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芯片血战2022:百鸟齐鸣,自研芯闪耀

今日芯闻 2023-03-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雷科技 Author 雷科技



作者|雷科技
来源 | 雷科技

回顾过去的2022年,智能手机行业虽不能说“波澜壮阔”,但也足够精彩。在这一年里,头部手机厂商之间的“旗舰斗法”依然层出不穷,而在另一关键赛道“折叠屏”上,主流厂商轮番出招,推动着产品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更新迭代,短时间内将折叠屏手机的普及进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此外,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竞争环境,主流手机厂商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而是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这其中,小米的造车大计有了新进展,OPPO也确立了“三大核心技术”的发展路线,vivo、荣耀进一步完善周边智能生态,打造体验软实力……借科技、生态为跳板,手机厂商们向行业和消费者展示了跳出智能手机局限的全新思路。
综合而言,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企业动态层面都出现了不少可能会影响未来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按照蝴蝶效应的思路,或许未来几年的座次变化,就在今年已经埋下了种子。

硬件升级带来新看点:

军备竞赛跑步进入新时代

从硬件角度看,2022年可能少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创新,但原有功能的体验提升却是非常明显。从芯片到影像到周边配置,2022年的智能手机明显经历了从“有”到“更佳”的体验变化,拍照能力更强、充电速度更快、屏幕素质更好都是客观事实,尤其是芯片整体功耗的优化,让2022年的智能手机综合竞争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核心硬件部分:

自研芯闪耀,高通、联发科大战白热化

今年2月,OPPO带来首颗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并率先搭载于Find X5系列身上。在如今计算摄影、计算音频,万物都离不开AI算力的时代,谁家产品的算力更强,就意味着它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而且效率更高。
MariSilicon X采用6nm制程工艺打造,算力达到18 TOPS,赶超iPhone 13 Pro Max上搭载的苹果A15芯片。有了它加持的Find X5 Pro,实现了芯片级的4K夜景视频/HDR视频/4K极夜视频和APP相机增强等功能,拍照对焦速度和降噪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实质性地增强手机影像实力和夜景表现。直到此刻,华为、小米、OPPO、vivo均有了属于自己的芯片,手机市场也从比拼“驯龙技术”,逐渐向比拼“核心硬实力”方向转移。
 (图片来源:OPPO)
2022年手机市场最振奋人心的消息,还是高通骁龙8+ Gen1处理器的发布上市。从三星4nm转移到台积电4nm后,芯片的功耗表现得到全面提升,性能也比前几代更强、更稳。7月4号,搭载骁龙8+ Gen1的小米12S系列发布,更强的处理器及影像系统,帮助小米挽回上一代的口碑。而骁龙8+ Gen1不仅拯救了高通,也帮整个手机市场止住暴跌的颓势,这颗芯片在下半年有着极佳的口碑,很可能也会成为明年的次旗舰“神U”。
虽然小米在发布会上没有着重宣传,但小米12S Ultra身上其实还藏着不少东西。有博主发现其主板上藏着一颗疑似“澎湃C2”的自研芯片,还搭载了小米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以及一颗全新的电池管理芯片G1。其中P1和G1双芯配合,增强了手机的快充体验,延长了电池的寿命,解决当前智能手机续航焦虑的痛点。
 (图片来源:小米)
在今年9月举行的未来·影像行业峰会上,小米高级副总裁曾学忠透露,下一代AI-ISP芯片(即澎湃C2)会在C1的基础上有大幅提升,将从多维传感、AI赋能和影像互联等方面进行思考,相信它能进一步提高小米产品在影像层面的表现。
在11月vivo举行的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上,vivo则直接带来了第二代自研影像芯片V2,采用全新AI-ISP架构,并对片上内存单元、AI计算单元、图像处理单元进行升级,在多个层面上增强产品的影像实力。12月,OPPO在未来科技大会上,也发布旗下第二颗自研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Y,定位是旗舰蓝牙音频Soc,主要用来增强蓝牙音频体验,让蓝牙耳机产品能获得更佳的聆听和使用感受。
(图片来源:vivo)
从三家的动作中能发现,小米和vivo更看重影像技术的提升,有了上一颗芯片的研发基础以及成功经验,并融合自己在影像上新的理解,有信心将芯片的性能提高一个层次,由此带动整个品牌影像实力的升级。而OPPO则更偏向于全线发展,不仅要增强影像,也希望能提升蓝牙音频等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最终打造一款真正的全能旗舰。
11月中上旬,联发科和高通相继发布了天玑9200、骁龙8 Gen2两颗全新的旗舰芯片,而新机也是紧随其后发布上市,提前揭晓了2023年的安卓手机之战。从目前新机的表现来看,两颗芯片在性能、功耗上都比上一代有所提升,且引入全新的移动光追技术,将游戏体验拉到新的高度。或许,这能让2023年的手机市场发现一些变化,很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高通)
回看2022年手机芯片领域的发展,只能用“百鸟齐鸣”来形容。小米、OPPO、vivo逐渐补齐自研芯片上的短板,高通挽回前两年的颓势,联发科继续奋勇冲击高端,大家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天玑9200和骁龙8 Gen2的出现,已经给明年的手机市场开了一个好头。有一块好芯片打底,明年的手机应该不可能会差,希望各大厂商能在此基础上秀出更多绝活,让手机市场迎来新的春天。

关键硬件部分:

影像能力全面提升,三大厂站在同一起跑线

自从2018年华为推出P20系列后,旗舰手机的战场就从性能转到了影像,而作为重点方向,2022年手机影像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
2022年2月,OPPO宣布与知名相机品牌哈苏达成合作关系,并推出了支持哈苏滤镜及影调的OPPO Find X5系列;同年7月,小米宣布与徕卡达成合作,并推出了三款拥有徕卡影调的小米12S系列手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此,小米、OPPO、vivo三家国内手机巨头都有了联名影像品牌,和知名光学厂商合作也成了手机厂商们提升产品影像能力的捷径之一。手机厂商与光学厂商之间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结果,手机厂商可以从光学厂商那里学到更多有关调色以及拍摄方面的心得,而光学厂商们也能通过与知名手机厂商的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当然,左右手机影像体验更重要的因素是硬件配置,只有出色的硬件加上不错的软件算法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影像体验。而纵观今年的手机影像市场,大底传感器显然成为厂商们的又一宣传重点,随着底层硬件的更新迭代,“大底传感器”这一定义也正式和“1英寸”划上等号。
2022年7月4日,小米12S系列手机正式登场,旗舰款型号小米12S Ultra搭载1英寸传感器IMX989,成为2022年里首款搭载1英寸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同年11月,vivo X90系列登场,定位最高的X90 Pro+同样搭载了IMX989传感器,另外在2023年年初OPPO的Find X6 系列也将搭载同款一英寸大底,预示着智能手机影像对决正式进入到1英寸时代。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一英寸超大底传感器的出现,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手机的进光量、虚化程度,不会像以前一样一眼就会被别人看出这是手机拍摄的照片。最重要的是它再一次提升了手机影像的上限,让手机的影像能力有了与专业的卡片相机相提并论的资格。根据雷科技的实测,搭载IMX 989的小米12S Ultra和vivo X90 Pro+在影像方面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预期,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厂商们的调校下,这颗一英寸大底传感器到底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就在小米12S Ultra发布一个月后,国产手机影像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牌,2022年8月11日moto X30 Pro搭载了一颗两亿像素的超大底传感器,也终于将手机像素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雷科技的实测,moto X30 Pro的2亿像素模式确实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样张细节,更利于后期处理。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高像素方案的缺陷依旧存在,过大的占用体积和较长的处理时间注定其难以成为用户主流的拍摄模式,但我们也不能凭此认为高像素方案的发展就一定是错误的,或许在2023年,会有厂商拿出更加合理的方案。
当然除了主摄硬件的提升,2022年的国产旗舰们在副摄上也下足了功夫,5000万像素超广角、64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5000万像素人像镜头等等等等,让旗舰影像手机们不再存在“副摄”和“凑数摄像头”,让所有摄像头都能带来主摄级别的拍摄体验。
总结一下硬件方面的升级,国产手机们的硬件升级速度堪称恐怖,一英寸大底传感器让手机真正有了与数码卡片机对抗的基础,丰富的焦段、素质不低的副摄也让用户拥有更加丰富的取景和拍摄体验。
但我们也知道,受限于手机内部空间,传感器尺寸不可能越做越大,如今基本都已经触碰到天花板,但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拍照需求成了一对矛盾,手机上的空间有限,但是手机拥有比较强大的算力,所以在更先进的传感器出现之前。通过计算摄影“算出来”的照片反而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22年3月,OPPO推出了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芯片,同年7月小米带来了澎湃C2芯片,11月底时vivo也带来了自家的第三代自研ISP芯片,至此三家手机巨头都拥有了自己的ISP新品,能够有效提升手机处理图像时的算力,也能拉大自己与竞争对手们的差距。

(图片来源:vivo)
例如vivo的V2芯片能够实时降低画面中的噪点,让拍摄出来的照片更加纯净,再搭配vivo自研的夜景算法,能让手机变身成“夜视仪”,而小米和OPPO所搭载的澎湃C2芯片和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也同样大大提升了手机处理影像时的能力,让智能手机能够在计算摄影领域实现更多从前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如今我们讨论“手机摄影”已不是单纯地讨论软件或者硬件,只有软硬结合、共同进步,才能让影像效果更上一层楼,也能让普通大众迈入摄影的门槛,做到真正的大众化。当计算摄影成为智能手机内卷的“新赛道”,预示着不同厂商间的贴身缠斗尚未结束,争夺战仍然是一种常态。
可以预见的是,在2023年手机厂商会更加注重手机的影像能力,尤其是在这个硬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年代,影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卖点之一。至于会更注重硬件方面的升级创新还是加大计算摄影的介入程度,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静观其变。

周边配置部分:

快充竞争疯狂“内卷”,全新通信技术亮相

硬件是手机的根本,不管软件多么强大,都要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2022年,手机硬件迎来了不少更新,除了我们常说的芯片、影像,还有许多不被经常提起,但却十分重要的升级。
疫情持续的前两年,iPhone用户饱受困扰,因为苹果手机不支持指纹解锁,但我们出行又必须戴着口罩,公众场合想要玩手机,只能输入密码解锁,甭提多麻烦了。
直到2022年3月,iOS 15.4终于加入了对戴口罩解锁的支持。不过限于硬件原因,仅有部分iPhone支持。对于消费者来说,苹果手机的3D人脸解锁确实好用,但方便起见,还是加一个指纹解锁最好。

 (图片来源:手机截图)
65W左右快充技术普及后,30分钟左右的充电时间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而对于充电功率的讨论程度越来越低。120W快充技术发布后,充电功率更是被压缩到20分钟以内,或许用户对更高功率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可厂商从未停止对更高功率快充的追求。
2022年7月,iQOO 10 Pro全球首发200W快充技术,10分钟即可充满电。从120W提升到200W,体验提升已不再明显,但更快,自然更好。

