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青椒|惠凤鸣:摇不止的雪龙号,摇不垮的北师人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面向全校,征集115位基层教师的“师道告白”。
人物卡片
惠凤鸣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2009年入校工作,2011年在美国USGS数据中心做访问学者,2014-2015年在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极地遥感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连续两次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科研任务,参加2015年8月北极黄河站冰川野外考察。主讲《海冰遥感》、《极地遥感与模拟》等研究生课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8hbfi2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物事迹
曾获得“2012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京师英才”“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先后承担/完成了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20篇。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并完成了世界首张全南极洲高分辨率地表覆盖图、我国南极维多利亚地新站选址工作、2014年雪龙船被困南极救援工作等多项国家重要任务。
科研:雪虐风饕冰原上的科考勇士
海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部分海域都处于温带到热带的国家而言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海冰动态变化,海冰物理参数遥感制图研究更是一个相对专精的领域。除渤海和黄海北部冬季有少量海冰分布外,国内可供参考研究的区域并不多,因而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相对规模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学科”,惠凤鸣却将它做的有声有色,使其真正与国家战略规划挂钩,科学地造福于人民。
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惠凤鸣兴奋地揭下粘贴在自己办公桌上的北极地区图,讲解起了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海冰动态变化的实际效用。惠凤鸣谈到,一方面通过遥感技术将海冰动态变化制成图,对国家大型海洋远洋运输公司而言是极其有利的。不论是远洋航道的路线还是港口位置的确定,都需要相关的研究作为参考基础,以避免航运途中遭遇海冰,对船体造成撞击损伤,危及船上的人货,损害国家与企业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与现如今国家大战略的重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航道规划挂钩,以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助力国家对外战略的发展。这在惠凤鸣看来,这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北极东北航道是一条没有海盗风险的新航道,相对于经过马六甲海峡的传统航线,中国经过北极航道到达欧洲的路线距离更短,航运时间也大大缩短,货物周转较快,航运成本大大节省。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规划航线以避开密集浮冰,解决航道安全问题。”能够为国家“蓝色引擎”献力,惠凤鸣表示十分地荣幸。
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南极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冰分布地,是惠凤鸣绕不过的一个词。实际上,惠凤鸣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师身份连续参加了我国第28、29次“南极”科考活动,在南极冰盖上对两台“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维护和升级,同时挑选新的地点安装两台新的“平台”。科考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经历。即使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了充分准备,但南极的“冰裂隙”、突如而至的暴风雪以及广袤无垠的冰雪大地等仍是对科考队员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对于惠凤鸣而言,还有一重更大的挑战。“2011年11月雪龙船从天津出发不久我就开始晕船。往返南极两个月的航程,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通过勉强吃下去的一点食物来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运转,以免脱水,耽误后续工作。而这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白白花费掉我也觉得非常的可惜,本来可以为科考做更为充分的知识储备的。”惠凤鸣笑着和我们说起了这样一段经历。他不仅圆满完成了两次南极科考任务,而且通过分析实时卫星遥感数据,为科考船指引出了最短最安全的路线。
科研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雪虐风饕的南极大地上,惠凤鸣的科考之路走得坚定而踏实。那一刻他忘却了周边肆虐的烈风,那一刻他收获了实验室里难以触及的现场经验。这些经历经验也让这位年轻的学者拥有了协助国家进行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规划的能力,光前裕后。
带班:张弛有度生活里的真趣味
惠凤鸣温文儒雅的外在形象很难将其与南极科考勇士的形象联系起来。实际上在科考之外,惠凤鸣更多时间是一位青年教师,一位青年班主任,2015级硕士研究生班主任。惠凤鸣说:“既然答应做班主任就一定要做我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不要不负责任。要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怎样做工作对学生好。90后的学生个性都比较强,这并不是坏事,而我能做的就是要和他们做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遇到了问题,心理上有压力时愿意和我沟通。同时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背后承载的是无数日日夜夜惠凤鸣辛苦的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惠凤鸣抽出时间,约谈每一位学生,全面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通过和学生聊理想,聊未来规划,惠凤鸣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前进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引领他们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深度辅导手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位同学谈及的关键词和惠凤鸣自己想到的可行性建议。学生工作不好做,最怕的就是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意和老师倾诉。所以惠凤鸣也经常会通过班长、支书以及其他班委成员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惠凤鸣这样说:“五湖四海的学生健健康康来到北师大,来到全球院,成为班级里的一份子,这本就是一种缘分。所以希望毕业时他们也要健健康康的毕业,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只有提前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要走哪条路,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针对性的培养薄弱处,这是我作为班主任能为他们做的一点事。”
