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青椒|朱嘉:唤一声“嘉哥”你答应吗?
师小萱语
他出身“学术名门”,
旧体诗信手拈来,家学渊源由来有自。
他负笈海外十年,
从实验到计算,科研历程起伏跌宕。
奖项纷至沓来,他说“是沾了学生的福气!”
本期“聆听师道”,一起聊聊“嘉哥”的故事。
人物卡片
输12
朱嘉
化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至2006年比利时蒙斯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至2008年分别在德国明斯特大学、美国代顿大学和阿克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的表面和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半导体中电荷/电子输运过程、DA分子结构的电子转移过程、复杂谱图信号的模拟和数据挖掘等。主讲《化学分析》等本科生课程。先后承担/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多项教育工作奖励,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理科组一等奖。
1
“世说行道险、人唏归去愁”——每一次人生“转角”的回眸
说起求学经历,朱嘉喜欢用“激情”一词来概括。不论是早前求学时的一腔热血,还是后来科研路上的心情起伏,他始终怀着赤诚相待的理念去面对每次机遇的降临。从在中科院的经历到欧洲求学,从博士时代全新数据分析课题的挑战,再到博后时代开始的材料模拟计算的艰辛,每一次学业与科研上的磨砺,对朱嘉而言,似乎都不是值得唠叨的痛苦回忆。相反,他给所有人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更多地是坦然道一句,“我尚在途中……”
1998年,他参与抗洪抢险,为灾民建设污水处理装置;
2000年起,他参与分析北京大气颗粒物研究,一边修着电镜一边做实验;
再往后,他抱着啃不熟悉的数学物理公式……
“那日子就好像随时要被淹死!”
从实验做到计算,朱嘉的科研历程跌宕起伏,分分合合。那些苦与疲惫,在朱嘉看来,却算不上是普通的苦与累,而是求索中的喜与乐,别有一番求之不得的“情缘”。
云深雾漫漫
林密草茫茫
世说行道险
人唏归去愁
(朱嘉自作五言《登山一首》,
2011年7月)
2
“拳拳炽玉性,幽幽哺人心”——
“我的课就是交流!”
留学十载终归来,朱嘉谈起归国的选择只是一言而过,“好像想也没想,就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当了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民教师!”
从最开始的基础实验课,再到如今的化学学院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大课——分析化学,朱嘉以那句“在路上”的一词匆匆掠过,也道出了对所讲授课程的总结和判断,“分析化学和其他化学二级学科不同,它不仅是方法和技术,而且更是汇集各学科的思想。所以,它也是化学学院学生最应该精通的一门课。”
“帮学生把行将熄灭的理想火焰重新点燃”
在朱嘉看来,教学和科研一样充满新的探索。已经有了八年教学经历的他坦言,“我上课更多地时候感觉自己仍然处于学生的状态……那感受就坐在台下听台上的自己讲课……我总会想这门课学生会怎么看,我上课讲的每一句话他们会怎么想,认同?反对?”
最终,朱嘉这么定位自己:
“我不过是学生学业征途上一个旁观者。我的课就是个交流!”
“绝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而是更注重让学生们扔掉浮躁和懒散,重新拾起知识的渴望、学习的热切,把那些行将熄灭的理想火焰重新点燃。 ”
“终极理想是做‘经师’,
更做‘人师’”
朱嘉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既不拒绝新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应用,又不盲目地把鼓吹技术作为花边和装饰。他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理科组)一等奖,以及最佳板书奖;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比赛一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奖。依托个人在信息技术使用、理论计算和数据挖掘方面的经验,朱嘉也在课堂观测和分析技术探索上开启了新的尝试。比如与教育学部教师合作,参与 “思维发展型课堂”的建设,以及相关全国网课和MOOC 建设。跨学科的经历让朱嘉受益匪浅。正如与他共事多年的龚河华老师(全国教师志愿者联盟主任)对他的评价:“教学技能过硬,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精益求精,课程反复打磨、推敲细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熟练教学基本功和新技术的同时,朱嘉认为:教师更要关注到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认知过程的变化,因为他认同的根基就是“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于‘心理’”。在朱嘉看来,还是那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的最明白。真正的大师给予学生获得的绝不仅是知识,而一定是能够影响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人师”。
正如《礼记》所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做人师)绝非易事。朱嘉说,这也是他的终极理想。
化学学院同僚、老教授尹冬冬这样评价朱嘉:“他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青年教师。他‘很有心’,也很‘用心’。我听过他的‘化学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讲台上,朱老师精神饱满,课堂教学过程自然、亲切,总会给学生带来激发动力的时刻,他特别热爱教学工作。”
拳拳炽玉性
幽幽哺人心
道本师之源
何为解庸经
求知多歧路
勤思方可行
伴君荫情愿
不问身后名
(朱嘉自作《春日咏怀》,
2016年4月)
3
叫你一声“嘉哥”!
