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师道|滕彦国: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

2017-07-28 党委宣传部 BNU思享者



师小萱语:

他怀揣对地质的热爱奋斗24年;

他奋战在汶川等灾区做应急处置;

他自制学生海报记录点点滴滴。


党委宣传部“聆听师道”推出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教授专访,

看他如何书写“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的故事……


人物卡片


滕彦国

 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下水地球化学、地下水环境安全与风险评价等。2007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08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获得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讲授本科生公共平台课《现代地球化学概论》、研究生学位专业课《环境地球化学》等。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省部级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9部。针对各阶段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差异并结合不同时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前沿,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在我国典型矿区(攀枝花矿区、德兴矿区)、典型流域(晋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典型地下水水源地(宁夏吴忠金积水源地、沈阳市多个地下水水源地)、典型场地(西南某极低放废物处置场、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


 

1

唯不过一句“用心一也”

又是一年盛夏。骄阳如火,灼热的不仅是行人的身躯,还有中国百万高考学子一颗焦急等待的心。而24年前高考结束时,一位青年学子,如今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的博导滕彦国,怀揣着对地质学科的热爱与向往,在期待和等待中度过了决定其人生道路的那一年的盛夏时光。


“懵懂的我,涉世不深,但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却坚定而执着,清一色的地质专业。入学之后,时值地质行业不景气,很多同学转了专业,但我并未受此影响,而是不懈努力,执着追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滕彦国凭着一腔热血和朝乾夕惕毫不懈怠的前进之心,在求学路上走得踏实而又坚定,最后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一名从事地质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教师


谈及为何会从单纯的对学科的兴趣,转变成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学的老师,进而明确了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选择时,滕彦国说到:“求学期间,聆听大师教诲,感受大家风范。让我对师者这一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心向往之,促使我成长为一名大学老师。当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获得第一个基金、主持第一个重大课题、获得第一个奖励的时候,我都会想到那些给予过我谆谆教诲和无私帮助的老师,我也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先生们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

“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和事业生命的

闪光”

一位合格的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深远持久,根深蒂固的影响。对滕彦国而言,对一个领域的热爱也不单单是从事这一领域,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身所学所知所想传承下去,为地质领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是滕彦国作为一名地质学科热爱者的理想,也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


滕彦国2003年开始指导硕士生,2008年开始指导博士生。迄今为止,所指导的28名硕士生,已有22名获得硕士学位。所指导的15名博士生,已有10名获得博士学位。


谈及自己的学生们,滕彦国由衷地说道:“我为学生们的每一份报告、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每一个软件而由衷高兴。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亦师亦友,切磋琢磨。办公桌前,学生们对着老师倾吐内心真情,在美好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会议室里,师生探讨科学问题,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西操场上,师门运动竞技健身,在青春似火的年代不断释放激情。


在滕彦国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他培养的学生名单海报,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姓名、学号、照片、年级,当问到为什么有这样一张海报时,他回答“我自己设计的,贴在办公室是想学生们回来的时候更有家的感觉。”


在滕彦国看来:“学生既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也是自己事业生命的延续。因为有学生,使老师的学术生命延续,事业生命闪光。”

 

郑洁琼

滕彦国的开山大弟子,博士生郑洁琼这么谈及自己的恩师:“2008年,我非常有幸成为滕老师的开山博士,那时候老师是院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教授,这令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之后,我和几个硕士生就跟着老师在他的300办公室里一起学习、写论文、做课题。老师总是最早到办公室,沏上一杯茶,一坐就是一整天,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一个个出色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从老师的键盘下涌出。我总是惊叹于老师对科学前沿的精准把握,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厚渊博,对论文问题分析的一针见血。他对学生也总是爱护有加,逐字逐句地帮我们修改论文,鼓励我们挑战前沿课题,野外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亲自采样。他亦师亦友,闲暇时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传授他自己的经验,他在学术上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教我们尽情放松。感谢老师的教导,这是我受益终身的财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吴劲

2016届毕业的博士生吴劲跟着滕彦国读了六年的书。硕博六年,两千多个难忘的日夜。在毕业一年多之后回想起导师滕彦国,吴劲依旧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谢:“作为导师,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方面,滕老师倡导的是身教胜于言传,以身作则的教育培养理念。记得我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刚开始的时候科研作风浮躁,急功近利,还很懒散。滕老师发现之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和他在一个办公室学习。刚开始,我感到受宠若惊,很开心。慢慢的,我发现,滕老师每天来的比我早,回的比我晚,这让我自惭形秽。于是下决心,从作息习惯做起,改变自己的科研作风,从‘要么来的比滕老师早,要么比滕老师回的晚’变成‘去的比滕老师稍早,回的比滕老师稍晚’”

在学生科研指导方面,滕彦国非常尊重学生自身兴趣,总是强调科研学习要“兴趣为先,自由探索”。同时,他还教导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要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统筹能力的训练和学习。

 

