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接诉即办——“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样本典范”

北京人大 2023-12-23
聚焦
一条12345热线,搭建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连心桥”,让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综合受理调度平台到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64条便民热线归并整合——北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创新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并向主动治理深化,兴起了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治理姿态向前一步、治理资源下沉一步、破题思路走深一步——回望10年实践,接诉即办机制不断调整演变,接诉渠道愈发全面通畅,背后正是对为民服务的动态回答。老百姓的诉求能获得倾听与关注,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大城之治也就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民心依托。
  10年间,有接线员的辛勤执守,有基层干部的无私付出,还有立法参与者的四处奔走……无数的人奋战在接诉即办一线,探索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实现了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新提升。

接线连心

崔娜 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信息组话务员

接听市民来电,看似琐碎平凡的岗位,崔娜一干就是18年。

崔娜以前是民政热线96156的一名话务员,“平均每天接听十几通电话,能解答的就直接答复,答不了的就记录下来再联系有关业务部门。”2018年,民政热线96156正式并入12345,她成了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信息组一名话务员。平台变了,职责也有所增加,除了民政领域来电,所有民生问题都成为她处理的对象。

2019年,北京实施“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2345热线“一号响应”。市教委热线96391、市卫健委12320、市场监管12315等64条公共资源热线,先后并入12345热线。新机制也对市民诉求解决有了时限要求:对于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等紧急情况,2小时之内反馈情况;对于水电气热等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诉求,24小时之内反馈情况……业务量增大,对话务员知识储备也有了更高要求。



崔娜和同事们必须学习、掌握最新政策要点,记准、记对、记牢。除了12345热线公共知识库给予一线座席强有力的支撑,平时她时刻关注时政新闻、民生动态消息、百姓关心的话题。“接投诉电话是市民诉求的第一道关,我们多看、多想、多关注,回复口径才能准确,派单才会精确。”

如今,北京12345热线已发展到拥有750个坐席、1700多名员工的“城市服务总客服”。崔娜平均一天要接听处理100个左右电话,从截上耳麦的一刻,她的嘴、手、眼就停不下来,边听边记边说。

“市民愿意打来电话,说明对我们信任。”18年来,崔娜接听处理的来电超过10万个,她发现,市民诉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市民反映私事儿较多,比如自己家停水停电、跑冒滴漏。而现在,关心公益的市民越来越多。“比如碰到哪儿的信号灯不亮了,斑马线划得不合适了,他们会主动提出意见建议;再如今年露营比较火,乱扔垃圾污染环境现象增多,就有市民就打来电话建议管理也要跟上。”崔娜说,市民公共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个体诉求向公益诉求转变,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说明大家对12345更加信任。

“市民这么信任我们,接线员就更得接好电话,搭好连心桥。将心比心,不负信任。”有时候,市民碰到急事难事了,打电话时带着火星儿,崔娜除了要准确快速记录信息,还要当好“情绪疏导员”“灭火员”。

8月6日上午,崔娜刚接通电话,就感觉到气氛不对。“我早上在家门口刚做完核酸,检测点离银行近,心想反正也出来了,就顺路去趟,没想到,他们一看我的核酸是六七天前的,不让进,我说今天一早才做的,但是没出结果就是不行。我就去超市,也是不能进。这一听更生气了,凭什么哪儿都不让进……”电话那头,一位老人把一早上遇到的这些“糟心事”一股脑倒出来。崔娜几乎插不上话。老人倾诉的同时,她只能不间断地安抚,“您慢慢说,别着急,先消消气。”

原来,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家里就自己一人,出门就是到周边银行取退休金和去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那天因为核酸证明过期,两件事儿都没办成。可按照政策,进入公共场所的确要提供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核酸过期了,肯定是不符合防疫政策的。