惠凤鸣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人。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惠凤鸣坚持每周给自己放一天假,锻炼身体,找时间看话剧听昆曲、京剧、相声,让自己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中。第一次班会上,他就让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繁重的学业与自在的生活。在他看来,学习是根本,是作为一个学生在北师大三年所必须完成的课业,也是未来不论是步入社会工作或是继续深造读博的基础。但并不是一味地在实验室里工作就会完成自我的培养与发展的,要走出书斋去领略自然人文风光。惠凤鸣一直强调:“工作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魅力在于丰富多彩。北京作为古都,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积淀。既然来到北京读书,不如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文化的浸润。”科学与艺术相通的,生活与学术是两面。“张弛有度的生活,才是有趣味的人生。”
“惠老师让我们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大家释放压力,丰富课余生活。每次班级活动,惠老师只要有空,也都会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与大家分享欢乐。”全球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班班长贺红总结到。
在惠凤鸣的指导下,2015级硕士班成为了一个满载荣誉的集体,不仅荣获北京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度研究生“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主办的特色活动:“合格党员从我做起—‘两学一做’承诺签名”活动和“古韵流芳读诗词,中华精髓记心中”诗词大会还被选为学校优秀党日活动。几位同学均在校研会里担任重要部门的负责人,独当一面。在学业上,班级里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发表过文章,参加过国际会议。
培养:精雕细琢塑人才
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惠凤鸣强调了三点:“首先我希望我的研究生能明白,读研和读本科是不同的。硕士一定要动手做实验,动笔写文章。写文章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性的重要途径。无论将来是否攻读博士,都应勤动笔。”在他看来,成文过程中的谋篇布局考量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做事情的层次分布。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转变是研究生三年导师可以给予学生最重要的法宝。写文章不是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做事情的逻辑性条理性才是真。所以惠凤鸣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常常是数易其稿,满纸批注。说到此处,惠凤鸣笑道:“我不知道我的学生们怎么想我,大概也会觉得我烦吧,总是吹毛求疵。不过只有这样锻炼他们,才能锤打出一篇经得起推敲的好文。”2015级硕士生欧阳伦曦已经“发表了中文核心一篇,SCI一篇在投,并获得了2016学年的国家奖学金。”
第二点是注重方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验过程中以及写文章、制图过程中的难题,毕竟谁也不是天才,总是会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我只会提供范例,不会全程跟进。因为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不能有依赖性。像我的一位学生,她的文章里有三个图做的不好,我指出来之后,会手把手的教给她如何制作这一类型的图,而其余两个图就需要她自己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他们也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好。”教之以法,口传心授。“在课堂中,他循循善诱,强调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思维。在这门课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懂得了科学探索的艰辛。”2015级硕士生赵剑回忆道。
第三点是培养研究生一定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知易行难。不仅需要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长技短板,而且对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惠凤鸣谈及几个例子:“我的第一个学生欧阳编程特别好,可是编程是个辛苦活儿,一辈子编程对他的体能素质等都会提出极大的考验。所以要培养起他的管理能力。站位要高,眼光要长远,综合发展。而我另一个学生英语不好,阅读英文文献很是费劲。于是我就找一本好书给他,让他将其中一章翻译出来,然后再考他。几次过后他再读文献问题就不大了。还有的学生编程不好,我买几本书让他自学。”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培养,这种方法让惠凤鸣带的六位学生均学有所成,抓住了硕士三年时光来提升自我。
他还鼓励学生一定要走出去,要有国际视野。在他看来,开放的世界,最忌讳的就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最后害的只有自己。天天窝在电脑前写代码并不是好事情,多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多与同行交流交谈,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有了世界眼光,有了出去看看的意愿,才会成长,才会有所发展。
实际上,惠凤鸣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得益于他求学期间的经历。他的博士导师宫鹏先生,不论是工作态度还是工作精神,抑或是对学生的栽培,都是如今的惠凤鸣学习并亲践的榜样。惠凤鸣的第一篇英文文章被宫鹏先生逐字逐句的修改了七八次,每次的红笔批注中都倾注了导师对学生的心血。虽文章已发表十余年,但被引用多达140多次。正是习得了导师身上这种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惠凤鸣不管是自己做事情还是对待学生都是认真细致,精益求精。
而如今,他也这样要求和对待自己的学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哪怕科研再忙,他也总是会和团队一起做项目到深夜,每周一上午都会和学生相约在办公室做汇报。做得多做得少没关系,只是一种督促,防止学生产生惰性,从入学开始就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没有完成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何没完成,只要有进步我便觉得学生这一周没有白费。而培养学生一定要以身作则,不仅要自己做到,还要做得比学生多。所以我这两年也在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师道传承不外如是。
结语
雪虐风饕,冰原上行走的是福国利民的科考勇士;书声朗朗,教室里讲课的是授业解惑的青年教师。而当二者的身份合二为一时,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形象跃然于心。
惠凤鸣以其独特的魅力,将艰难崎岖的科研路走成了繁花似锦,万木葱茏的诗意幽径,将劳心劳力的教学路变成了豪情逸致、津津有味的艺术人生。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生活与艺术相得益彰。
◆ ◆ ◆ ◆
寄语北师大建校115周年及青年学子
◆ ◆ ◆ ◆
祝愿北师大发展越来越好。在“双一流”的旗帜下,将北师大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大学。
祝愿同学们身心健康,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收获自己的爱情,找到一份美好的工作。
采访:王 娟、李安诺
文案:李安诺
美工:张 盼、林 晗
监制:陈 霄
公众号:BNU思享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