瞿攀

2014级硕士生瞿攀说:“在科研动态汇报会上,滕老师会要求学生轮流担当汇报主持人,他说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组织和统筹能力。即使再忙,老师都会尽力参与学生们的科研动态汇报会,并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学术进展情况。如果有的学生松懈了,老师会拿出以前的会议记录,让我们对照曾经制定过的学习计划,思考、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的解决方法等。”在学生们看来,这种看似委婉的督促方式,要比劈头盖脸的批评,来得更为有效。

滕彦国作为师者的责任意识并不单单体现在对学生们的学术训练和培养上,他也十分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他还会细心的去了解、体察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适时疏解学生心理压力。

 

李娇

2014级博士生李娇说:“我读博期间,曾一度迷茫过,甚至想要放弃。而滕老师却像亲人、朋友一样,对我耐心疏导,鼓励我要放下包袱、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努力实践,给了我最为有力的精神激励和学术引导。我今年已经顺利毕业了,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向滕老师表示我最为衷心的感谢。”



 


3

安全无小事,躬行出真知


实地野外调研考察是地质工程工科学科绕不开的一个必要环节。滕彦国在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尚未入学时,便开启了第一次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川西高原的深山中,与学校老师、地质队员、当地村民共住一个大帐篷,一个大通铺,泡菜、腊肉、山泉水,朝七晚六的野外化探取样及物探测量工作,身体疲惫但乐在其中。”

而正是这次野外工作中,发生了两件对滕彦国将来指导学生科研和野外工作有重要影响的“小事”。一件事是,在进行岩石的γ能谱测量中,滕彦国是负责携带仪器探头并对准岩石露头的探测和记录工作的。在一次测量中,滕彦国随手将用于记录的HB铅笔笔尖朝上插在了衬衫的口袋里,一名同行老师看到后立即提醒他说:“铅笔不能这样随意放,在这样的高山密林里穿梭,很容易掉落,即使不会掉落,在上山时也容易戳伤自己”。


还有一件事,滕彦国为了尽快完成野外工作任务,和队友擅作主张晚回驻地。有一天在进行野外化探取样时,想着一条剖面还有几个点就可以完成,于是和队友擅做主张,一直工作到晚上七点才往驻地赶。回到驻地已经八点多,此时的野外纵然繁星满天也照不明繁林叠嶂。饭后,一名老师找到滕彦国,面色凝重地说:“以后工作,无论进展如何,六点前必须回到驻地,这里大部分地区山高林密,晚上非常危险,工作任务根据实际进展可以调整,万一出现意外,后悔都来不及。”


安全无小事,滕彦国现今回想,依旧对这两段话感念在心。工作以后,在多次的野外调查与勘测中,作为老师,滕彦国也时时不忘叮嘱随行的同学们一定要精心准备、注意细节、认真工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滕彦国高度重视学生野外实践安全并常常亲力亲为,到实验现场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传统是师门内无人不知的。据2014级博士生李娇回忆道:“2015年5月,滕老师带着课题组学生前往松花江流域五常市傍河取水试验基地开展野外实验。从地质勘查、水文调研、野外打井再到抽水试验,滕老师都亲力亲为,与学生们一起奋战。尤其是做抽水试验的时候,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和学生们一起坐着皮卡车,顺着极其颠簸的小道进入野外试验场地。伴着蒙蒙小雨,滕老师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边安排分工并亲身示范,带领大家开展各类实验。他不拘小节,中午和学生们一起在附近的农户家中随便吃些饭后,继续试验,一直到很晚才能回去,有时到宾馆后已经晚上9点多了,第二天四点多又得起来。一连十多天,各类试验顺利完成。虽然每天风吹日晒、起早贪黑,但滕老师每天坚持和学生们在一起。”



 

4

心向往之,便终身践之

2006年—2016年,十年不过须臾,但成就却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洗礼。作为水科学研究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滕彦国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的老师们一同努力,不断前进。亲身践行证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创造奇迹”。这十年,从第一个实验室的建成,第一个野外基地的运行到第一个省部级平台的获得,都是滕彦国团队共同奋斗的结果。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为环境污染应急处置,他们奋战在四川汶川灾区、福建东南沿海、北京平原山区、东北白山黑水、西南崇山峻岭,西北戈壁荒漠。这一山一水一城一池之间的往返奔波铸就了强有力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创新团队,真正做到了把文章谱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精神弘扬在学者的心间。而滕彦国也用其二十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印证了那句话: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心向往之,便亲践之


 

寄语北师大115周年校庆和青年学子

 



希望学校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早日把我校建成京师风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希望广大青年学子,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继承和发扬北师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师大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用你们的知识和汗水,挥洒你们的青春和激情,创造你们的辉煌!

采访:王    娟、张  盼

文案:李安诺

美工:曾秀芳、张  盼

责编:马赛男

你可能

喜欢

征集|献礼教师节,说出你心声!

聆听师道|周亚:做一名精益求精的教学工匠

师大青椒|朱嘉:唤一声“嘉哥”你答应吗?

聆听师道| 刘静玲:把爱的接力棒传下去

聆听师道┃保继光:走进师大数学,走近数学大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