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嶽史評 || 黃永年:談《周勛初文集》

唐潮杂志
2024-09-14



談《周勛初文集》



黃永年

我和周勛初兄相識已將廿年了。這些年勛初兄在文史研究上碩果纍纍,每有鴻著問世必蒙賜讀,多受教益。這次出版了七大册的《周勛初文集》,復承寄贈,使我重温了勛初兄的這些成果,從而想到要從整體上對勛初兄的學術成就說幾句。

首先,勛初兄知識淵博,文史兼通,因而所取得的成果初非局於一隅,而是廣及多個領域。我認為這是繼承且發揚了我國治文史之學的好傳統。遠的如乾嘉學人不說了,近一點前輩中如胡適之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和小說研究上分别導夫先路;顧頡剛師以古史考辨知名,同時又為民俗學和歷史地理學的建立作出貢獻;吕誠之師撰寫斷代的中國通史,且由政治而及經濟文化,於學術演變尤多真知灼見;勛初兄所師從之胡小石先生不特詩文為時人所推尊,即在文字之研究亦有公認之地位;汪辟疆先生治唐人小説,治《水經注》,復均不同凡響;此好傳統在勛初兄仍充分體現。勛初兄最初治先秦文史,《韓非子札記》一出便馳譽中外,其後廣及漢魏六朝唐宋,所校證《唐語林》一一考得出處,尤為我久思試作而未敢措手者。《唐人筆記小説考索》、《唐代筆記小説叙録》亦是傳世之作。環顧當世,治學者往往從事專門而忽略通博,如治文學者不甚談史,治史者又多講斷代而於先後因革轉欠通貫。我認為應好好地向勛初兄學習。

黃永年、周勛初、郝潤華,2006年9月

勛初兄求學在南京這個通都大邑,多獲名師指授,是其得大成就之有利條件。但名師門下不一定個個成材,這就應該自己下功夫而不局限於師門傳授,傳授的只是方法,只是學識,只是引導如何做學問,如何到達高層次。勛初兄就是名師門下這樣一位傑出的人材。他最早的《九歌新考》,就於闡揚師說外多有創見。研究《韓非子》,研究《唐語林》,更不是哪位老師宿儒所面授所指示。至《當代學術研究思辨》、《西學東漸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更是為老一輩的學問作總結,在宏觀上作贊評。就我所知,勛初兄的碩士生博士生,也多能繼承勛初兄這種好學風,在勛初兄的指導培養下,既向老師認真學習,又敢於嘗試新領域的開拓。我認為,學問就應該這樣一代代繼承發揚,後來者的學問應有其新的色彩和光輝,這才不負於師門的傳授。勛初兄在這點上為大家作出了榜樣。最後我還想說一點文風的問題。寫文章各個人可以有各個人的風格,不能强求一律,但有個起碼的要求,即要使人看得懂。因為寫了文章是要給人看的,哪怕如古人所説“藏之名山”,也是準備“傳之其人”,仍要讓人家看的。所以老一輩的文章,不論是前面所説胡適之先生的白話文,顧頡剛師的白話文和文言文,吕誠之師和胡小石、汪辟疆諸先生的文言文,只要具備一定的文史基礎,都可以看懂,而且看時不吃力,還往往有美感,感到是一種享受。勛初兄的文字也是如此,儘管講得多深入,多精彩,看起來仍很親切。現在有些人都不是如此,寫的白話文像外國人著作的拙劣譯文,一段話十幾句每個字我們都認識,可不知究竟在説些什麽,要仔細推敲才懂得其意思,而這點意思其實只要用一二句話就足够表達的。古人文章難懂的莫過於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但現在這些人的文章之難懂怕還非這篇《園池記》之所能及。勛初兄這七大册《文集》問世,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讀一讀,我想對文風的端正會有好處。


(原載《中國詩學》第九輯,人民文學出版社)

往期推薦:


西岳史风 || 杜宇:我所知道的黄永年先生

西岳史风 || 韩凤冉:古籍今译也是一项学术工作——黄永年先生的实践与贡献

西岳史风 || 周晓薇:丹漆随梦:黄永年先生指导我们做古籍整理的岁月
西岳史风 || 史学传承与学科建设:黄永年的历史文献学专业教研探析

时代名师 | 刘星:黄永年先生的篆刻


圖文來源/《黃永年文史論集》第五冊

責任編輯/劉笑甫

審核/馮立君、胡耀飛、王子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