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跟你亲不亲,看Ta房间就知道

武志红主创团 武志红 2023-02-19

编者按: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私密空间。
最重要的是,TA需要这种感觉——
我的心灵空间和地理空间(例如我的房间),我说了算;
是敞开还是关闭,这是我的基本权利。
为什么房间对一个孩子如此重要?

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一个「房间」引发的冲突


前不久,表妹小娟跟父母彻底“闹翻”了。

过程听起来有点“无理取闹”。

去年,表妹考上了公务员,工作单位距离父母家十几公里,车程约20分钟。

当时父母想让她住家里,但她坚决要在外面租房,双方激烈地吵了起来。

直到最后,表妹以“你们再不同意,我就辞职去深圳打工”为要挟,父母才妥协。

随后,表妹在外面租了个单间。

以防不时之需,她给妈妈留了备用钥匙。

没想到,这竟成了“噩梦”的开始。

父母三天两头给她送东西,也不提前打招呼,就直接开门闯进来,这让表妹心里很反感。

但念在对方一片好意,又不好说些什么。

直到前不久,她外出培训3天回来,推开家门直接吓了一跳:

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家具全部换成了新的,旧家具全被扔了。

不用想都知道,又是父母的功劳。

那一刻,表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愤怒,甚至有一种想把新家具全砸了的冲动。

她立刻叫来搬家公司,将家具统统送回父母家里,没收备用钥匙,气呼呼地走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让父母进过她的出租屋。

对此,表妹父母也充满了困惑,不知道自己哪里激怒了女儿。

身边亲戚(包括我),也纷纷表示不理解:

“父母明明是一片好心,你不想要就算了,没必要做得这么绝呀!”

直到前几天跟表妹深夜闲聊,我才意识到她愤怒的缘由:

从小到大,她从未拥有过自己的私密空间。

小时候家里房间拥挤,她被安排跟奶奶同睡。

后来家里建了新房子,终于分配给了她一个房间。

当她喜滋滋把东西搬进去时,却发现里面堆满了杂物。

不仅如此,父母还常常以拿东西为由,随意进出她的房间,翻动她的物品。

甚至,有时还会偷看她的信件、日记。

有一回,她买了一把锁,将房间锁了起来。

没想到一放学回来,锁被撬开了,房间乱糟糟的一片,到处都是被翻动过的痕迹。

原因是父母怀疑她做贼心虚,在房间里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她愤怒地提出抗议,但父母却不以为然:

“房子是我建的,我当然有进出自由……”

看到这,想必你也能理解了:

为什么表妹如此坚决地在外面租房子?
为什么她会对父母更换家具如此愤怒?

因为呀——

她从来没有独立享用过房间,父母剥夺了她的这个权利。



没有「房间」,

孩子就没有自我的边界



这种现象在我们社会中实在太常见了。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拥有独立空间?

其实呀,这是一个权力问题。

父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不允许孩子锁门,不允许孩子有隐私。

并不是像父母们表面认为的:“我和孩子关系太好了,我们像朋友一样,孩子在我面前没有秘密。”

而是因为父母觉得:这是我的家,我创造的世界,我要说了算,我有权了解、知晓、监控家中一切。

当然我也要为这样的父母辩护一下,他们这样做时,常常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权力,而是潜意识中的追求。

因为他们也曾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们的父母也不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也意识不到这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

从而导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入侵孩子的空间而不自知。

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

要么随意入侵他人——

有一位男性来访者,是一名企业家。

他连续3次提前来到咨询室,没敲门就闯了进来。

尽管咨询师一再跟他强调准点咨询、进来前先敲门,但他总是忘记。

第3次的时候,咨询师将他请了出去,要求他敲门后再进来。

他有些恼怒:

“我已经为咨询付费了,我有权自由进出咨询室,没理由需要你同意。”

后来随着咨询深入,他才意识到,这个想法来源于:

父亲经常暴力推开他房间门的那一句“我是你爸,我有权这样做。”

要么总是被他人入侵——

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他自己的故事:

读研究生时,他认识一个自称是艺术家的落魄哥们,对方常常到他宿舍来,躺在他的床上,有时一躺就是一整天。

他一开始觉得没什么。

直到后来,他的室友受不了,忍不住对“艺术家哥们”说:

“你知不知道你严重侵占了武志红的利益,我们不欢迎你,你以后少来。”

室友的话让武老师感到很震撼,那一刻他才发现:

“我其实有些反感,但我却把对方的入侵合理化了:他有苦衷,他对我不错,我要善良一些……”

后来随着深入探索,他终于意识到:

自己之所以没有边界意识,源于小时候他家经常被爷爷奶奶严重入侵,但父母却从来不敢捍卫边界。

这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有了「房间」,

孩子才有了超越的可能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一个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当确认这一点时,他才会有安全感。