老人正在气头上,听政策,能听进去吗?崔娜只能说些好话安慰老人。“哎,说出来好点了,刚才一进门气得我赶紧给你们打电话。大热天出去,本想一天把两件事情都办完,这倒好,走来走去,一件事儿没办成,我能不生气吗?”感觉老人的气儿消得差不多了,崔娜这才告诉老人最新防疫要求,还提醒老太太:“平时您出门少,以后准备出门时提前两天左右做核酸,这样等您外出时,就不会受影响了。”

老人最后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我平时就自己一人,好多政策、新闻,真的不清楚。现在你们这一说,全明白了,谢谢你了姑娘。”

整通电话20分钟,时间不算太长,却让崔娜很是感慨。“通过电话接转,能真正能帮别人解决烦心事、揪心事,让居民满意地挂掉电话,是每个话务员的心愿,也是最快乐的事。”崔娜说,正是这种快乐,让她做了18年接线员仍乐此不疲。

“直接找我”

袁野 怀柔区北房镇12345接诉即办专员

10年前,袁野差不多三天才处理一件市民来电;10年后的今天,他的工作量翻倍,高峰时一天就有30多个诉求件。电话多了,他和群众的联系也更密切了。


为高效解决百姓诉 求,袁野(右一)帮助抢修管道。

袁野是怀柔区北房镇12345接诉即办专员。2013年,他刚到镇里上班。那时候,12345还叫“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综合受理调度平台”,作为北房镇“全程办”的办事员,袁野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调度平台转派到区分中心的诉求。

  “当时市民对这条热线认可度不高,使用率也低。”袁野还记得,有一回,一位市民向非紧急救助平台反映了自己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问题。这个诉求派单到了区里,分中心再派单到北房镇。等袁野找到这位市民的时候,对方却说,“我也没指望你们回。前几天已经找了办事部门,事情还没解决,以后不想再打了。”  市民的几句话让袁野十分惭愧,“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2016年开始,袁野处理的来电开始多了起来,由于是郊区乡镇,业务量相比城区会少些,一天下来,他也就处理三四个诉求件。袁野回忆,当时对市民来电的处理也有了时限要求,15个工作日内必须答复。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更名为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并正式启动“接诉即办”机制。没有任何中转,袁野和同事们会收到12345热线直派过来的市民诉求,要求基层单位快速回应解决,区政府负责跟进工单的督办和考核。  派单下去就肯定有结果,诉求人铁定会等到回音。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袁野工作中。从那之后,每天他至少处理十余条来电,多的时候一天30多个诉求件。小到家门口路不平、灯不亮,大到征地拆迁等农村发展问题,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让袁野变成了大忙人。  2020年3月,新冠疫情袭来,南房村一名老人患有脑血栓、无法走动,因其儿子出差返京需隔离14天,导致老人基本生活起居无法得到保障,无奈之下,老人致电12345寻求帮助。  接到诉求后,袁野马上联系老人耐心沟通,将情况汇总后上报镇主管领导,并联系镇包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委会人员及时来到老人家里,不仅为老人做了全面身体检查,还协调镇敬老院,派出专人24小时照料老人日常生活。“12345真管用,以后我还会常打。”老人对北房镇感激万分。  从不被信任,到被寄予厚望,10年间,袁野累计办理群众诉求1.8万件,也感受到接诉即办带来的改变。也是在这一个个诉求处理过程中,热心肠、为人实在的袁野和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还和许多人成为朋友。  去年7月,住在幸福东园社区6层的李先生,家中发生了好几次屋顶漏雨,打12345诉求后,派单到了袁野这里,他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调研解决,施工后也经常跑到现场,15天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前不久,这个小区管道又进行维修,水压上不去,家里的水流很小,知道情况后,袁野主动给小区送水,跑上跑下很多趟,累得气喘吁吁。  袁野还记得十年前那位办理营业执照而求助的居民,“如果是现在,至少不会在流程上让人家等太长时间了。”  现在,办完事儿后,袁野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对方,“以后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反正您打12345也是派单给我,找我最直接。”  平时空闲的时候,袁野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北房镇裕华园社区拉“飞线”充电现象屡禁不止,袁野“未诉先办”,和居委会一起,推动在社区建起了充电车棚,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充电。  “如果我们能赶在老百姓之前发现问题的苗头,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在源头,推降诉提质、未诉先办,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增强群众获得感,那我们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又能更近一步。”袁野说。


