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类的专家,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教授班立桐被菇农们亲切地称作“地头专家”。20多年来,班立桐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作为天津农学院食用菌团队科研带头人,班立桐常说:“农业科技人要脚踏实地做科研,更要实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科技兴农扶贫的道路是要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他正是这样带着科研技术与成果走出实验室,走遍津沽大地的田间地头,走过南疆的茫茫戈壁,走进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最终把食用菌做成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产业。
班立桐指导农民种植食用菌。(宋东供图)
策勒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新疆最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农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粗放。2010年国家推进援疆工作以来,天津对口援建和田地区于田县、民丰县和策勒县。当年7月,班立桐赴策勒县参与天津市农业援疆项目“天津—策勒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戈壁滩上气候多变,干燥少雨,蒸发量大,白天阳光照射强,强风沙天气多。如何让喜欢潮湿阴暗的蘑菇在这茫茫戈壁“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班立桐带领技术人员探查地势地形,调研当地气象资料,经过分析、讨论,反复设计试验与改进完善,终于建造出性能优良的适用于在戈壁滩上栽培食用菌的专用温室,并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随着园区一期工程竣工,当地人民第一次在戈壁沙漠上建造起温室,栽种出食用菌,实现鲜菇全年生产,四季供应,被称为“戈壁滩上的奇迹”。“园区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菌棚、菌种等,同时解决食用菌销售的后顾之忧。”据班立桐介绍,园区项目的建成实施,使当地食用菌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如今,园区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和食用菌专用菇棚300座,帮助企业与种植户累计生产鲜菇183万千克,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303万元,菇农户均增收1万元,在新疆戈壁沙漠上栽种出食用菌“致富花”。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是天津市蓟州区对口支援地区。其中,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全国“四省藏区”贫困片区县、国定“三区三州”和省定“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受天津市蓟州区科技局的委派,班立桐从2018年开始投入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
“我先后多次赴天祝县调研考察,针对当地食用菌产业情况,结合在蓟州区开展多年的食用菌产业科技帮扶经验,协助当地相关部门制定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班立桐说,2019年为当地引进示范香菇优良品种,并向菌种生产企业免费提供了香菇菌种,在菌种制作与香菇生产栽培期间,为企业与农户进行相关技术指导与培训。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在天祝县种植户的菇棚中,先进科学技术已“开花结果”。今年6月,示范的食用菌新品种在科学的栽培技术管理下展现出出菇期长、品质优良、产量喜人的优良特性。当班立桐再次来到甘肃天祝县,菇农们围着远道而来的天津专家,笑逐颜开地说个不停,分享自己丰收的喜悦。藏民菇农火高洋原为赛什斯镇居民,原来在建筑工地打工,后来开始学习种植食用菌,去年承包了10个棚种食用菌,今年又承包了11个菇棚开始种香菇新品种。他说,“原来栽培的蘑菇品种费时费工,还是现在这香菇好管理,目前感觉收成也挺好,现在每个棚每天能采收500斤。”还有菇农开心地说:“用天津专家提供的香菇品种,管理更加简单了,产量预计比之前的品种要高,虽然疫情影响了菇价,但由于菌种的改进,收益肯定少不了!”今年,班立桐被甘肃省武威市组织部和武威市科学技术局聘为科技特派员。他说,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征程上,继续为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事业献力献策,将科技扶贫创新的论文写在西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