写到这,想起影片《小偷家族》。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

家里空间非常小,小到容不下5个人平躺在地板舒适地睡觉。

即便如此,11岁的儿子祥太,依然可以拥有一格长方形衣柜,作为自己的私密空间

他可以把私人物品放衣柜里,没有人会翻动它们;

他可以在衣柜里安然睡觉,没有人会去撩开帘子;

他还可以在衣柜里消化各种情绪,没有人会打扰……


这对祥太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

他是活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而这个安全空间的内化,就形成了所谓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他才会觉得「自在」——

他的个人意志才能够自由地延伸,而不用担心被攻击、被切断。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与父母心理分离,并形成独立的自我。

影片中的父亲柴田治,又穷又不肯努力,常常带着祥太去超市偷东西。

在生活中,父子两人关系亲密、配合默契、无话不谈。

然而,随着慢慢长大,祥太心中的道德良知逐渐觉醒,他的认知与想法逐渐超越父亲。

当祥太不想继续像父亲一样「以偷为生」时,一场面向父亲的「超越」,也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他故意失足被警察抓住,并在警察的审问下,供出了一家人的种种罪行。

整个家庭开始土崩瓦解,而祥太自己,也被送进了孤儿院,但同时也获得了“以后不用做小偷”的自由。


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说,要超越父亲,并不容易。

因为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往往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即便已经成长成人,也不一定有勇气去超越父亲,打破权威。

那么,祥太的勇气和力量,究竟来自哪里?

来自他的安全空间——柜子。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2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1.5-3岁——

其标志是,孩子总是说“不”、“我来”。

如果父母想要控制他们,他们会闹得很厉害。

第二个叛逆期是青春期——

其标志是,追求独立,什么事都想自己解决。

如果被父母入侵或施压,他们可能会爆发很严重的反抗。

处于这2个叛逆期的孩子,从严格意义来讲,都处于严重的冒犯与背叛中。

他们会倾向于缩小父母对自己的价值,夸大自己的力量,但真正受挫后又发现,其实自己还是挺需要父母的支持,但他们又不愿意轻易放下自己的自恋。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认识这一点:

所谓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想做自己,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矫治的错误。

如果父母想收获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在他的空间按照自己的规则来。

如此一来,孩子才可以真正心无旁骛地超越父母,独立走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追逐属于自己的人生。

而这,就是安全空间的存在,对一个孩子成长的终极意义。


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武志红老师说,

关于人性的一个根本隐喻,是容器和被容之物。

生命力、能量、活力或动力等等,其实都是被容之物。

被容之物,当然需要容器,或者说需要一个安全空间。

你有属于你的空间吗?

它是怎样的?是根据你自己的意愿打造的吗?

你在里面舒服吗?安全吗?自由吗?

如果有,那就继续享受它的守护与滋养吧;

而如果,你从小饱受被入侵的摧残,不曾拥有过私密空间。

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些年,你确实受委屈了。”

与此同时,我更想诚挚地邀请你:

为当下虚弱的自己,打造一个「房间」。

它可以是物理意义的空间,也可以是心灵层面的空间。

规避他人的随意僭越与入侵。

在这个专属自己的空间里——

去觉察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去感受自己的内在力量;
去充分体会安全感、掌控感……

去感受门外之人不经意表达出来的一丝善意,去洞察他们言谈举止背后的真实意图。

你可以向外界打开一扇门,但不必打开所有的门;

你可以邀请一些人走进你的「房间」,但无需邀请所有的人。

请时刻谨记,你才是「房间」真正的主人,你有权拒绝那些不速之客。

当然最难拒绝的客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父母。

可以试着向父母阐述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求,声明你的底线。

有的父母,会在错愕之余,去反思自身,而后做出调整与改变。

这样的结果固然很好。

而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拒绝交流,否认事实,反倒还会指责你。

但这也没关系,因为你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力量的体现。

你表达的是你自己的感受,释放的是你自己的压抑。

这与“父母能否理解”,是两件独立的事情。

换句话来说,你有表达不满的权利,父母并没有必须改变的义务。

而更重要的是,

被父母拒绝以后,你会彻底看清父母的局限,并获得一种「与父母分离」的底气。

就像表妹小娟一样,虽然分离的过程比较激烈,但她终归争取到了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要知道,你很珍贵;你的自由,也很珍贵。END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部分观点参考来源: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好课推荐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分离,也即父母与子女的爱。
真正的爱,是引领孩子成为独立个体,走向广阔世界。
为此,我们邀请周梵老师带来18节亲子心理课:轻松培养独立且合作的孩子》。
从把握边界感开始,唤醒孩子的自立意识
深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18个关键议题+360度全面支持开启亲子关新视角  养独立又合作的孩子现在仅需99识别二维码,立即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