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院前医疗急救改革在立法保障下有序推进

北京人大 2022-09-25

 聚  焦 

为争分夺秒挽救人民生命,北京市不遗余力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5月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关于修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聚焦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总结固化近年来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做法,推动急救更及时,生命更安全。修改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明确、两加强”:即明确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实施“统一指挥调度”;明确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分类服务和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保障院前救护车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医疗急救的衔接;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


本市急救号码统一为120。图为开展统一指挥调度工作。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北京市以决定出台为契机,加大条例实施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急救呼叫满足率从2019年90%提升至今年7月的97.6%,平均反应时间也从2019年的21分钟缩短至约15分钟,为群众生命健康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并力争到2022年将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


推动统一指挥调度体系逐步成熟

从2020年7月开始,本市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解决了长期存在2个急救呼叫号码、2个指挥调度系统,管理体系不统一等问题。一年来“120”受理呼叫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今年7月份每天约2300人次,同比上升约50%。今年5月,“120”以发送短信方式进行满意度回访,共发出短信3.9万条,收到回复1.4万条,对“120”服务整体满意率为98.99%。

决定明确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实施“统一指挥调度”,在原先“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基础上,增加“统一指挥调度”的规定,巩固了相关改革成果,进一步明确急救事业发展方向。目前,“120”主要通过协调“999”急救车组,以及收编部分“999”车组等方式,实现对“120”和“999”两个急救机构的统一调度。


推动分类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为防止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占用院前医疗急救资源,保障院前医疗急救资源真正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决定明确实行院前医疗急救和非急救医疗转运分类服务和管理。

按照决定要求,“999”逐步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的职能,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还积极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深受群众欢迎。如6月22日晚,朝阳区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置换尿管,家属抱着希望拨打“999”请求到家中进行处置。“999”车组立即赶到患者家中,顺利完成相关工作,为患者省去了夜间就医诸多不便,得到患者和家属充分肯定。

下一步,围绕群众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将结合执业医师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条例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相关领域规范管理办法。


推动院前与院内的衔接机制逐步健全

上车即入院,信息实时传——去年底,“120”承建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项目完成验收,实现了调度中心、急救车组和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预计两年内北京市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平台。近两年,市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还在推进急诊预检分诊分级、优化院前院内患者交接程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决定明确“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按照急诊分级救治原则,根据患者疾病危险程度实施预检分诊,保证急、危、重患者得到优先救治”“及时与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护车以及车载设备、设施滞留”等内容,对相关工作提出更加严格要求。围绕决定相关规定,市卫生健康委将“救护车以及车载设备、设施滞留”情况纳入“120”工作月报,推动全市“压担架”次数由3月的593次减少至5月份的358次,减少135次、降低27.4 %。


推动社会急救能力逐步提高

决定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要求市人民政府制定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医疗急救设备设施配置规划并组织实施,将“城市轨道交通站”作为配置规划重点区域。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在前两年AED覆盖136个轨道交通站基础上,今年将再覆盖294个交通站,车站每班组至少有两人懂得使用方法,基本实现地铁车站AED全覆盖。

决定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对社会医疗急救培训进行监督指导。决定出台以来,市卫生健康委推动重点人群培训工作,“120”为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地铁公司等举办了23期培训工作,累计3000多名学员参加。社会公众培训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今年6月,“999”举办日常突发急症处理的线上讲座,单场收看人数1.6万人。


推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逐步落实

以决定出台为契机,市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加大条例实施力度,落实“十四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急救服务体制机制。

——在统一规划布局方面。按照条例和“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到明年底,“120”将在现有263个急救工作站基础上,建立由1个急救中心、17个分中心、446个急救工作站组成的急救网络。

——在统一服务规范方面。推动“120”完善调度员2分钟派车、急救车组2分钟出车、10分钟左右到达指定地点的工作机制。推动完善统一的急救信息管理系统,急救费用实现了医保实时结算、脱卡结算和报销的“零”跑腿。“120”统一完成了759辆救护车的ETC安装。此外,统一规划设置洗消站点,配备洗消设备,对救护车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公共卫生安全。

此外,以群众拨打急救号码的规律为依据,调整“120”白天和夜间值守救护车数量,提高了全天候反应速度。比如,朝阳区白天和夜间值守车辆分别为17辆和18辆。以赋予急救车组“移动医院”的救治能力为目标,加强“120”车组紧急接生等特殊任务完成能力,让急救不留遗憾。

——在统一监督管理方面。建立“120”工作月报机制,12345热线及信访案例分析研判机制,以及各区救呼叫满足率、平均反应时间及规划设施建设周统计机制。以2021年5月为例,共收到信访件168件,其中表扬97件、投诉71件。投诉主要集中在:收费问题35件、服务态度问题10件、服务规范问题10件、二次转运问题等16件。市卫生健康委结合“我为民办实事”活动,将患者体验与工作改进有机衔接,高标准完善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满足实践发展需要和群众新的期盼。


推动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除了做好院前院内相衔接工作,站点建设、调度速度、出车速度、交通状况都是重要因素,这需要建立部门协同保障长效机制。市卫生健康委介绍,在条例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协调交通管理部门完善急救车组绿色通道机制,以及非法占用应急车道常态化执法处理机制,协调医疗机构和属地按照“一院一策”建立医疗机构周边交通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协调媒体健全相关宣传机制,形成长期管用保障制度体系。


推动优质均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目前,院前急救工作量居前三位的是朝阳、海淀、丰台,日均出车分别为370、259和220车次。东城、西城、房山、通州、顺义、大兴约98至155车次,石景山、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约20至60车次。

从7月以来的呼叫满足率看,全市平均为97.6%,最高的区为99.71%,最低为95.7%,各区均提前实现2022年目标。从反应时间看,全市平均为15.80分钟,最快为11.1分钟,最慢为18.2分钟,各区反应速度同比均有提高。


作者:薛睿杰



【要闻】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
【要闻】杨振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彰显中国式民主优势
【今天央媒聚焦一件大事】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出台决定为冬奥筹办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特别报道】北京人大:立法“民意征求”直通一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实践
【发布+解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决定(附条例全文)
【关注】垃圾分类“三大问题”还需重点解决
【聚焦】“四早”仍是应对新一轮疫情关键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