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构建“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的良性循环

北京人大 2022-09-25

聚  焦 


“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良性循环的水到渠成需要一个过程。眼下,《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已经落地,也进一步明确了所有城市主体的责任。从居民主动表达意见提出诉求,到一条热线网上网下汇集问题,再到各方齐心协力将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去,所有人都是接诉即办这一治理闭环上的关键节点。


居民家门口的事千头万绪,很多矛盾纠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往往让大家烦心闹心。近日,本报接报的一例居民投诉,引发不少读者共鸣——丰台区和园居小区本配有地下车库,但因为当初开发商规划设计的问题,入口被设置在隔壁小区,一旦启用难免占用对方活动空间。“口不对库”让两个小区都颇为尴尬,好端端的地库也在拉锯中成了废弃垃圾场。眼下,在属地街道的牵头下,相关方面正协商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盘活地库车位,方便周边居民。


无论是有关方面积极牵头协商,还是邻里彼此关照各退一步,重要的是大家心平气和地坐到了一起,传递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的破题姿态。在北京这么个超大型城市,各类小区数量众多,新老交织、权属复杂、居住群体各异,类似地库纠纷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将种种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常常会发现,其中没有一眼可辨的是非,也没有非此即彼的责任,很多要么是历史遗留问题,因开发商倒闭、物业管理缺位而起,要么是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小区规划设计和空间安排满足不了居民停车、充电等现实需求……争执不休的各方,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场,越拖矛盾越深,疙瘩结得越死。就像和园居小区一样,吵来吵去争不出个所以然,法院判决都难以落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讲问题、说诉求,表达不满只是第一步,最终还得坐到一起想办法。


能够坐下来,说明各方有商量的愿望和诚意,但利益冲突各方的协商对话必须有立场中立的第三方调停斡旋,能不能息争止纷,结果让大家都认可信服,很大程度取决于谁来牵头张罗、如何商议决断。就小区里的矛盾化解而言,如果是业主单方面协商,往往七嘴八舌相持不下;若由物业管理方牵头,公信力又多少不足,还可能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此之时,政府当然是冲突各方最能信任依靠的主持者、调停人。同时,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吹哨者”,基层干部还可能引入并统筹一些资源,为破题求解创造可能。这就凸显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年随着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日益完善,“诉”与“办”的螺旋式互动,催动着大城精治的脚步,也让基层在城市治理中的效用空前凸显。面对更加复杂多元且始终动态变化的群众诉求,基层干部这“一根针”将上上下下的“千条线”穿引起来,汇聚各方力量资源,为各类疑难杂症找到了更多破解方向。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对广大居民来说,共处同一片生活空间,每个人都有维护的责任。有矛盾不可怕,有不满也很正常,但既然有人牵头搭建了商量的平台,就应当理性协商,而非抬杠拆台。固然,商量意味着妥协,很多时候顾全“大局”就必须让渡一些个人利益,但秉持“向前一步”的姿态,实现“各退一步”的谅解,不就是共治的艺术和魅力所在么?从北京的治理实践看,在持续的接诉即办进程中,各方的议事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停车问题如何解决、垃圾分类如何推进,“小院议事厅”里群策群力化解了顾虑;老旧电梯谁来维修、充电桩怎样规划,“拉家常议事会”聊着天就拍了板……各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合作态度、协商思维,也进一步成为城市治理不断完善的基础。


为民解忧是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但这个“灭火队长”并不好当。广大基层干部日复一日扎在接诉即办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并非单点问题,而是多维积弊,光靠张罗社区内的力量还不够,更需要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合作。诚如和园居小区所属街道负责人所说,“这是块硬骨头,要继续吹哨,请有关部门及产权单位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各方都主动向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闻风而动、有求必应,才能获得更多支持信任。以更大视野来看,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力戒形式主义弊病,激发出干事热情,让社区干部能牵头、敢扛事,基层治理格局自然会出现更多“主心骨”。


“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良性循环的水到渠成需要一个过程。眼下,《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已经落地,也进一步明确了所有城市主体的责任。从居民主动表达意见提出诉求,到一条热线网上网下汇集问题,再到各方齐心协力将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去,所有人都是接诉即办这一治理闭环上的关键节点。接诉即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就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为城市治理积累经验智慧上;就体现在互相理解、彼此信任,不断实现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上;更体现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不断提升所有人的主人翁意识上。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干部牵头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共治共享是优化治理的必然,大家都行动起来,让“诉”与“办”更加紧密地互动起来,城市治理的脚步必然会愈发坚实。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张雪松


【要闻】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要闻】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专题调研侧记

【要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加强代表工作 提升履职效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二十二

【关注2022北京冬奥】昔日背街小巷将变冬奥景观路—— 亲水绿道穿行 小桥流水人家

【关注2022北京冬奥】闭环内外不交叉 食、住、医精心安排 延庆“绣花功夫”服务保障测试活动

【聚焦】一声“吹哨”多方合力 “糟心路”变“舒心路”

【聚焦】普法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