(图片来源:iQOO) 
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似乎国产屏就是不如三星、LG等海外大厂,旗舰手机好像必须标配三星屏幕。我们不能否认三星、LG的领先,但过度小看国产屏幕,是对国内厂商长期努力的打击。也许消费者不看好,国内手机厂商却一直期盼着屏幕能够崛起,因而不少手机厂商多年来一直在支持国产屏幕厂商。
2022年8月,Redmi发布拳头产品K50 Ultra,用上了足以媲美三星的国产1.5K屏幕。该屏幕由华星光电和天马微电子开发,经过雷科技实测,素质真的能够追的上三星顶级屏幕。这块屏幕的诞生,让我们见到了国内供应链厂商追上海外老牌巨头的希望,未来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更多国产重要零部件应用在高端手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若问除了苹果,哪个厂商的产品最配得上旗舰二字,华为是无法被忽视的名字。2022年9月,迟到了一年的Mate 50系列终于来了,与这款手机一同到来的还有卫星通信技术。无独有偶,几乎与华为同一时间发布的,还有苹果的iPhone 14系列,且这一系列手机也加入了卫星通信技术。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有趣的是,曾经华为放弃了坚持的刘海屏,但为了3D人脸解锁,Mate 40 Pro只能使用左上角双挖孔,而苹果一直坚持刘海屏。结果到了2022年,华为思索再三,Mate 50 Pro重新使用刘海屏,苹果却有了新选择——灵动岛。至于灵动岛好不好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灵动岛支持的功能使用价值如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认,这是苹果一次大胆的尝试。

 (图片来源:雷科技)
按照屏幕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 CEO Ross Young的说法,iPhone 15系列将标配灵动岛。Android厂商中,小米Civi 2也尝试了类似灵动岛的设计。当然Civi 2并不支持3D人脸解锁,做成灵动岛是为了实现前置双摄,提升拍摄效果。
与处理器、相机的升级相比,这些硬件的噱头没有那么充足,只有高功率快充值得拿出来宣传。国产屏虽然素质提了上来,但国内消费者的观念一时恐怕难以改变。作为消费者,我们并不需要那些唬人的噱头,更需要这些能够切实提高使用体验的升级,以及看到国产供应链的崛起,让国产手机不再受制于人。

折叠屏手机部分:

重新审视消费者,从“概念”回归“日常”

从去年年底OPPO推出Find N开始,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进入折叠屏手机的赛道,在此之前只有三星、华为和摩托罗拉三家主要厂商更新自己的折叠屏产品线。而到了今年4月,随着vivo X Fold正式发布,主要手机厂商中除了苹果已经全部加入到折叠屏的大战之中。

(vivo x Fold,图/vivo)
手机厂商的集体入局,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折叠屏提供了一种有异于常规手机的使用体验,加之新技术更容易为智能手机带来品牌上的附加值,这些都为品牌的高端化战略提供一条合适的路径。
但在手机行业,高端不能是阳春白雪。如果折叠屏手机始终只是属于一小撮人的小众产品,结局只能是走向消失,“要么垂类变大,要么就消失”,基于手机行业的规模效应,卢伟冰针对游戏手机的提醒同样适用于折叠屏手机。
而高昂的定价则是折叠屏手机走向大众的第一道门槛。手机厂商也明白,即便折叠屏相关的研发成本高企,依然在不断下探产品定价。
11月,华为推出旗下第二款竖向折叠屏手机Pocket S,售价5988元起,相比首款竖向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的8988元直接下探了3000元,有SoC从骁龙888换到骁龙778G,但更重要的是折叠屏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对市场定价的趋同。

(余承东发布华为Pocket S,图/华为)
今年发布的两款竖向折叠屏手机——摩托罗拉Razr 2022和OPPO Find N2 Flip的起售价都是5999元,下探到6000元以下似乎成了厂商们的默契。
BOM物料成本更高的横向折叠屏也在给出了更低的定价。同样在11月,荣耀发布了今年第二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s,售价从9999元起降到了7499元起;小米MIX Fold 2的价格从9999元降到了8999元;华为Mate Xs 2也突破到万元以下,2022年折叠屏手机的定价迎来了一轮集体下探。
同样在下探的还有重量。手机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设备,今被天我们握在手里使用的时间甚至超越了其他一切产品,但折叠屏手机由于双屏幕、铰链等核心元器件的加入,重量自然超越了常规手机,在前期由于技术问题几乎等同于两个手机的重量,被普遍批评为“傻大黑粗”。
雷军在8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就指出,机身厚重问题是折叠屏手机的“最后一公里”,然后发布了262g的小米MIX Fold2,在握持体验上相比前代的317g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稍早前荣耀Magic Vs也将机身重量减少了32g,从293g降到261g。
所有人都明白折叠屏的重量必须降下来,OPPO比起其他厂商更早重视这到一点,去年年底发布的Find N就将重量控制在275g,到了最近刚刚发布的Find N2更是将机身重量降到了233g——低于iPhone 13 Pro Max的238g,第一次让折叠屏手机的机身重量降至常规旗舰机的范围内。

(OPPO Find N2,图/雷科技)
折叠屏本质上是手机继续大屏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为了追求便携性而采用折叠这一方式,两个看似矛盾的目的造成了折叠屏手机的不同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通过屏幕技术的改进,折叠屏解决了大屏的基本使用体验,随后又改进了铰链设计和工艺,让折痕问题大大改善。可以说,在第一个阶段,厂商和供应链的努力方向是让折叠屏区别于常规旗舰的核心--那块折可叠大屏在用户心智中变得「可用」。
到第二阶段,厂商在定价和机身重量上的不断下探,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折叠屏,弥补折叠屏在手机市场上的短板。刘作虎也好,雷军和赵明也罢,他们都指明了当前折叠屏手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尝鲜”到“常用”的转变。换言之,折叠屏手机正在从开始一切为了“折叠屏”的概念,逐渐回归“正常”,不管是定价,还是日常的使用体验。

市场环境寒气逼人:

逆境中也有玩家跑出优势

在市场大环境方面,2022年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令人感到失望的。多个关键数据表明,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哪怕是苹果这样的顶级企业,也很难不被时代洪流影响。但对应的,在任何逆境中总有人可以逆流而上,而头部手机厂商们显然不会放弃成为“那个人”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时代变迁。
因此,大环境虽差但也不乏亮眼表现,比如小米的全球战略、vivo的高端成绩,都足以成为2022年一道耀眼的注脚。
消极的市场大环境:有人欢喜有人愁
用“有人欢喜有人愁”来形容2022年的手机市场,在我看来可以说再贴切不过了。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发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分析数据,自2016年Q4出现1.3亿台的高峰后,尽管数据存在波动,但随后的每个季度手机出货量都呈现总体下跌的趋势。到2022年Q3,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跌至约7000万台,同比增长率只有-10%。
如果说单一数据来源可靠性不佳,那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统计数据相信可以作为佐证: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总计约2436万台,同比下降27.5%,其中新上市机型多达33款,同比增长了26.9%。据悉,今年1-10月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仅为2.2亿部,同比下降了21.9%。其中5G手机在今年的1-10月份中,总计出货量1.73亿部,同比下降17.7%,虽然“跑赢了大环境”,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今年出货量“再创新低”的情况,可能有人会把问题归咎于疫情下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消费意愿低等老生常谈的原因。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使我们刨去“被耽误”的这几年,不难发现智能手机货量变化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其实早多年前就已经已经出现:2016年Q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率出现下降;2017年Q2,同比增长率跌破0%。
也就是说,尽管疫情因素的确对国内手机出货量带来了影响,但其中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另有其人。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我们还得看回到手机品牌身上,看看哪些品牌可以在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中逆流而上,哪些品牌则被大环境“淹没”。
如果从出货量的角度来看,vivo绝对是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极为亮眼的表现:2022年Q3 vivo出货量约1410万台,市场份额约20%。尽管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430万台和3%,但出货量上的差距依旧可以弥补这一遗憾。而且如果我们考虑细分类目,不难发现vivo的手机出货量组成,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vivo在2022年上半年的重磅产品X80系列,帮助该品牌在第二季度获得了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从6%至13%的增长,领先于其他品牌而仅次于苹果。换句话说,尽管出货量整体下跌,但由于vivo想办法卖出了更多的高端手机,而在销量相同的前提下,高端手机占比越高意味着手机的客单价也更高;而更高的客单价其实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手机出货量降低的短板。很显然,vivo是高端战略实施后回报最可观的手机厂商,销量、客单价和份额都做到了逆势增长。

(图片来源:vivo)
其实从vivo的品牌发展来说,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从未改变:自2020年发布采用微云台技术的X50以来,vivo积累影像技术,将影像风格与能力作为品牌名片冲击高端的做法就一直延续至今。而影像专精的特点也允许vivo在传统高端手机堆叠核心配置的竞争中释放出来,让高端手机不再因为“采用了旗舰芯片而成为旗舰”,而是用真实的产品能力打动消费者。
如果说vivo用高端机“锚定”了自己的市场份额,那小米的做法则更为激进:既然国内市场不景气,那为什么不向全球市场进发,寻找更广阔的手机市场呢?
2022年5月23日上午,小米官方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相机品牌徕卡达成了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在小雷看来,这一合作不仅仅意味着小米要发力改善相机表现,同时也蕴含着小米希望借助徕卡的国际影响力,向全球市场进发的决心。
与相机品牌合作,的确为手机厂商们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无论是华为、vivo还是OPPO,其所联名推出的手机产品,无疑都获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和关注度。以华为为例,与徕卡合作研发的华为P9在不到一年内就在全球卖出了1200万台,相比上一代手机销量增长了152%,这个成绩哪怕放到当下也是非常恐怖的。有华为这样成功的先例,小米和徕卡的合作势必也能提高小米在海外的知名度,以及最重要的“品牌调性”。
由于海外布局起步早,小米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一直都不低,虽在北美市场销量不佳,但在欧洲、亚洲市场中小米的表现并不逊色。只不过,由于小米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往往是“低端入门手机先行”,比如各款以Android Go为卖点的轻量化中低配智能手机,小米一直以来都无法在海外市场实现自己的高端化进程,这一点其实和小米前几年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有些类似。时至今日,国内依旧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小米不配卖4999”,而在海外市场,消费者则根本不会在高端手机的预选范围内考虑小米手机。
针对这种情况,小米国际战略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借助徕卡的全球影响力,小米成功在全球高端市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站稳了高端手机的脚步。而在以印度市场为主的亚洲市场,小米也成功复制了其在国内市场刚刚起步的发展方式:第一阶段用低价与高性价比手机进入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印度市场。而在品牌知名度建立起来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运营也迅速转变至“第二阶段”。

(图片来源:小米)
所谓的“第二阶段”说到底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三个重点:精简产品、高度本地化以及最重要的社区运营。精简产品很好理解:由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确实不高,小米不需要面对国内智能手机高度内卷的竞争,与其将所有产品打包到印度增加管理成本,倒不如因地制宜,选择各产品线的标志性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高度本地化则是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印度语言过于混乱,全印度共有29种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其中以官方语言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数才3亿人出头,这直接导致苹果、三星等品牌的手机无法对印度市场实现有效覆盖。但如果大家对MIUI的早期发展有印象,应该知道多语言适配其实是MIUI的拿手好戏。
而用户社区运营则更是小米的“品牌核心”,在印度市场,小米几乎完全照搬了国内“米粉”社区,这对于印度这样智能手机发展缓慢的市场来说无异于降维打击。凭借这样因地制宜的海外战略,小米成功在欧、亚市场站住脚步,并以此发散到更大的市场中去。而作为国内市场的“备份”,当国内市场整体形势不理想时,小米“走出去”的国际战略也能让小米保留实力,为下一次冲击高端做准备。
而作为“反面例子”,近几年三星的销量表现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自从Galaxy Note 7“点燃”了三星的全球市场份额后,三星在国内的表现就只能用“其他”一词来形容。尽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能与苹果为之抗衡的或许只有三星这一个品牌,尽管从销量上看,三星依然是全球第一,但苹果却坚守住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让三星电子显得十分尴尬。
事实上,在近几年里,三星一直是“利字当头”,自Galaxy S21系列开始,三星就在基础款机型上增加盈利点,例如Galaxy S21换上了塑料背板与1080P分辨率显示屏,内存也从上一代的12GB降至8GB,售价却与上代保持不变。同样的招数依然沿用到了今年年初发布的Galaxy S22系列上,但显然消费者们已经对这样的策略感到十分失望了,毕竟作为一台起售价近5000元的机型,没有任何突出性的优势,几乎无法吸引到来自消费者们的关注。

