予理会。之后英国与法国要求埃以两军退到苏伊士运河岸边十英里开外,埃及表示拒绝,而这对于两国来说正中下怀。11月6日,英法出兵进攻埃及,此举激怒了美国与苏联,后者不但支持埃及,还扬言说如果以色列不从西奈撤军的话,就要彻底消灭以色列。有人推测如果冷酷无情的斯大林尚且在世的话,很可能真会言出必行,并就此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不过斯大林已经故去,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只是口头威胁而已。然而艾森豪威尔却大为震怒,这位美国总统在联合国一马当先要求英法停止进攻,声称如果不从埃及撤军的话,就要对英国进行经济制裁,并且自认遭到了长期盟友的愚弄。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在提到伦敦唐宁街10号,即英国首相官邸时,嘲讽地说道:“在我们毁了英美同盟的那天晚上,身处唐宁街10号是件相当有趣的事。”


这场战争随后迅速结束,最终自然是一切都达成了谅解,但是整个世界确实一度处于危险的边缘。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既是最后一位相信不列颠仍是强国的首相,也是第一位面临危机并由此证明其强国地位已不复存在的首相。”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国王费萨尔(译注:此处指的是费萨尔二世)被旅长卡里姆·卡塞姆(Karim Qassem)的兵变推翻,费萨尔及其家人还有部分政府官员遇害身亡。这场兵变的根源在于阿拉伯世界里纳赛尔主义日益高涨并成为潮流,其后纳赛尔的声望更是与日俱增。随着叙利亚与埃及合并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又一次达到权力顶峰。


但是过不多久,事态便开始急转直下。先是卡塞姆决定不与纳赛尔为伍,伊拉克将要走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巴格达的电台已经开始对埃及总统出言不逊。1961年9月,叙利亚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大马士革的电台同样开始对纳赛尔颇有微词。


还有一次惨败发生在1962年9月,为了援救被政变推翻的伊玛目(Imam),纳赛尔派遣一支大军进入也门,但是这支军队却停滞不前,并被迫无功而返,以失败而告终且颜面扫地。除此之外,纳赛尔还因为没能对以色列的态度足够强硬而遭到阿拉伯国家越来越多的批评,其中也包括叙利亚。叙利亚人对以色列公开表示敌意,并且背后有苏联支持,冷战的早期形态在此一度浮现,即支持叙利亚的苏联与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之间的对抗。形势如此迫人,必须有所行动不可,纳赛尔发觉自己已被谩骂和嘲讽淹没,以至于本国民众也开始对他报以冷眼。

巴尔米拉(Palmyra)附近的古墓

(摄于1905年)

巴尔米拉是位于叙利亚中南部的一座古代商业城市,在公元二三世纪盛极一时。1980年,巴尔米拉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简称UNESCO)指定为世界遗产之一。这张图片由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所摄,她是一位英国旅行家、探险家与多产作家,曾在中东沙漠中多次往返。1905年,她抵达位于如今叙利亚境内的古代遗址处,这些图片均是第一次拍摄。

苏联驻埃及大使对纳赛尔透露以色列计划在1967年5月13日进攻叙利亚。这消息虽然不实,但是纳赛尔却必须做出决断,假如以色列击溃了叙利亚而自己毫无作为的话,将会被视为阿拉伯的叛徒。于是纳赛尔命令埃及武装部队保持警戒,并横穿西奈前往以色列边境,又宣布关闭蒂朗海峽(Straits of Tiran )与亚喀巴湾(Gulf of Aqaba)以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行,同时也包括所有向以色列运输物资的外来船只。他再次信口开河道,“犹太人以战争相威胁,我们在此宣告:欢迎你们,我们业已准备就绪。”


以色列总理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与外交部长阿巴·艾班(Abba Eban)努力争取美国与其他大国的支持,却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断然回绝。英国虽然表示同情,却未明言一定会予以帮助。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提到可能会动用“国际海军舰队”来打破封锁,但是从未付诸实行。


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威胁,各国迟迟不曾给予回应,因此拖延了许久,以色列军方对此非常恼怒,而与之敌对的阿拉伯人则十分快意。纳赛尔看似已经赢得了胜利,以色列则显得畏惧战争。约旦国王侯赛因(King Hussein)前往开罗,将其武装部队交给埃及指挥。阿拉伯世界的电台停止了互相攻讦,将敌意一齐对准了以色列。


随着著名军事领袖摩西·达扬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以色列人分明也已做好了准备。


然而实际上纳赛尔并不情愿与以色列开战。他深知以色列人难以对付,但是如果停止敌对状态,就必须向以色列开放蒂朗海峡,却又万难做到,事到如今,算是被自己的慷慨陈词弄得进退两难。


在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地方,则远不止是准备开战。叙利亚、埃及、约旦与伊拉克已在以色列边境上大量集结军队达数月之久。至少从书面文件看来,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以色列。阿拉伯人拥有两倍的军队,三倍的坦克以及超过三倍的战斗机。各国还发出尖刻的嘲讽和威胁。煽动者之一艾哈迈德·舒凯里(Ahmad al-Shukairy),即当时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领袖声称:“那些出生在以色列并在这场战争中幸存的人将会得到许可继续留在此地,但是我并不认为会有很多人幸存。”针对舒凯里咄咄逼人的言论,纳赛尔也发出相应声明,宣告以色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侵略行为。”叙利亚国防部长哈菲兹·阿萨德,即未来的叙利亚总统则宣称“为此一战,军队已经准备已久,手指扣在扳机上,只等一声令下宣布开火……解放战争就要打响了……”


开罗的街道上,大批民众整日成群结队、四处奔走,在外国记者的话筒和镜头前叫嚣着流血,埃及电视报道中呐喊着复仇,这些画面在以色列的所有地方都可以收看到。犹太观察家们不但听见狂热的呼号,还能看到印有黑色骷髅头的战旗与表情愤怒、叫嚷开战的人群。


阿拉伯人很快便得偿所愿。以色列进攻埃及的暗号是“纳什尼姆(Nahshonim),行动!”根据圣经故事《出埃及记》,摩西率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远离奴隶制时,拿顺(Nashon)正是犹大支派的领袖,通常被认为是上帝分开红海之后第一个走入水中的人。


时间定在1967年7月5日上午7点45分。


未完待续



“蓝色木Lyceu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