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垃圾分类在行动】顺义配备40余万桶推动垃圾分类进村

北京人大 2021-11-26
垃圾分类在行动

垃圾分类不能忽略了农村地区。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顺义区城管委为全区农村地区19个镇域内村庄配置了40余万个室内外分类垃圾桶,保证属地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备,助力农村地区推进垃圾分类。


      走进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让人不禁惊讶于这里的优美环境。宽敞干净的道路,整齐的二层小楼,村民家门口的花池里月季开得正盛,鸟语花香,一幅美丽的乡村图卷。
      在村子里绕了一圈,记者发现,家家户户的大门外墙边,都摆着一个“二合一”垃圾桶,左半边是绿色的、写着“厨余垃圾”字样,右半边是灰色的、写着“其他垃圾”字样,“都是去年后半年村儿里新配的,家里还有两个呢,瞅瞅,连这小架子都是一块儿新焊的。”村民胡玉芬指着自家门口的“二合一”垃圾桶笑着说。
      垃圾分类,在石家营村不算新鲜事,可要达到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几乎人人参与的效果,却花了近20年的时间。早在2000年左右,石家营村全村只有一个砖砌的垃圾池,什么垃圾都往里扔。“那个臭就别提了,夏天谁都绕着走!”胡玉芬说。两年后,村里拆掉了砖砌垃圾池,改成方形垃圾桶,把炉灰渣土从村民家日常产生的垃圾中分出来单独收集消纳,可以算是开展垃圾分类的雏形。到了2008年左右,村里开始推行垃圾定点回收奖励机制,村里设了几个固定回收点扔垃圾,能保证每天都去分类定点投放垃圾的,村里每户每天奖励一元钱,“这样的奖励对大家养成垃圾分类有帮助,可那个时候垃圾到底分得对不对,好不好,大家也稀里糊涂的,有时候差不多就得了,谁也不真为这个较真儿。”胡玉芬说。
      2018年顺义区开始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石家营村的垃圾分类也步入正轨。原有的定点回收奖励机制更加细化,全村200余户村民,每户配发一组大桶和两组小桶,都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二合一”的样式。大桶放在家门口,小桶分别放在屋内的客厅和厨房。每天早上7点到8点半,村民把自家产生的垃圾从两个小桶分类倒进家门口的大桶,由保洁员骑着电动车统一收集至村内的3处交投点,再由镇环卫中心的清运车统一清运处理,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的管理闭环。
      “我们给全村配备了6名保洁员,每人30到50户,包片负责每天上门收集垃圾,至少两次,同时还要负责路面的保洁工作。”马坡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主任董红心告诉记者,村里目前设有三处垃圾分类交投点,足够满足全村需求,“农村地区厨余垃圾产生量小,很多家庭养狗、养鸡,养小兔子,菜帮菜叶、剩菜剩饭就都各家‘内部消化’了。”此外,石家营村还在村口处设置了一处专门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每周一次对接专业回收公司来村里回收可回收物。
      如今,石家营村不但环境变好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也提高了,“街坊四邻关系都和谐了,看着村里哪儿都觉得好看!”胡玉芬说。
      今年,为配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和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三年(2018-2020年)创建任务,顺义区城管委已为全区农村地区19个镇域内村庄配置户用室内分类垃圾桶24万余个、户用庭院分类垃圾桶19.6万余个、公共区域分类垃圾桶2.6万余个、分类三轮车1000余辆、再生资源交投点公示牌300余个,保证属地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备。
      同时,顺义区还建立起以“环卫中心为主,社会单位为辅”的垃圾运输模式。农村地区推行“桶站集中,入户收集”,村内路旁分散的240升垃圾桶移至村外,设置垃圾分类桶站集中点,每户配备庭院分类垃圾桶,保洁员入户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入户收集三轮车与垃圾分类桶站集中点实行“桶换桶”,确保垃圾不落地。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张雪松

【要闻】中国抗击疫情伟大斗争的真实叙事
【发布】李伟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闻】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
【人大动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一周重点工作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高抛”成顽疾 难度在取证
【垃圾分类在行动】积极探索泡沫塑料垃圾回收办法 难回收的可回收物有去处了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抓好“关键小事”    西城区、顺义区在行动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