(图片来源:三星)
当然,iPhone 14系列也遇到了类似三星的情况,较上代没有明显变化的iPhone 14及iPhone 14 Plus首销就坐上了冷板凳。但与三星不同的是,即使基础款销量一般,苹果依然有高端款撑住销量,三星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中提及,苹果占高端市场份额达57%,而三星只有19%。根据最新的预测,苹果或许会在第四季度中夺下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冠军,即便三星的A系列低端机型拥有不俗的人气,也无法与进入促销期的iPhone相比。
不得不说,三星现在才考虑重拾高端市场份额,确实是“亡羊补牢”了。从中国手机市场来看,智能手机厂商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堆硬件、拼性能的时代了,自研芯片、计算摄影、游戏优化,这些部分的表现确实已经比三星要好不少,三星要想赶上“潮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三星Galaxy S系列的口碑已经被前两代机型彻底玩坏,普通消费者还会坚定地选择三星吗?作为一位自我认同不是三星粉丝但又有多年“先行者”经验的三星老用户,我认为不太可能。

求变成为行业常态:

有新玩家,也有新变化
正当手机厂商纷纷调整战线寻求稳妥度过漫漫长冬的同一时刻,从低谷走出来不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蔚来,成为久违的智能手机市场新角色。蔚来造手机态度相当认真,已在深圳上海建立超300人研发团队,大量手机行业老兵加盟,前美图移动高级副总裁易炜任软件部门负责人。

(图源:蔚来)
就如这家公司一直以来塑造的“宠粉”形象,蔚来CEO李斌率先在用户交流中透露了做手机一事的大量细节:出发点是想给用户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大量车主使用iPhone但苹果并不充分开放互联接口,使蔚来做体验整合很被动,因此亲自下场做手机似乎是改善体验最佳做法。
蔚来涉足手机业务来为高端车驾乘体验锦上添花,看起来跟围绕用户做体验和价值的品牌核心价值相当契合,然而这并不为外界普遍看好。多个行业人士一致认为,打造能与iPhone匹敌的智能手机绝非易事,甚至需要造车同等规模的投入才能做好手机,难以短时间交出漂亮答卷。
2022年12月29日,工商信息显示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从黄秀章和多机构共同组成,变为仅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被外界视作魅族受创始人控制时代正式结束。近半年前的7月4日,吉利旗下星纪时代宣布持有魅族科技股权并取得控制,后者作为独立品牌持续运营。

(图源:魅族)
这家曾在不同层面给中国手机行业留下深刻印记的厂商,在市场环境收缩时期没能进行足够有效的转型,一度大量收缩业务线出现产品迭代空窗期。舆论认为吉利的动作给魅族一线生机,使得魅族有充足的资金继续研发推出旗舰智能手机产品,为吉利汽车智能座舱提供技术支持。
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动作积极,领克、极氪等新创子品牌都有可圈可点表现,然而智能车机和延伸出来的座舱体验暂未取得明显优势。在外界看来,魅族的操作系统设计和人机交互体验,将为下一代智能座舱赋能,帮助吉利集团补齐短板。
关于欧加集团如何协调子品牌和相关产品线一事,在2022年末有了新进展:将正式开启双品牌时代一加定位更明确,官方描述是OPPO旗下主打性能的先锋品牌,代表OPPO线上产品线,除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零、入驻OPPO全国门店和售后,将单独为一加投入百亿资金。
调整的细节已经在OPPO和一加近一年内的新品中有所体现。从一加10 Pro到国内新增的Ace产品线,一加营销和体验都切换到了围绕性能展开,另一侧OPPO高端和旗舰纷纷搭载自研马里亚纳X影像芯片,并开始共享同哈苏的品牌合作,打出与小米、vivo、华为对应的影像牌。

(图源:OPPO)
OPPO在12月的INNO DAY上正式确定了三大核心技术,即马里亚纳芯片计划(硬件)、潘塔纳尔计划(软件)和安第斯计划(基础服务),能感受到这家公司正小步快跑调整路线。用超越手机本身的软硬件技术改善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也在为健康、VR/AR、元宇宙等未来方向打下基础。
中国广电的5G网络在2022年年中启动试运营,这意味着人们迎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第四大通信运营商”,有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之外的又一选择。普通用户可以在广电相关渠道申请使用移动通信服务,并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192号段的广电5G网络访问互联网。
在外界看来,广电5G当前最大的优势是其他几家运营商多年来求而不得的700MHz频段,能够以更大的覆盖范围向用户提供5G移动通信服务。5G网络自商用以来一直面临着建设运营成本远高于4G的问题,而700MHz频段虽然速率上限受影响,但信号覆盖方面的优势不可小觑。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中国广电作为商业通信运营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暂时还没有在通信资费或套餐搭配上较其他运营商有太多亮点,更多的是以相似的价格提供相似的服务内容,广电5G如何与各地广电宽带、节目内容等相结合,也需要这家新兴的运营商持续发掘创新。

