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今年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40周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我有幸做了两段人大工作,一段是在东城区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还有一段是到了市人大当专委会主任委员。我在市人大工作的这一届,是第十三届,应该是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这一届人大常委会做了许多新事,而且在工作方法方面有不少创新。我主要说一说监督工作方面的做法。
人大监督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重大。但是,要在监督方面增加力度,提高实效,需要在开展监督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改进。在这方面,那一届人大常委会有很多创造,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是选准议题。监督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题目选好了,可以事半功倍;题目选不好,就会事倍功半。在选择监督题目方面,人大常委会形成了一个“该做能做、有用有效”的思路。就是在该做的事情当中,选择那些能够做得有用有效的题目来做。比如,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搞专题询问,就选了“政府大额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这样一个题目。这是经过几年的绩效审计监督发现的一个应该做也可以做好的项目。这个题目连续搞了四年,最后比较好地解决了大额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当中的问题,见到了实际效果。由此看出,监督议题的选择与监督效果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在依法该做的事情中选择那些问题较为重要、解决好了效果也比较突出的题目,是搞好监督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是打组合拳。就是对于同一个监督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监督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监督,甚至是把监督权的行使与决定权的行使、与议案办理等结合起来。比如前面说的2012年的大额专项资金专题询问,就是先听取审议相关的专项工作报告,然后开展专题询问的。这样,针对同一个问题,在同一次会议上两次出手、重叠发力,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监督的力度就会更大一些,监督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这些年,全国人大也常用这个办法,比如把执法检查跟专题询问结合起来,在听取执法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再开展专题询问,效果就很好。
三是连续发力。所谓连续发力就是对监督的题目,一连监督几年,不见成效不收兵。有的时候对人大所监督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一些痼疾顽症,很难在一年内见到较大效果,这就需要有连续作战的思想准备。奥运之后,北京市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治理大城市病。这种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系污染。这四个问题,没有哪一个是靠一年一次监督就能把它解决好的,需要长期作战、持续进行。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的监督,人大常委会都采用了连续作战的方式,有的是在监督四五年后见到了成效,有的到现在还没有停手。总的说来,人大在需要连续监督的问题上,不能搞蜻蜓点水,不能搞雨过地皮湿,必须连续发力,不见实效不收兵。
四是借力发功。人大的监督,首先还得把我们体制内固有的监督机制激活,把它运用起来,让它长效地在第一线发挥监督作用。比如,2008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检察院关于诉讼监督的专项工作报告,听完以后,没有像往常那样给出一个审议意见书,而是直接做了一个决议,要求检察院系统加大对诉讼监督的力度。检察院就是搞诉讼监督的,让检察院挺起腰杆、站在诉讼监督的第一线,可以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此后,检察院连续几年从不同的方面向人大报告是怎么落实这个决议的。这个决定很快引起了最高检察院的关注,转发相关文件要求全国检察院系统参照执行,以后的几年里全国各省级人大都作出了相关决定,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这个决议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那就是人大监督首先要着眼于对监督者的监督,这是人大特有的高效监督手段。
五是多级联动。有些问题光靠一级人大监督可能涉及面小、力度不够,由两级或者两级以上的人大联合开展对同一主题的监督,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那一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时,就采取了市和区县两级人大联合行动的做法,在同一时间就同一主题进行执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汇总,一并写进总检查报告。这样的监督就容易收到横到边、竖到底的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也经常使用这个办法,包括去年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今年开展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都是带着几级人大一起做的。实践证明,针对类似这样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几级人大联合起来搞监督,比单独一级人大声势大、范围大、力度大、效果好,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六是由事入制。就是人大的监督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要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进而推动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制度,让其发挥长效作用。比如我们监督完一个项目,可以要求相关单位,不仅要把审议意见书所列的具体问题逐条加以解决,而且还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制定相关制度加以解决,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也就是说,人大监督应该要求得到两个成果,一个是具体问题的解决,一个是相关制度的建立。这个做法也是那一届中提出来并且加以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