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等7项配套政策年内落地

北京人大 2022-09-25
聚焦

会议现场。


新增造林绿化8万亩、启动古树名木体检全覆盖行动、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生态涵养区、普法守法氛围日渐浓厚……昨天,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条例自今年6月5日起实施,在实施后立即开展执法检查,目的是为了推动法规尽快落地见效。根据报告,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在内的7项法规配套文件将于年内出台。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支持政策向生态涵养区倾斜体现不够充分等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结合调整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加快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的发展政策。同时深入研究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农宅置换、购房补贴、搬迁奖励、就业考学迁移等问题,有序引导常住人口疏解。

  生态涵养区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此次执法检查组把督促配套政策文件制定放在重要位置。在20项配套政策清单中,年内将完成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综合性生态补偿保护等7项配套政策。
  生态保护成效方面,1—10月生态涵养区PM2.5累计浓度30.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启动古树名木体检全覆盖行动,新建10个集体林场,新增造林绿化8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山区森林健康经营39万亩,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延庆区高标准践行冬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占地面积为22公顷的冬奥森林公园。
  与此同时,在怀柔科学城、平谷、门头沟“一线四矿”、延庆世园会和冬奥小镇、昌平未来科学城和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地,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绿色发展新引擎已逐步启动。

  对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引导和激励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执法检查发现,废弃矿山、生态林断带和宜林荒山荒地等生态薄弱区域急需开展生态修复,停采矿山修复工作存在理念局限、工程零散、资金单一等问题,各区修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需提升。
  同时,保障绿色发展的路径还不够畅通。基层反映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差异化,只有“大动脉”,没有“毛细血管”,很难落地。例如,条例规定,“应当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适宜生态涵养区的新兴业态发展。”然而,目前本市尚未建立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关的转移支付奖补支持机制,对生态涵养区围绕功能定位、突出绿色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不足。
  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仍有43个行政村、3.3万常住人口,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存在一定矛盾,亟需加大帮扶力度,制定完善支持政策,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稳定。

  建议加快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发展政策
  执法检查组建议,结合调整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加快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的发展政策。盘活山地、林场、农宅等闲置资产,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拓宽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探索“点状供地”方面,抓紧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各相关区严格按照“减量、集约、富民”的原则,统筹用好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利用好村庄闲置的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既要保证区重点项目用得上地、用得起地,也要保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见得着地、用得着地。
  随着密云水库蓄水量增加和水位上涨,要深入研究水库一级保护区常住人口有序疏解政策体系,重点研究农宅置换、购房补贴、搬迁奖励、就业考学迁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薛睿杰





【要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要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要闻】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精神 研究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等事项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李鸿忠: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

【要闻】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要闻】人民日报:北京出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 用法治规范和保障为民服务工作

【聚焦】《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首次审议 突出“北京特色” 支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创新发展

【聚焦】京平:先行先试 不负重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