(图源:中国广电)
欧盟在2022年正式批准法案,两年后也就是2024年起,于欧盟各国销售的智能手机、平板、相机、耳机等电子设备都将统一使用USB-C接口,笔记本电脑也将做出改变。苹果将受到不小影响,届时iPhone会应要求放弃Lightning接口,换成其他品牌手机早已搭载的USB-C接口。
从iPod到iPhone,苹果都会在自家的电子设备上推行自有标准的接口和线缆,目前iPhone上已经使用了Lightning接口超过十年。除了用户无法跟其他设备共用线缆,这套自有连接生态还创造庞大的商业链条,为苹果每年贡献超50亿美元相关营收,因此一直对欧盟法案持反对意见。
其他品牌智能手机和电子设备上广泛使用的USB-C接口,凭借着统一的形制和不分正反的体验获得不少正面评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口和线缆就此一劳永逸。无论是具体的针脚定义还是快速充电,仍存在着各家厂商规范不一、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还将在同一形态下继续分化。

(图源:Apple)
苹果与中国代工厂之间的合作一度被视作美谈,评论认为苹果通过此举分散资产布局,并间接带动中国消费电子设计生产水准实现更快进步。俗话说天下有不散的宴席,苹果产品代工正悄然发生变化,AirPods 3转到越南制造后,2022年底更爆出iPhone生产线也在往其他国家转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已不同往日,也并不代表苹果是一夜之间就做出决定——在新的全球合作形势政策变化,以及代工费用、进出口关税等成本因素影响下,中国不再是最有性价比(或者说最廉价)的生产地,因此苹果和不少企业一样选择了在其他地方进行生产。
对于原本的中国代工企业来说,苹果和其他品牌做出的改变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因退出苹果供应链而被资本看冷,也有多家企业在这之前就积极投入转型,与中国科技品牌合作应用技术创新。这几年能看到的手机等设备“弯道超车”,恰是有这些改变在推动。

展望2023:

巨头混战难决新王

折叠屏成为“全村的希望”
2023年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机会,对智能手机行业也是如此。一方面,防疫政策调整很可能重新激发经济活力,为已经步入寒冬的智能手机添一把柴火,是为“雪中送炭”;另一方面,有钱此前技术积累的铺垫,2023年更多的技术成果将会快速成熟、落地,激起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对于2023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小雷整体的态度是审慎乐观,既能见到销量负增长的放缓,也能见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为我们带来惊喜。

2023的市场走向:

谁能笑到最后,谁是最强黑马?

如果要说2023年哪家厂商有机会给予我们惊喜的话,那么小雷一定会投一加一票。作为一个在海外市场打响名声,随后选择反攻国内市场的品牌,一加在多年来都以只出顶配旗舰的理念而著称,而“不将就”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标签。然而在国内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只出“真旗舰”的一加要么被“卷”下去,要么只能寻求改变另觅出路。
“改变”,这就是一加做出的抉择。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加经历了品牌策略和产品研发的阵痛期,从“不将就”,到“扩充中端”,再到“联名哈苏”,直到复活OPPO ACE系列后,一加才逐渐把产品重点放在了性能和游戏体验上,以极限性能为卖点,精准面向年轻用户。

(图片来源:一加手机) 
对于一加而言,2023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为OPPO子品牌后,除了资金和研发等内在资源以外,一加手机原先最为缺乏的外在资源门店和售后也一并得到了改变,甚至有望成为线下服务最完备的线上品牌。在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一加选择持续深耕性能市场,如果OPPO在游戏优化等方面的技术与成果,能和一加自身的硬件调教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的话,也许真的能绽放出不一样的花朵。

(图片来源:一加手机) 
除了一加以外,几乎沉寂了整整一年半时间的魅族,也再度迎来了重登高峰的契机。作为国内首家发力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魅族曾以其“小而美”的特点而著称,巅峰时也曾经创下过年销量千万台的纪录,但在近年在大品牌越来越卷的竞争下,这类小众品牌普遍因为不够“内卷”而陷入沉寂,甚至沦落到2022年一台新机都没有的情况。
自2022年7月确认得到吉利资金支持后,魅族似乎一下子就有了底气,先是在年底推出了FlymeAuto车机系统、正式宣布进军车机领域,又在2022年结束前夕召开2022年魅友大会,宣布将于2023年正式推出魅族20系列旗舰手机。

(图片来源:魅族) 
摆在魅族20面前的是问题是,魅族的优势还剩哪些?又有多少胜算呢?个人认为,即便是在最窘迫的情况下,魅族推出的18系列依然不乏亮点,FlymeOS和魅族的性能调校都值得一提。如今得到吉利鼎力支持,魅族20系列的机身设计、充电续航、影像能力都值得期待,而未来三年内将建设1000家全场景门店的承诺,也有效补充了魅族线下能力不足的缺点。
面对着市场众多旗舰机型的挑战,魅族能否凭借自身特点再度脱颖而出,甚至和吉利汽车形成合众之势呢?这是小雷在2023年的一大关注点。

 (图片来源:魅族手机)
当然,以上分析的还只是“有潜力”的厂商,这些厂商距离成为巨头还有很大距离。根据IDC预测,受到疫情持续影响,经济环境和消费者信心需要更长时间恢复,预计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0.9%,而且消费者的换机周期预计将会增加到34个月。在这不断缩紧的市场中,哪家手机厂商能够成为2023年的销量冠军就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在我看来,2023年最有可能成为销量冠军的国产品牌应该还是vivo。原因有很多,首先,产品布局方面,2022年的vivo和iQOO几乎做到每个月都有新机型推出,包括vivo X80、iQOO Neo6等一系列2000-4000元的中端机和以vivo X Fold为首的高端旗舰表现都很亮眼。可以预见,明年vivo依然会坚持这样层次分明的机海战术,以此吸引整个终端市场的眼球。
其次,线下市场方面,如今国内疫情状况正在稳中向好,沉寂了三年的线下市场有望在明年重新焕发生机。作为国内线下渠道保有量前二的品牌,vivo在疫情期间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维护自己的线下代理经销体系,凭借着在下沉市场的深度布局,vivo在2023年必会把线下优势持续放大,力求和消费者打成一片。

