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相信吗?10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

Andy Xiong 航空透视 2021-03-27
(本文共5134字,阅读约10分钟

前不久,看了一篇描绘未来中国细分市场潜力的文章《8亿人没到过北京,10亿人没坐过飞机,我们都没想到过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文中提到了各种大家平时并不被关注的数据来说明一些中国经济的纵深现象,以及中国未来巨大的市场“蓝海”。今天的话题就从其中的航空数据分析谈起。


0110亿国人没坐过飞机

2018年,根据中国民航局的统计数据,中国境内注册成立的公共航空公司全年共搭载乘客6.1亿人次,根据民航出行往返为主,商务人群高频乘坐的特点,按照最保守的方式推算(所有乘客全年仅乘坐2次飞机),全年所实际搭载的乘客不会超过3亿人。如果算上为数众多的“飞行达人” (全年飞机超百次也并不少见)及部分境外旅客,实际运载人数只会比该数据更少。

►2018年美国航空运输量创纪录达到10亿人次,考虑到美国3.2亿人口总量,乘机人次是总人口的3倍。以此类推,我国6亿的乘机人次,实际人数大概率在2-3亿之间。数据来源:美国交通部

预测2019全年数据,今年在经济放缓和局方近年来“控总量,调结构”的大政方针下,2019年的实际客运人数增长应该也不会超过10%。换句话说,虽然没有经过细致测算,超过2/3国人未坐过飞机的论断,在今天看来,也是大概率能够成立的。

2012年, 东方航空董事长也曾引用过“3/4的国人没坐过飞机”的论断来表达国内航空市场的无限潜力。时至今日,7年的时间里,国内绝对航空乘客人数增长了1-2亿,绝对是成就斐然,但在人口比例上来看,并没有改变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乘坐过飞机的现状。


02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为何会觉得惊讶?

我认为是认知的纠偏。多年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事实时,我个人是有点吃惊的。

我也曾将这个事实跟周围的朋友聊过,很多的反映也是惊讶,这种惊讶的原因主要与自己的实际感知差别巨大。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及周边环境让自己有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而产生的认知判断,而这种认知很容易进行放大解读。平时很多自己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放大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却并非如此。

►图片来源:GQ实验室

曾经有观点提出过,朋友圈就是大多数人对社会认知的最大维度。朋友圈中的快乐与焦虑,关注与提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尤其是我们自己每天通过对朋友圈的信息筛查(分组与不看对方朋友圈),这种现象则体现得更为明显。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又找到了一些类似的数据:

  1. 2017年全年出境人数1.3亿,全国申请持有护照人数仅为1亿;

  2. 全国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约46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5%;

  3. 2019年初,全国仍有580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2美元的贫困标准,全国至少有上千万人在此标准下;

  4. 全国有约3.4亿个厕所没有用上抽水/冲水马桶,使用的仍是传统旱厕;

  5.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2019年,全国有6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

这些数据,单一个拿出来看,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单就乘机人数指标本身而言,其也并不是直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挂钩的。即使在美国,大片的中部群众,可能一辈子都只活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更别说飞机出行。

在一定程度上,飞机出行人数是与地区商业活跃程度,发展层次以及居民消费层次和生活品质间接相关的指标,毕竟商务和旅游出行是飞机最为主要的顾客群体。贫困绝对人口对比全国14亿的人口基数也是非常小的份额。但以上这些数据结合起来,所勾勒出的全景可能却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社会现实,至少可能会认为这应该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景象。



►消费力仍是航空市场的强有力的基础,网点遍布全球的阿联酋航空最挣钱航线竟是迪拜-利雅得时长仅2小时的短途航线。该航线在使用空客A380运行的前提下,商务舱仍需要提前至少半年预订机票。图片来源:simplefly。

所有的这些数据,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是否全面准确?这也是今天想从航空话题引申的一点。

