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六分会场下午场纪要

唐潮杂志
2024-09-13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六分会场下午场纪要


6月12日下午两点,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六分会场下午场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室召开。本场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黄金泓同学主持。陕西师范大学赵明杰同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曹国涛同学、辽宁大学张诗尧同学、陕西师范大学岳晨同学、郑州大学柯圆圆同学分别报告了自己的论文。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忻怿老师对本场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进行评议。

第一位同学是陕西师范大学的赵明杰同学,他首先汇报了自己的论文《土耳其加入北约问题与英国中东战略的调整(1950-1951)》。赵明杰同学的文章以英国的视角为切入点,重新审视1950年到1951年出现的土耳其加入北约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英国外交部档案(FO)和部分美国国务院档案,论述了在面对土耳其加入北约问题时英国的应对,以及英国的中东战略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调整。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这一事件背后美国、英国和土耳其三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指出这一事件对英美中东地缘权力更替的影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朱浩然同学首先对赵明杰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朱浩然同学认为赵明杰同学的论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清晰的阐述了在土耳其加入北约这一事件背后英、美、土三国之间的战略考量和战略博弈。特别阐述了二战后作为“衰落帝国”的英国在其中东权势受到挑战之时决策的考量。朱浩然同学也建议,文章的论述中也可以将意识形态因素纳入考虑。同时,这篇论文着重关注英、美、土三国的互动,而对这一事件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苏联的态度和影响的分析有所缺失。

陕西师范大学的何志龙老师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非常有价值,既是冷战史研究,也是帝国史、中东史研究的范畴。特别是文章也指出了在战后初期英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是既合作又冲突的。何老师对于这篇文章也提出了修改建议,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加入对于这一时期中东局势的分析,这样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赵明杰同学在报告


随后陕西师范大学的曹国涛同学汇报了自己的论文《约翰逊政府时期对德军事补偿谈判的策略及影响分析》。文章关注了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美德军事补偿谈判以及与此相关的北约内部防务分担问题。美国自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以较为强硬的态度要求联邦德国支付驻军开支,到肯尼迪时代则要求联邦德国以军事采购的方式购买美国装备缓解驻军负担。直至约翰逊政府扩大美德间金融合作,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驻军造成的收支与财政负担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不断妥协与让步,来放映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国家实力衰弱、欧共体国家崛起这一国际背景。

辽宁大学的张诗尧同学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张同学认为,曹国涛同学的文章引用了非常多的史料集和原始档案,特别是gale数据库平台中的档案,论据十分的详实。虽然文章引用的史料十分繁杂,但曹同学文章的篇幅控制的很好,读起来非常顺畅。不过,张同学也指出,这篇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过多的放在了脚注当中。同时在文章的引言部分,论据支撑是有一些问题的,部分注释没有给全。文中有些地方在文本上有些语意重复。

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老师也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何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曹同学在文章中的分析十分详细,对于谈判几个阶段的论述也非常清晰。文章的材料详实,逻辑十分通畅。不过,何老师也指出,文章的题目其实还可以更简明扼要,文中有一些注释和表述还是需要修改。并且老师建议在写论文的时候尽可能要用短句子来表达,这样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好。


曹国涛同学在报告



第三位是辽宁大学的张诗尧同学分享了他的论文《真实与谎言:爱河事件下的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爱河事件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化学污染泄露事件,其解决进程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张诗尧同学的文章从信息公开机制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爱河事件,在叙述爱河事件进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与民众的反应,以及这一事件背后的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的曹国涛同学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评议。曹郭涛同学认为,张同学的论文在学术史梳理这一方面特别的全面。并且,全文运用大量一手档案文献,各部分论述清晰,论文的完成度非常高。不过,曹同学也建议,张同学能够在结论部分再作适当的发散,联系一下相关的事件。

陕西师范大学的忻怿老师也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忻老师首先对张同学的文章表示了肯定,认为他的文章完成度比较高,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文章的文字也比较成熟,主谓宾齐全,没有很多初学者的弊病。但忻老师随后也指出了论文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论文摘要的后半段不够确切,论文的引言太长,可以适当进行分段。同时他还指出,张同学的文章以常识性的结论作为了论文的结语,并没有在论文结尾处对于事件进行发散,提出新的观点。


张诗尧同学在报告



第四位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岳晨同学,他汇报了自己的论文《均势与优势的抉择:防长莱尔德与尼克松政府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决策》。文章聚焦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苏两国在反导系统以及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作者认为,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在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问题上,除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内部对谈判的意见也分为了“优势”派和“均势”派。而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尔德则是“优势”立场的支持者,他在谈判进程中也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到了其中。作者认为,五角大楼对苏强硬以及追求战略优势的立场倾向不仅深刻影响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同时也为其实年代中后期“缓和”受到冲击并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

郑州大学的柯圆圆同学对岳晨同学的文章进行了评议。柯同学认为,岳同学这篇论文逻辑明确,见解独到。文章在选题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这篇文章在文献的运用方面也非常出色,论据有说服力,结论有可靠性,且具有充分的现实关怀。但是,柯同学也指出,这篇文章对于战略谈判的另一方——苏联的分析还是有些不够到位。

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老师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何志龙老师认为,对缓和时期的研究是冷战史的热点问题,岳晨同学文章的选题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何老师指出,一般的论文在选题方面要尽量避免两头的主题,该文的题目非常容易造成误解。何老师还指出,文章的语言要慎重,尽量避免过度陷入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当中。


岳晨同学在报告


最后,来自郑州大学的柯圆圆同学分享了她的论文《美国对伊朗流行乐生反巴列维政府运动的反应》。柯同学的文章关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伊朗留学生的反巴列维政府运动。文章指出,在60年代,美国政府同伊朗巴列维政府建立了亲密的盟友关系,但此时有大量的伊朗留美学生投入到了反巴列维政府的运动中。美国政府在与伊朗政府的现实利益面前,选择无视伊朗学生的与美国自身对外宣扬的价值观相符的诉求。而美国政府的这一态度,也体现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和其霸权思维。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岳晨同学对柯圆圆同学的文章作出了评议。岳同学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非常好,选择了文化教育等议题进行研究,对象十分新颖。文章中引用了大量一手档案和国内外学者论著,其中不乏比较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岳晨同学同时指出,这篇文章引用的一手资料可能还是不够充足,文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还是略显单薄,文章结尾也稍显仓促。

陕西师范大学的忻怿老师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忻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恰当,选题大小非常合适,论文的完成度较高。但忻老师也指出,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是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的,用语应尽量中立。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过于有价值判断的语言应尽量避免。文章中有些地方的论述存在语义不明的现象,很多地方还可以再打磨。


柯圆圆同学在报告


何志龙、忻怿老师在评议


往期推荐:


征稿︱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下午场纪要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四分会场上午场纪要

新潮回顾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四分会场下午场会议纪要


图文来源/黄金泓

责任编辑/王子烨

审核/胡耀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