(图片来源:vivo) 
再次,品牌认知方面,如今的vivo已然将重心进一步向高端方向转移,品牌形象改头换面。要知道,在过去vivo最鲜明的标识是娱乐化、年轻化,营销活动中有大量的综艺冠名、明星代言,如今这类品牌活动大幅减少,相反和博鳌亚洲论坛、世界杯的合作更加突出。在成功塑造商务与科技创新的调性后,vivo的冲高之路显然会更加顺利。
最后,核心技术方面,vivo深知芯片作为手机最核心的元器件,因此选择了同时走自研和联合研发两条道路。自从2021年9月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1之后,vivo又陆续推出了V1+和V2,通过自研+联合研发的方法打造出了国内最出色的夜景影像系统。只要vivo坚持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和投入,就有希望实现1+1>2的效果。

(图片来源:vivo) 
有趣的是,与今年整体市场的低迷表现不同,高端手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态势。在手机市场整体呈现收缩态势的情况下,苹果对于全球手机市场,尤其是高端手机市场统治力反而进一步增强,尽管产品没有多少新意,但是凭借更加激进的定价策略,苹果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销售占比一度达到了57%,展现出了碾压性的优势。
问题来了,到了2023年,苹果是否还能继续延续这种“躺赢”的局势呢?在我看来,苹果明年必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从近几代A系列芯片的表现来看,因为苹果核心芯片部门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苹果自研芯片已经不及过往那样具有性能优势,甚至开始出现“挤牙膏”的情况,而“灵动岛”的出现足以证明iPhone系列的创新已经走到了瓶颈。

 (图片来源:Apple)
另一方面,高通和联发科则处于近些年的最佳状态。在台积电4nm制程的帮助下,高通8 Gen2处理器不但一雪前耻,更是在GPU性能上面超越了苹果A16处理器,而联发科也已经不再是只会生产中低端芯片的厂商,旗下芯片天玑8200、天玑9200都有着出色的性能表现。换言之,苹果和安卓之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的性能差距已经悄然被抹平,甚至超越了。
在抹平了性能上的差异后,国产旗舰手机在充电、续航、显示、音频、影像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出来。2023年,手机市场将会迎来芯片、传感器的大升级,预计市场的消费欲预计也会有所提升。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好的竞争环境已经有了,就差好的产品和体验来打动消费者了。换言之,2023年可能是国产手机反扑的最好机会。

2023的技术展望:

旧瓶新酒能玩出什么花样?

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许多智能手机厂商都寄希望于一些独有的功能、特点可以吸引到用户对自己产品的关注。抛开各有喜好的外观不谈,厂商们在影像、显示、音频等领域的内卷已经催生出不少新技术,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智能手机,其实正在拉大与上一代产品的差距。
先来看看影像领域,过去许多旗舰手机的影像性能都依赖于更大尺寸的传感器和更高配置的摄像模组,剩下就是算法上的对抗。影像算法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走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是软件层面的“算法”,为了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和更高的处理效率,一些厂商开始用独立影像芯片来辅助中央处理器,并为影像模块提供单独的运算支持。
比如OPPO的马里亚纳X、vivo的V2等都是针对影像模组设计的独立影像芯片,在实际使用中有着不错的表现,通过独立影像芯片,智能手机可以在HDR、夜景等对运算性能需求较高的场景中拍摄出更好的画面。

 (图片来源:OPPO)
在独立影像芯片的帮助下,计算摄影将达到新的高度,现如今安卓手机被诟病的一些影像弱点,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自算法缺陷和算力不足,无法支撑影像算法实时运算给出让人满足的画面。
随着用户对影像技术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在2023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独立影像芯片被应到到手机中,OPPO与vivo已经证明了独立影像芯片的实用性,接下来小米、华为等品牌都有可能在次年跟进,影像领域将在2023年进入一个新的战场。
在影像之外,音频也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新战场,随着TWS耳机成为主流,如今的消费者对手机的无线音频性能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这是传统的有线音频技术所无法满足的。延迟、续航、传输速率等问题都有待解决,经过数年的迭代更新,LE Audio协议终于走到了成熟阶段。
LE Audio是新一代无线传输协议,对比目前主流的SBC等无线传输协议有着更高的传输速率和编解码效率,可以在相同的数据包中携带更多的音频数据,同时拥有更低的音频延迟。LE Audio在Android 13系统上已经获得支持,相应的蓝牙芯片已经进入商用阶段,在年末已经有适配的产品上市。

 (图片来源:蓝牙联盟)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LE Audio的普及将很好解决无损音频传输以及低延迟等需求。不过,对于有着更高要求的用户来说,LE Audio或许还不足以满足需求,为此OPPO提供了另一条路线——马里亚纳Y,一颗独立的无线音频芯片。
独立无线音频芯片能够为无线音频传输提供更稳定、更高速率的传输,并且可以依靠内置的NPU实现音频分离技术。此外,独立音频芯片可以为计算音频提供更高的算力支持,包括主动降噪、空间音频等功能都对算法与算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无线音频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之一,独立无线音频芯片或将在旗舰手机中成为标配。
影像与音频两个领域的竞争将在2023年变得更加激烈,并且在独立芯片的辅助下迅速拉开与前代产品的差距。对于用户来说,虽然两者在功能描述上十分相似,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很快就会发现前代产品与新产品之间的区别,计算摄影和计算音频将会革新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

2023的折叠屏手机展望:

