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讲清楚接诉即办对首都治理重大意义
聚 焦
《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全市巡回宣讲近日正式启动。接诉即办是首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撬动基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条例》,体现了接诉即办工作的本质规律,建立起了全链条的制度规范,确保群众“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事情办得快”成为常态。
讲立法、讲理论、讲实操,《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全市巡回宣讲近日在海淀区正式启动。学者专家与一线干部组成的宣讲团,对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专业的解读,用实践案例为具体工作出谋划策。接下来,市级宣讲团队还将走进其他15区,各区也将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扎实推动《条例》入脑入心。
接诉即办是首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撬动基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接诉”提供了广大市民直接找政府、快速表达诉求的渠道;“即办”则明确了不同治理主体闻风而动、有求必应的责任。2019年以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累计受理群众来电3000万件,诉求解决率从53%提升到86%,满意率从65%提升到92%。可以说,以接诉即办为治理抓手,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架起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连心桥”。如今,《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出台,种种机制创新亮点以立法形式固化下来。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自此接诉即办已不是“向前一步”,而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全市上下也需要对接诉即办进行认真总结、深入思考,让制度力量充分化作治理效能。
宣讲与培训是普及政策法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认识、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在笔者看来,借由这样的契机,我们首先要讲清楚接诉即办的革命性所在。近年来,随着“绣花”理念不断付诸实践,城市“面儿”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治理的薄弱处多在“里子”之中,在多元多样的民生诉求之中。大量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影响着整座城市的文明和谐程度。难点在基层,重点在一线,治理资源下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接诉即办契合了这种变化,不仅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还优化了流程——由市级层面直接接单,再一竿子插到基层部门,既确保了监督效力,也形成了实践闭环。应运而生的《条例》,体现了接诉即办工作的本质规律,建立起了全链条的制度规范,确保群众“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事情办得快”成为常态。深刻体会接诉即办带来的治理之变、《条例》落地带来的制度之变,这是抓好落实的大前提。
《条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认可度源自管用。这个意义上,宣讲与培训既要保证法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要兼顾解读的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从趋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诉”的数量或将慢慢下降,但“办”的难度反而会与日俱增,未来的治理课题将普遍带有综合性特点:有的是权责混杂难题,如一段积水路可能分属两个辖区,涉及多片市政管网;有的是历史遗留顽症,如很多老旧小区涉及的多个产权单位,其中一部分早已关停并转,遇事找不到责任人;有的是随着城市发展衍生出的新问题,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充电桩却供不应求……这些问题往往不能一事一议,做不到一办就成,求解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啃硬骨头的过程。《条例》提供了解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而宣讲团带着经验来,听众们带着问题去,在交流互动中精准把握精神内核,课堂也将变成一个求解问题、碰撞智慧的大平台。
从三人值守的“市长电话”到全民倚重的“民心热线”,接诉即办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制度的过程。法治化的新阶段,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契机。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接就要接到底,干就要干到位,在实践中检验对《条例》的认识水平,而身处不同战线、面临不同课题,也一定会发现新问题、总结出新经验,进一步推动优化接诉即办机制。建设和管理好城市,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北京作为首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探索更有效的城市治理贡献更多“北京经验”、拿出更多“北京方案”。接诉即办让我们找到了破题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正朝着“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等迈进,真正建立减少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基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实际行动中体悟思想,以思想指导具体工作,城市治理的脚步会在良性循环中走得更稳,群众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说不累是假的,但干着干着,心态变了观念也变了,为群众服务,其实就该像现在这么干。”诚如基层干部所言,接诉即办是一场治理革命,也是一种精神洗礼。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也将在攻坚克难中获得巨大的职业荣誉感,让全市上下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