法规“立”起来

朱琴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2019年初开始,北京正式推行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施行。这部首都原创法、为民服务法,从起草到诞生,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作为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琴全程参与了这部条例的制订。

“老百姓对12345是从有一办一开始熟悉的。接诉即办改革的初衷就是用好‘吹哨报到’机制,办好一件件市民诉求。”朱琴说,北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了大量“急难愁盼”,深得群众好评,需要固化改革创新实践成果,以法治力量推动改革继续向前。

2020年8月,市委深改委会议提出加快推动接诉即办立法。12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将“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列为2021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


朱琴(右一)参与立法调研。


“集结号”吹响,立法专班组建,朱琴和市人大、市司法局的同事们一起集中办公,启动了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工作。倒排工期,留给她和团队的时间不到3个月。她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召开40余场座谈调研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征集的840条意见建议逐条研究吸纳。从初稿到草案送审稿,朱琴和专班的同事们先后修改了40余次。

挑战才刚刚开始。条例进入审议阶段,朱琴配合市人大广泛开门立法、参与逐条修改。过程中,各种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来自基层争论的声音尤其“热烈”。

买的鸡跑了要打12345,家里飞进蝙蝠也要打12345,类似这样的压力让基层工作者有苦难言。“是否设立不予受理范围?是否增加诉求人义务?是否改变群众评价制度?一些诉求该不该接?该不该办?”朱琴回忆,市民来电是否要“全面接诉”曾引发讨论。

朱琴发现,虽然讨论热烈,但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站稳“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最终,条例没有用“不合理”“恶意”来定义市民诉求,而是要求以12345热线为主渠道,提供全时段的诉求接收、查询和反馈服务,对诉求人主体不设限制,也不设“不予受理”的诉求。

全面接诉、不设门槛,最大程度保护诉求人的权利。同时,为了响应基层心声,条例对分类处置、精准派单、协调办理提出明确要求,这相当于为基层工作人员配备了工作“法宝”,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条例出台后,不少基层干部反馈,“有了这部条例,为民办事更有章可循、心里更有底了”。

审议期间,市人大组织万名人大代表多次下基层,收集了6.7万名基层工作人员和市民群众意见。这其中,光是调研座谈,朱琴就参与了几十次。

“讨论本身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她举例,以往诉求存在社区“空转”的情况——有时诉求直派街乡镇,街乡镇转派给社区,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光靠社区无法解决。为此,条例中明确承办单位不得将社区职责清单外的事项交由社区办理,不得将社区协助政府工作的事项交由社区作为主责办理。

各方民意聚沙成塔,这份集民智、守民心的法规逐步“立”了起来。

“以前压着干,现在追着干。”“初期有些工作人员想着如何免责,后来想的都是如何帮百姓把问题妥善地解决。”条例出台后,基层的反馈和变化也是朱琴最乐于看到的。

朱琴和同事们又承担了全市动员部署、巡回宣讲等工作,让条例走进社区、进企业。“大家都知道12345好用,但打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打通了,还是希望打热线电话更方便点。”“要是派单再精准一些就好了。”市民的宝贵意见给了朱琴许多动力,她说今后会继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包括推进“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城市大脑”。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薛睿杰



【要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要闻】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二百五十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一百九十九次会议召开
【聚焦】今天,全国人大官微再推北京人大工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聚焦】全国人大官微点赞!“四问该不该”把好预算关 人民美好生活有保障
【聚焦】全国人大官微点赞!用代表“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聚焦】全国人大官微点赞!东城人大:以创新实践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聚焦】全国人大官微点赞!朝阳人大:基层立法“直通车” 传递民意“加速度”
【区乡人大】密云区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区乡人大】通州区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