——学生眼中的朱老师
朱嘉是一位特别喜欢和学生交流的老师。浏览他入校以来的人人网相册就会发现,那里有学生很多照片。通过镜头,朱嘉记录下学生正当青春的很多瞬间,他曾动容地写下“这辈子当老师,是因为你们在这里”。
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朱嘉收获了无尽的欢乐与惊喜,收获了无数的情谊与感动。这不仅仅来自他面对学生们时“亦师亦友”的关切,更多地是来自他“在学生角度上去看待问题”的教学理念。在学生眼中,朱老师亲切地如大哥一样值得信任,又真诚得如家人一般包容理解着自己。那份包容仿佛是人跌倒时候的扶助,更好像是人迷茫无助时给予一声的问候。在他面前,学生们会保持着青春年少的素颜,那是无造作的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朱老师在爱护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添上一片瓦。
“老师要是没了学生,
就什么都不是啦...”
“嘉哥”是化学学院2012级一班学生对班主任朱嘉的称谓,这份称谓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记得“嘉哥”为他们做着怎样的规划。“快乐、团结、勤奋、坚韧”,朱嘉提出的八个字的班训,刻写在开学的第一日,更刻写在每个人的心中。2016年毕业降临,所有人各奔东西,“嘉哥”不无感伤地在人人博客中写道:
“我这个老师好像是为这一帮学生存在的,学生们走了,我这个老师好像一下子也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学生放假走了,学校里、学院里一下空荡着,没人挤食堂了……考试考完了,卷子判完了,事情当然还有很多,还要忙着做…… 老师要是没了学生,就什么都不是啦...”
化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雷震这样评价,“我和嘉哥在我2009年本科入学就认识了,那时嘉哥和我班里同学的关系都非常好!他精力非常充沛、学识渊博、待人热情、乐于帮助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会找我们一对一谈心,真像我们的大哥一样。”
在化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杨少媛眼中,“嘉哥上课风趣幽默,对学生特别耐心,讲解问题耐心认真。在我大四迷茫不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时,请教嘉哥保研、读研的问题,他也是特别耐心地给我建议,并且帮我推荐了现在我所在的实验室,从此我走上了生物化学的方向,感谢嘉哥对我的帮助。”
2016年毕业晚会上,化学学院2012级一班班长代表全班给“嘉哥”送上一件特别的礼物:写满全班同学名字的T恤衫,还有一句
“嘉哥,我们爱你!”
4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朱嘉所做的学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认可。他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2013)、优秀新生导师(2013-2014),化学学院“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14)。
2012-2015年朱嘉连续四年带领学生到山西、江西、内蒙和浙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其中两年他所带领的实践队获得校级优秀称号,他也获得优秀带队教师的荣誉。2013、2016年朱嘉带领的化学学院团队荣获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朱嘉一直认为这些荣誉都是他的学生们给予的,实至名归,他是沾了学生的福气。
“如果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你只能做眼前一点事。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你去争取这些东西,那你们的将来将无可限量。”
朱嘉喜欢一句流行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以这句话鼓励着他热爱的学生们,自己也在学术领域攀登不息。
“嘉哥”和他的弟弟妹妹一起,相互鼓励支持着,向着星辰和大海的方向,坚定而勇敢地走下去。
寄语北师大建校115周年和青年学子
致北师大:
希望学校拥有更多的荣光和辉煌。
我坚信,只要把握自己应有的社会位置、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要北师人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相信北师大明天会更好!
致青年学子:
几载青青几相望,
白驹尤微隙无常
曾记巍巍金声催,
流觞曲水叙衷肠
木铎铿锵响千里,
杏坛辉光动四方
征途漫漫待奋起,
星辰大海伴激昂。
(朱嘉自作《丁酉芒种赠化院
毕业生》,2017年6月)
采访:王 娟、王 湾
文案:王 湾、李 姝
美工:曾秀芳、张 盼
监制:陈 霄
公众号:BNU思享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