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表决通过!6月1日起施行

北京人大 2021-11-26

快 讯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部法规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会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首都文明办的负责同志就法规的起草、审议,以及下一步的实施等情况回答了媒体提问。



制定《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抓好弘德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巩固和深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解决首都大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表决现场



重点内容速览


 


明确文明行为边界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了文明行为的边界。文明行为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在一部法规中穷尽列举。条例通过规定文明行为的定义,将文明行为聚焦在公共领域的涉他行为,根据宪法精神,强调“行使个人权利不干扰他人”,帮助人们从总体上把握文明行为的底线。



正面倡导+重点治理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了正面倡导的九个领域文明行为,以及重点治理的六个领域不文明行为。条例除提出爱国、爱首都、践行“四德”、倡导美德的总体要求外,规定了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等九个领域的具体行为规范,如维护公共场所卫生,文明交通,排队礼让,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

针对与首都城市形象不相符、群众反映强烈、亟需治理的问题,条例对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六个领域的不文明行为提出重点治理要求,如随地吐痰,高空抛物,噪声扰民,电动车楼道充电,在文物古迹上刻划涂污等。同时对治理措施作出了规定,包括行政机关加强日常检查、联合惩戒,社会单位和个人劝阻、制止、投诉、举报等。



规定疫情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了疫情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疫情发生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充实相关内容,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不非法食用、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将这些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规范,一方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构建本市文明行为促进和保障的制度体系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构建了本市文明行为促进和保障的制度体系。结合本市工作经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公共文明引导员、北京榜样、文明行为记录、文明行为白皮书等制度予以固化和提升;明确了群团组织、新闻媒体、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大型活动组织单位等各方主体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的责任。



明确法律责任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了法律责任。条例对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的行为,作出衔接性规定;为便于守法和执法,将第三章重点治理中不文明行为的具体法律责任规定进行了梳理,与本条例同步公布。同时,同步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提高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的处罚额度。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问  答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何要立法?立法的过程是怎样的?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些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和首都文明办的负责同志分别进行了详细解答: 


01

为什么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德法共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抓好“弘德立法”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央《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要求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北京作为首都,是教化全国的首善之地、模范之地,更需要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断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市委提出要全面提升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文明行为促进立法,通过地方立法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文明标尺,以法治方式保障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文明城区创建、北京榜样选树等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目前,全市拥有5个全国文明城区和4个提名城区,55个全国文明村镇,208个全国文明单位,5000多个首都文明社区、单位等。这些丰富实践,在推动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巩固和深化,进一步彰显首都特色。

另外,在推进首都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进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究其根源,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紧密相关。不文明行为表面上看是个体形象的“瑕疵”,但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缺位、不到位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亟需通过法治手段推动解决。法规起草前的调查显示,141余万人中99.36%的受访者对立法持支持态度,认为确有必要立法。因此,此次立法就是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积极鼓励和倡导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对陈规陋习和顽症痼疾依法加以治理。




02

怎么立法?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指示。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将制定《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增列为2019年立法项目。

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我们将开门立法原则贯彻到法规制定始终。这也成为此项立法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法规起草前即在全市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余万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还通过本市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立法工作专班充分吸纳调查结果,将市民最支持及最反对的20多项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快递外卖乱穿行、共享单车乱停放等直接入法。

法规起草过程中,先后两次在市人大常委会网站等媒体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十六区人大、文明办、政府部门及专家意见,并及时整理吸纳。法规一审后,常委会启动“万名代表修条例”活动,共有658位市人大代表、4067位区人大代表、8692位乡镇人大代表提出书面意见。另外,请市政协以视频会议和书面形式,协助征求了234位市政协委员意见。通过广聚民意,问计于民,为法规起草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另外,我们还注重及时将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相关要求融入法规。邀请中宣部领导和纲要起草专家解读中央文件,提出立法建议。

这次立法还注重同步加强宣传报道,就立法焦点问题密切与公众互动,及时收集、反映和吸纳民意。据不完全统计,立法过程中,央视等媒体对立法做了专题报道,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报道信息近6000条,很好地凝聚了立法共识。立法普法的同步推进,为法规通过后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03

为什么要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制度,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公民行为,为文明行为和善行义举提供更大力度的鼓励和支持。北京市有丰富的先进模范和文明行为资源库,比如“北京榜样”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层层举荐的群众身边榜样已达到30万人,形成市级“榜样库”;志愿北京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38.3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7.6万个,累计记录志愿服务工时3.8亿小时。这些丰富的资源如何运用到文明行为记录中?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调研,对“记什么”“怎么记”“记录结果处置”等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便于执行的措施办法,制定记录的标准和程序。




责编:张雪松


【要闻】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举行
【人大动态】最高罚200元!北京拟提高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罚款额度
【要讯】北京:对符合条件中小微企业减免3月和4月房租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市委编办解读431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街道乡镇
【防控新冠肺炎】昌平区崔村镇人大代表宗宝国:农业合作社助果农渡难关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