如今,头部效应让目光更多集中在社会的极少数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媒体中常见的也是“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话题热点,似乎这四座城市6000万人口的生活就是当先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的真实中国社会场景的四五线城市却往往被忽视。近年来突起的“拼多多”和“网络直播”就是这个真实社会群体一种另类发声。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员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不表达不发声,但却默默展现着生活本来的面貌。再加上媒体倾向于正面信息的引导宣传,直观的感受是我们对所处的社会越来越陌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在庆祝和关注历史功绩的时候,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剖析,却变得越来越少。很感慨当年大学时光《南方周末》高品质的陪伴,一篇篇社会深度报道,确实发人深省。针砭时事,不也是另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


03中国到底有多富?到底又有多穷?
贫富差距,在经过“重庆模式”的整肃后,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颇具敏感性的话题。公共媒体鲜见关注和报道。官方的静默,似乎变成有点“人家不说,咱也不敢问”。
基尼系数是国际公认全面客观展现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但在国内,2013年之前没有任何官方渠道予以公布,即使开始公布数据后,大家普遍的看法也都是看看就好,并不能作为一个准确及时获得社会公认的渠道。目前,较为可信的结论大致约在0.45-0.6之间。IMF 2018年的一篇关于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分析指出,中国基尼系数扩大的原因主要为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城乡发展的差异。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政策干预,这种贫富差距在未来仍将继续扩大。

►中国基尼系数横向对比

►国家统计局的历年官方数据
为了能够客观展现目前国内的现状,只能从财富管理方的银行报告中一探究竟。作为国内个人财富管理最“用心”的招商银行,在今年联合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发布了《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文末提取报告原文),我摘选了部分数据,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客观展现:

1.  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197万人,预计2019年年底总量将突破200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

2.  2018年末中国的超高净值人群规模约17万人,可投资资产在5000万以上人群规模约32万人。

3.  高净值人群人均可持有的可投资资产约3080万人民币

4.  占全国0.14%的人口应有社会总财富的32%,财富的增值速度远大于GDP增速。

事实数据说明,与我们经常理解的财富“二八法则”不同的是,如今中国社会不到0.2%的人占据着全社会30%的可投资财富

同样也是根据招商银行的年报公布数据测算:2018年年报显示,在12541.44万(即1.2亿人)户客户中,50万元及以上客户数量为236.26万户,占总客户数的1.88%。同时,50万元及以上客户的总资产占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0.98%。相当于不到2%的人拥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
这样的贫富差距水平,确实让人细思极恐。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真实数据说明所谓的“伟大复兴”,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社会各人群间的体验差别还是十分显著。正所谓“hand hands, loud louds”(旱得旱死,涝得涝死)。记得高中政治课,经常提到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稳定与合理,强大的中产无论在消费还是财富创造都是最大的源动力。不知道现在还是否提及这样的观点。
不久前,在一次闲聊中,一位沙特的同学跟我谈及他在纽约学习语言的经历,当时给他一个感受是,为何有些上学的中国学生会这么有钱?虽然他很客气的补了一句:我知道你们中国人不喜欢别人说你们有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能理解他并无恶意,只是好奇。自己只能苦笑后,告诉他,这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吧。很可能他所遇到的就是这197万高净值人群中的一员。
如果从绝对人数上来看,中国如今的富裕阶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富裕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这种富裕阶层与美国50-60岁的年龄结构不同,年轻化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万豪集团就曾提过针对中国奢华型酒店年轻化消费群体的特点,在中国所引进的奢华酒店品牌也会倾向于时尚、现代路线。
而在这种富裕现象的另一面,是10亿未乘坐过飞机的国人,是上千万还在为“两不愁,三保证”攻坚克难的群体(中国之前两轮扶贫每当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进入减不动的瓶颈)。一方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又有着千万人口生活在世界贫困线之下。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家仿佛进入了一个科幻小说中的“平行宇宙”,生活在同一空间,却体验着差别巨大的生活,各自都不能理解或感受到对方的关切。久而久之,社会族群会逐渐丧失联结的纽带。由于教育医疗资源,生活层次的差异可能带来的是阶层固化,而阶层固化客观决定了个人努力奋斗的天花板,所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或者说我们正走在早期西方社会的老路。
湖南卫视当年的“变形记”呈现了社会变化的一角,在大家关注对“纨绔子弟”改造的过程中,另一位体验过大城市生活农村学生,节目结束后在心里的伤害又将多么巨大。这种生活差异碰撞而产生的无力感,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央视曾组织过一次让公司CEO体验农民工生活的节目,在建筑工地的第一天,信心十足的“老板”就被睡硬板床和房间内的蚊虫折腾得整宿未睡。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体会不同人生活的真实状态,如果没有了“感同身受”,缺少了同理心,很容易会给认识这个社会带上自己的种种偏见。
本届政府将很大的精力花在了扶贫上,尤其是针对对老少边穷“三区三州”地区,足以说明当下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经常用“木桶效应”说明补短板的重要性,对于国家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

