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三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上午场设在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上午场共有五位同学报告文章,分别是南开大学王子超同学、山东大学马钰琪同学、河北大学田晓伟同学、南开大学宋奕璇同学、南开大学彭昊同学。上午场的评议老师为陕西师范大学的杨瑾老师与魏健鹏老师。
第一篇文章是由南开大学王子超同学报告的:《劝业型博物馆的定位:从最初直至国货陈列馆——以1929年河北省国货陈列馆的博物馆性为中心》。
王子超同学首先介绍了他的文章结构,提出对于早期博物馆形态——劝业型博物馆的性质定位。为了明晰这一问题,王同学首先进行了对“博物馆性”、“劝业型博物馆”等几个相关概念的梳理和说明,引入了对于当时历史思潮“早期博物馆的源流”、“国货运动与国货展览会的源流”的介绍,指出中国近代时期出现了早期的博物馆形态,其基本特征为“破除传统文明束缚,面向现代工业文明”,致力于面向国民而“广其识”,以河北省国货陈列馆为例,从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劝业型博物馆的情况以及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的博物馆性,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商业化公司交流性质,因此对于劝业型博物馆这个机构的定性颇为困难。最后王同学总结了其对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先驱性意义及作用。
彭昊同学对王子超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同学指出,王子超同学在文章中梳理了概念,讲述了思潮,结果完整,在撰文过程中做了全面大量的工作。但本文在立意上,本文的观点只是部分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片面性,且本文标题较“大”,以河北省国货陈列馆为例切入例证单一,资料支撑薄弱,铺垫内容较多,有所赘余,篇幅过长讲述两种思潮,可以精炼化,更好突出文章重点。
杨瑾老师也对文章进行了评议,杨瑾老师指出,题目中关于劝业型博物馆的定性在结论中没有得到体现,行文中关于这一问题,以叙述代替讨论,论述不足;建议以博物馆性,博物馆物,博物馆化为一条逻辑链进行讨论。文章内容缺乏对于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讨论,可以增加关于博物馆教育意义的内容,更好突出其特性。最后,杨瑾老师也建议王子超同学多看看关于劝业型博物馆的论文与资料,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文章。
王子超同学报告
接下来由山东大学马钰琪同学报告《周代山东地区墓葬中壁龛的形制与功能探讨——兼与关中地区壁龛墓相比较》一文。
马钰琪同学首先介绍了两个概念:壁龛、山东地区,然后介绍了她的行文思路和内容梗概。文章第一部分记述了周朝时期壁龛遗址及其现状,从形制规格等方面分析了周代山东地区壁龛墓的特点:数量少、集中分布在齐都淄博附近。
然后马同学从墓壁、二层台、腰坑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墓中葬式和葬具的联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文章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历代壁龛大小以及其中放置物,对壁龛具体存在的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类,以临淄粉庄2号墓地为例推测壁龛的功能。在文章最后的结语中,马同学指出:1.西周和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战国时期壁龛墓数目最多,规制最复杂,内涵更丰富。
2.壁龛大多出现在平民阶层墓葬中,但也不乏有贵族墓葬。战国后期,壁龛的储存性功能减弱。3.壁龛墓俗大体呈现出较为松散随意的发展态势,除内置物、功能可稍做分析,形状、尺寸、位置均无明显相关性。
宋奕璇同学对文章进行了评议,她指出马同学对历代壁龛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观察,善用图表,做了很全面的统计研究工作。但文章的布局方面对于周代壁龛遗址介绍过长,压缩了后面的主要内容。同时应注意页码、期刊注释等问题,文章的学术规范性有待加强。
杨瑾老师指出行文缺乏逻辑性,大量讨论墓葬,淡化了壁龛这个主题词,建议增加对壁龛形制和功能关系的讨论,材料可以更丰富些,强化题目主题词的论述。
杨瑾老师评议
随后由河北大学田晓伟同学报告《河北南宫后底阁遗址白石如来像分期与演进初探》一文。
田晓伟同学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结构框架和选题缘由,从研究背景及后底阁造像概况入手,介绍了包括南宫后底阁遗址在内的几个遗址以及不同造像形式的划分及分期,重点介绍了白石如来像的演进,前三期佛像数量较少,但演化脉络较为清晰,造像受同期邺城佛像信仰影响较大,第四期为后底阁佛寺繁荣期,造像题记表明弥陀信仰在此时的盛行。最后,田同学总结了后底阁遗址佛像的演进过程中各地佛像对其的影响,以及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佛教发展状况及影响。
王子超同学对文章进行了评议。王同学指出田同学对佛衣类型进行研究,探究了白石如来像的演进与发展,本文是一篇专业性扎实、行文优秀的文章。文章部分注释有问题,建议增强学术规范性。
魏健鹏老师指出本文整体上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对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分类和分期,内容整体比较集中,材料描述语言精彩,对于造像,佛雕描述良好。但关键词的浓缩不够,标识度不够,佛衣基本形态分类方面比较琐碎,意义稍显薄弱,均衡性把握不够,建议增强对关键词的把握,再行改进。
田晓伟同学报告
接下来由南开大学宋奕璇同学报告《须弥座式棺床初探》一文。
宋同学首先回顾了须弥座式棺床的相关研究,讨论了学界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须弥座式棺床时代特征。须弥座式棺床主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时期,宋辽金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在明清达到繁荣。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宋同学探究了须弥座式棺床使用者身份,介绍了不同时代造像的体量,形制,构造,材料等特征,并配有图画资料,从使用者身份角度分析使用情况与等级的相关性,发现一定程度上棺床的形制反应了使用者的政治地位,宗教信仰等,但最后文章结语中也提出了一些未尽问题。
马钰琪同学对文章进行评议,马同学认为本文题目具有创新性,对于时代梳理清楚,行文过程具有明显分析对比意识,整合了分散数据,便于阅读掌握,提出了对于棺床遗留较少但仍能够不间断流传的疑问,具有很大启发性。但文章部分注释有问题,还需注意文章学术规范性。
魏健鹏老师认为对须弥座式棺床的研究具有潜力和延展性,但文章没有做同时代的横向比较,在材料方面比较分散,偏向时代性的讨论,忽略了区域间、空间性的横向联系,写作方式,摘要等方面整体不够凝练,建议做一个断代史梳理,将文章精炼化。
宋奕璇同学报告
最后是南开大学彭昊同学报告《蓟州地区经幢研究》一文。
彭昊同学首先讲述了文章缘起,然后从形制,起源等方面介绍了在不同年代经幢凸显的不同时代特征,以及其不同作用类型,不同形制。彭同学对蓟州经幢的分类与作用进行了主要介绍,主要有信众功德幢、墓幢等,通过对不同类型经幢的研究对于研究古代僧俗信众精神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时代古人的精神世界。最后,彭同学总结了蓟州现存的经幢的史料价值及意义,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景观,对后人更好了解之前的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田晓伟同学指出彭昊同学研究了佛教考古比较薄弱的环节,了解了大量文献,对于不同经幢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系统全面,考古学素养丰厚,是一篇行文优秀的论文。但经幢作为一种商业化产品,经幢的制造是一种商业性行为,以匠人雕刻为例论证不太具说服性,同时行文使用古诗词,在学术性论文中使用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
魏健鹏老师指出本文摘要凝练,文章整体规范,但对于经幢研究意义的说明较为薄弱,第三部分有关信众方面的论述比较单调,建议再做加强。
杨瑾老师、魏健鹏老师在评议
往期推荐:
图文来源/黄佳怡
责任编辑/王子烨
审核/胡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