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招聘相关人才,法定数字货币进展几何?
出品|三言财经
作者|Maureen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2019年度人员录用招考(招聘)公告,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对法定数字货币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
据悉,本次招聘岗位中包括四名专业为计算机、密码学、微电子的相关人才,负责法定数字货币相关软件系统、加密技术和安全模型、交易终端芯片技术研发等工作;一名经济法专业相关人才,负责数字货币相关法律研究及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法律事务;一名金融相关专业人才,负责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机理分析、机制设计、风险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
此前数字货币人才招募情况
这并非是央行第一次对外招募法定数字货币人才,早在2017年初,央行官网在其2017年度人员招聘岗位需求中就透露了端倪,招录了6名相关专业人才从事数字货币及相关底层平台的软硬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
当时,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曾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至于何时能推出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现在并没有一个时间表。”
而在2018年,央行的招聘启示首次招募经济法人才,具有数字签名、电子商务、金融相关领域法律工作经验者的经济法人才,在法定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事业中占据优势。这一进步标志着除了技术研究外,法定数字货币开启了其法律进程。
而在2019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招聘中,我们发现,除了计算机类计算人才和经济法人才,还需要金融类人才,负责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机理分析,这可以说是在前两年的研究和发展中更近了一步,将法定数字货币从技术、法律层面推进到经济应用层面。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观点与心声、进展与动向
那么,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是从何开始,又进展如何呢?
今年两会期间,周小川就数字货币监管答记者问时谈到,人民银行在2014年初,就开始组织了数字货币的研讨会,随后成立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最近的动作是和业界共同组织分布式研发,与市场合作共同研发。
央行用的研发的名字是DCEP,实际是电子支付,支付的东西是数字的东西不是纸面的货币,数字货币也有货币属性。研究数字货币不是说让货币实现某种技术方案的应用,本质上是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同时也考虑安全性和保护隐私。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有技术货币发展的必然性,纸币有一天就不存在,这是可能出现的,这其中要注意金融稳定防范风险,同时要保护消费者。作为大国经济,要避免犯了实质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要通过可靠的测试以后再推广。
数字货币目前有很多评论,批评数字货币没有在零售支付应用,而是跑到虚拟资产交易了,这也不符合我们金融资产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必太着急,稳步有序研发,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成本,防止成为过度投机的产品。
至于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周小川表示,如果要考虑数字货币,应该考虑为市场带来快捷、安全、效率。同时应该考虑大局,不能和现有的金融秩序相冲突。总的来说,技术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摸索,说不上未来有某种确定的监管政策,央行也在和市场人士配合,也在听取大家的意见。
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博士,在纽约康奈尔大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FIat Currency)焦点组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国人民银行当前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设计及其详细功能。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框架设计原则
一是安全稳定,要求商业市场分析,科技保障安全以及反馈措施;
二是便捷效率,包括程序优化和多种支持方案;
三是专利可控,在这一部分谈到了专利的设计发展与整合;
四是多层设计,识别所有的收益,弱关联的层设计,定义互动标准使连接受约束,中央化控制与分布式建设;
五是中立性与收益性,包括科技上的中立与竞争择优机制;
六是大众发展。
数字货币系统不一定要与银行账户关联,但完全独立的数字货币体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首先,给现有银行体系冲击太大;其次,对商业银行现有成熟系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在具体设计上,姚前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
姚前认为,在全面数字化的世界里,不能因为表面上、形式上都是数,就混淆数字背后的经济金融内涵。此数字与彼数字尽管都是数,但它们有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资产,这是在考虑数字货币设计的时候必须牢记在心的。
实物货币转化为M1或M2,天然就有实物和数字的区隔,但数字M0则容易让人忽略这种区隔。数字资产之间的转换速度加快了,并不意味着不同类型的数字资产间的差异消失了。
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未来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态,能够从战略层面利用好这一次数字货币市场带来的历史性机会,可能直接影响到未来全球货币体系重构过程中利益分配的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将是潜在和巨大的。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安全等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从探索到发行,再到被人们接受,仍然任重道远,短期内还难以对货币政策、支付模式产生大的影响。
近期《经济学人》(Economist)刊发了《未来战争:大国博弈与新技术的角力》的文章,其主要观点为未来的大国竞争,需要建立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定向智能武器之上。很显然,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基石的数字货币亦是大国竞争的重点。把实物货币转为数字货币的梦想已在民间率先发力和试验,作为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奋起直追,意义重大。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并不等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规划部负责人彭枫在会上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没有技术上必然联系,只是可选技术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本次招聘昭示着中国央行在法定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渐行渐近,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出现法定数字货币和现行法币共存的局面。
附录:央行数字货币大事记
2014年
央行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开始论证其可能性。
2015年
央行开始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的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也经过了两轮修订。
2016年1月20日
央行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攻关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2016年11月
央行下设的印制科学研究所计划招聘专业人员进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开始筹备数字货币研究所,而身为央行科技司副司长的姚前,也被任命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
2017年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悄然挂牌成立。
2018年1月25日
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结合区块链技术前沿和票据业务实际情况对前期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
2018年3月28日
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
本文由三言财经原创,投稿或转载请联系
三小姐微信sanyancaijing01了解具体要求
阅读更多资讯,请登录http://sanyanblockchain.com/
交易所安全报告:OKEx、火币、FCoin分列第42、47、75位,OKCoin.cn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