04收入差距探究:寒门再难出贵子

以前,自己一直认为,个人的成就与财富与从小的自身努力密切相关,持之以恒,用功刻苦,再加上一定额禀赋和自律,定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从事更体面的工作,成为所谓的精英阶层“人上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及可能性有着太多复杂的客观社会因素,精英也并不意味着个人的成功,很可能是更多地焦虑与更高的欲望追求。自己在习惯性的向上看齐时,越来越忽视社会中更普通的大多数。“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口号,其实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还记得,在大学时,一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红极一时,如今再次想来,又别有一番滋味。

忽视背景、客观条件,鼓吹“996是一种福报”以及“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一种非蠢即坏的毒鸡汤。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一番“寒门再难出贵子”以及今年“北大拒录低分河南考生“事件又刺痛了多少人的神经。

2017年,关于这场“寒门”争论中,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寒门难出贵子”怎么就体现公平了》,我认为正中问题核心:

鼓励人人奋斗,以奋斗的姿态撬动现实的坚冰,改变人生命运,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但是,个人成功不只依赖于个人的奋斗,还有赖于各种社会条件,有赖于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有时候,运气都可能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活在农村或者城市,东部或者西部,人生道路上的起点是不平等的,也不必强求均等。政府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每个人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竞争机会权,更为重要。

选择性忽视教育资源的不公,忽视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文化地位的巨大差异,以及制度安排的缺陷,高喊奋斗改变命运,试图回避社会的制度性不公,是一碗毒鸡汤,也缺少良心。



05一点思考

今天的话题从多少人坐过飞机聊起谈到社会贫富差距,进而引申到教育资源分配的思考。对于这种宏观社会话题,其实并没有什么信心能够把握到位。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只能算是分享点个人的体会。如果不是现在以一个“闲人”的角度,估计也很难提笔来聊这些我们无力改变的问题。生活已经如此艰难,还是要乐观向上。梦想还是要有的,否则和咸鱼有何分别。

这是一次自己的认知纠偏,讨论多少偏离了关注航空的主题,但希望这些文字,能对每个人当下的社会现实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韬光养晦”还是要的。

最后,分享一篇与话题相关,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中国社会不能“自嗨”,不妨也多看看他国优点》。文中提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纸媒的影响力被稀释,在舆论界开始出现对中国能力过度溢美,以及对国际事务过于关注的“偏科“趋势。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发展现状的高估,对美国近况认识的分裂,对老牌强国的漠视,对发展中国家的轻视。

对于未来,作者建议既要把中国经验对外介绍好,也要把国外经验对内介绍足。好的对外传播,既要全面介绍中国,也要全面认识世界。而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有时全面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更好的全面认识世界。

前天,一个朴实的美国大叔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特别有钱的富豪?很显然,他并不了解中国,也不是想说中国不该有这么多富豪,只是从自己单纯对词语概念的理解而产生的困惑。但这个简单直接问题,我自己没有答案。


[公众号后台回复“报告”可提取《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阅览


►摄于2019年12月




航空透视

Aviation Insight 

热点评述 | 航旅分享 | 法规分析 | 个人随想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