最大的悬念在苹果身上


从首个折叠屏手机概念诞生至今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间手机厂商和上下游供应链解决了技术攻克、产品整合和成本控制等多个难题,最终让折叠屏手机在2022年做到高度可用的状态:整体产品无明显缺憾,价格大幅降低来到主流水准。小雷认为,折叠屏手机在关键的2023年依然会以优化为主,但有几个方向会成为重点。
首先是进一步的减重,现在主流折叠屏手机的重量相比此前已经明显减重,来到了230克上下,甚至比iPhone 14 Pro Max更加轻便。以“大屏产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重量的确已经超出预期,但毕竟折叠屏手机是一款“大屏幕小型化”的产品,未来进一步的减重甚至进入200克以内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手机厂商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内部结构,尤其是铰链结构的精简,这方面的代表产品是荣耀Magic Vs,不过对应的代价是会损失部分功能,比如“屏幕悬停”。第二是材质的优化,更轻但强度更高的材质比如钛合金、碳纤维等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构成了折叠屏手机的内部框架,也能达到一定的减重效果。而对应的负面作用则是成本增加,而且材质的改变对内部框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内部开发带来更大难题。

 (图片来源:OPPO)
或者,2023年的智能手机厂商会同时用上这两个思路来让折叠屏手机进一步减重,小雷相信到2023年底,重量接近200克甚至低于200克的大屏(展开后屏幕尺寸接近7英寸或者超过7英寸)折叠屏手机将会面世。
其次,2023年折叠屏手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周边配置的持续补足,在续航时间、充电规格上得到提升,直至看齐直板旗舰。目前为止,折叠屏手机上电池容量最大的产品为年底发布的荣耀Magic Vs,达5000毫安时,不过内屏尺寸达到7.9英寸,还要支持90Hz刷新率,续航时间并没有太出众。

 (图片来源:荣耀)
而未来折叠屏手机厂商想要继续提升续航,无非是增大电池容量和降低平台功耗等方向,而无论哪个方向,在实现层面均有不小难度。经过这些年发展,手机用锂电池的密度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由于折叠屏手机的特殊构造,需要在左右两个机身中各放入电池,无法让锂电发挥高密度优势,在保证电池容量之余缩小体积。至于降低平台功耗,一方面要和供应链合作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优化甚至定制,成本和技术难度都不好控制;另一方面对系统资源调度算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终又会演变成软件方面的难题攻关。
总而言之,2023年可预见的是,折叠屏手机在综合体验上只会出现较小幅度的变化,大多以基础体验提升为主。这样的变化也说明一点,折叠屏手机在攻克折痕可见性、铰链寿命后,整体完成度已经非常高,距离被大众接受更进一步。
当产品力逐渐完善后,有关折叠屏手机的另一点就成了关键:到底价格走势会如何变化?
小雷认为,折叠屏手机越发便宜是不可逆的大趋势,唯一需要讨论的只有“到底能便宜到什么程度”。2021年,OPPO Find N刷新了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限,但2022年登场的Find N2甚至没有保持原价,而是上涨了一些;刷新价格下限的工作交给了竖折折叠屏手机,如华为的Pocket S和moto Razr 5G 2022。vivo X Fold+、荣耀Magic Vs等,依然是接近万元的超高端手机,如此一来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布局就很明显了:大屏横向折叠屏价格保持在iPhone Pro系列手机范围,也以iPhone Pro系列手机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小屏竖折折叠屏手机价格会下探至4500元左右,以主流安卓旗舰,或者说iPhone数字系列为主要竞争对手。

 (图片来源:华为)
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趋势符合逻辑,因为大屏折叠屏产品受限于体积和基本体验(续航、屏幕等)成本难以不断下探,倒不如直接定位高端旗舰,靠堆料和差异化体验冲击iPhone Pro系列手机的市场份额;而竖向折叠屏手机,从OPPO、华为等厂商的动作来看已经有了明确定义,那就是将其打造成“时尚单品”,靠潮流熟悉俘获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芳心。同时,这类产品在体验上的局部阉割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带动价格下探和折叠屏手机的进一步渗透。
然后,来到了2023年折叠屏手机领域的最后一个悬念:我们能见到苹果的折叠屏手机吗?小雷给出的答案是:不能。诚然,今年曾传出多个和苹果折叠屏项目有关的传闻,包括“苹果打算用折叠屏平板来取代iPad”等,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但实际上,小雷已经觉得苹果可能根本就不对折叠屏产品感兴趣,至少在当前环境中,折叠屏产品本身的成熟程度、实用性等,都对其存在价值带来的不少质疑。
更重要的是,目前iPhone依然大卖,苹果并未受到太多威胁,不像安卓手机厂商那样需要靠折叠屏这种差异化体验来对抗iPhone。因此,考虑到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小雷大胆预测2023年依然不会见到iPhone的折叠屏产品。

总结:

站在时代拐点,等候下一只起飞的猪
纵观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整体的趋势其实不是技术、体验的大幅度创新,而是既有产品的继续完善。传统智能手机也好,折叠屏手机也好,他们在2022年继续得到优化,对消费者来说的确拥有了更多的可选项,哪怕“尝鲜”也不用担心需要承担太多的体验妥协。
难能可贵的是,智能手机作为一个相对“年长”的品类哪怕已经进入衰退期,手机厂商中也很少出现“摆烂”、“躺平”的现象,而是继续以微观角度挖掘用户需求,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夏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或迎来反弹,而无论预测是否会兑现,我们也相信中国的头部手机厂商已经做好准备:不断投入研发以充实自己,以最万全的准备等待下一个“风口上的猪”。

-END-
本文转自雷科技,原标题为《手机厂商血战2022:米OV秀“黑科技”,苹果最烦恼》,作者言论不代表本平台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今日芯闻

服务内容

广告投放 | 政府招商 | 产业报告投融资 | 专家咨询 | 人才服务 | 论坛策划

推荐阅读

传微软将裁员1.1万人;紫光集团拟推动三家子公司IPO

苹果深夜更新产品线,芯片才是重头戏!

牟利超千亿韩元!5人因泄密三星关键技术遭起诉

2023年新能源车的11个趋势

重磅!SK海力士第一高手出炉!

达摩院预测后摩尔时代的三驾马车:芯粒、存算一体与CIPU


推荐关注

你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