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第一分会场纪要(下)——文献场
写在前面
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是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历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与西北大学《史林新苗》编辑部合办,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九届。来自国内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优秀学子的史学论文,经过层层筛选入选参会。入选文章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献学等多个研究方向。论坛的规模还在因为报名者的增加而逐年扩大。
在第十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来临之际,《唐潮》编辑部将第九届五个分会场的会议纪要一一整理推送,为第十届论坛预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新潮史学论坛后续资讯!
第一篇:陈安然(湖南大学)
《西北汉简所见“城官系统”》
首先是来自湖南大学的陈安然同学的展示:由于传世文献在这一方面的内容较少,本文主要利用的是出土文献材料,也就是西北汉简。陈同学先展示了陈梦家先生和陈直先生的研究成果,随后对材料进行了校释。经过分析,她判断城官是一个机构而非职官名,且为物资储备基地。陈同学又通过简文分别分析了何为“右城官”、“城尉”、“库”、“城司马”等。
常亮同学评议:陈同学的考察十分详尽。但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即干支纪年并不能完全准确,以此作为对汉简的判断并不十分可靠。
张宗品老师评议:总体上来看这篇论文很出色。首先,陈同学考虑认真,研究的问题也很有价值,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使用的汉简材料零散、和传世文献比对较少,因此不够让人信服。两个关键词略少,三到五个为宜。可以用系统的图示或图表来展示研究内容,会更明了、清晰。张老师由此想到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城官是西北特例还是凡有城皆有?他认为可以就此做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常亮(南京大学)
《〈梁书〉卷数考——兼论〈梁书〉的俢撰经过》
常同学先叙述了梁书的刊刻与流传等问题,他列举了曾巩《陈书目录序》、赵翼《廿二十札记》以及张元济《校史随笔·梁书》中的一些内容并由此展开。他利用目录学方法分析了《梁书帝纪》《梁帝纪》《皇帝纪》三本书之间的关系,认为后两本书可能是同一部但第一本与后两本不同。最后,常同学提出了姚察《梁书帝纪》与今本《梁书》本纪间的关系,梳理了《梁书》成书的大致线索。
陈安然同学评议:论文中的论证和对版本目录分析都很详细。陈同学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姚察《梁书帝纪》比《梁书》本纪多出的一卷很可能是该书叙录”这一判断是基于什么产生的?常同学回应:对于这个问题相关资料较少,刊刻过程中出现遗漏也是正常现象,因此自己的想法只是猜测。
张宗品老师评议:这篇论文形式上很成熟,解决了文献方面的一个问题,能看出常同学扎实的文献功底。不过就如陈同学所说,在逻辑论证上存在一些小问题,有些判断没有铁证。但大体上言之有据,能自成其说。
第三篇:谢葆瑭(南昌大学)
《“豳诗”“豳雅”“豳颂”讨论史探析——从郑玄到皮锡瑞》
本文以《周礼·籥章》所记述的《豳诗》、《豳雅》、《豳颂》为切入点,对从郑玄到皮锡瑞的历代解释所构成的“豳诗雅颂”问题的讨论史进行梳理与分析。首先,谢同学展示了从汉至清各代有关“豳诗雅颂”的讨论的流变。随后探讨了“豳诗雅颂”问题的实质,即不同学者对诗之六义的界定不同。他对三种“豳诗雅颂”观点进行了辨析。最后,谢同学说,文章的意图不在于解决《豳诗》三者究竟是什么,而是希望在对历代讨论的分析中,理清“豳诗雅颂”讨论演变的几个历史节点。
倪天睿同学评议:谢同学对文献史料进行了观点上的梳理,并没有辨析谁对谁错,而是探讨一个问题在学术史上的流变,这样的形式能有自己的创见。除了指出一个脚注的小错误以外,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标题为从郑玄到皮锡瑞,但文中有关皮锡瑞的篇幅较少,可以就此做研究,探讨两人在今文经和古文经研究上的问题。
翁彪老师评议:历史梳理脉络分明,文章有材料、有逻辑、有态度。这一选题使得论证难度比较高,但是也有较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的理念与胡适、顾颉刚“整理国故”的思想是吻合的。翁老师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文章的一二部分可以合在一起,就不会显得头重脚轻,作为重点的论证部分会更突出。文章余论略显松散,可以做一个点题收束性质的总结。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不同时期人们对豳诗雅颂的认识,一目了然,但有小问题——空白部分会引起歧义。因此不用表格而用论述形式更好。
翁老师提问谢同学,在写作论文时,资料的搜集是采用穷尽性的搜索还是依靠某些线索对资料进行梳理?谢同学回答,难以对资料进行穷尽性搜索。翁老师补充说,在选择材料时是如何做取舍的,这一点有必要在论文中陈述一下。
第四篇:唐瑾(西北大学)
《清末民初地方士绅及其家族生命史钩沉——以陕西省蒲城县所收石刻文献为中心》
本文主要着眼于陕西省蒲城县墓志等民间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结合传世官方文献和多次实地采访所获得的口述史料,深入展现其历史性时代特征。陕西省蒲城县保留有一批墓志资料,但较不易搜集和整理。唐同学认为周爰诹及其家族相关史料的价值较碎片化,反思了其是否有价值、有代表性。她认为,做较基础的史料整理工作,对相关研究是有一定帮助的。但由于史料较多、史源复杂,现今自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果有机会会做关于周爰诹这一类人物的进一步研究。
谢葆瑭同学评议:这篇论文结合了很多材料,非常严密,使自己受到很大启发。建议题目中可以体现出本文的重点“周氏家族”,此外,周氏家族作为历史的一个缩影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这一点值得思考。使用横向对举的方式可能会更加翔实。
翁老师评议:从这篇论文可以看出唐同学花了很多功夫,材料使用角度多样,结合了碑刻材料和口述史材料,做法值得赞扬。有两个小问题,一是结构不是特别紧凑,材料铺陈不够层层深入。二是四方墓志能提供的价值有限且较零碎,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有两个点可以进一步展开,一是可从周爰谋之妻王孺人墓志切入研究晚清女性史。二是碑刻材料的评价是相对滞后的,是用传统的封建的观念进行评价的;而口述史的评价是与口述人经历的社会变革有关的,历史书写的主体不同会使得评价不同,可以由此展开关于历史书写的讨论。除此以外,翁老师还对此篇文章进行了引申,谈了他的一些感想。他反思了历史学家是否应该重复地关注历史上一些个体的生命,因为这种潮流未必真的有价值,而甄别历史信息是否应该被记住也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最后,他说,个体记忆应变成集体记忆,要从个体记忆中提炼出共性,提炼出真正有必要被记录下来的信息。
往期推荐
图文来源/《唐潮》杂志编辑部
责任编辑/傅亭瑄
审核/张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