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天气,到底有多准?昨天这场暴雨告诉你!
昨天傍晚,
一场电闪雷鸣的“暴力梅”
横扫申城大部分区域。
而在这场梅雨抵达前,
气象部门提早2小时
就拉响了雷电、大风等预警信号,
嘉定、闵行等分区预警也同步触响,
提前通知城市运营部门和市民
做好了防范和准备。
近年来,上海的气象服务正变得更快、更准,精确到小时和区域的预报得益于近几年人工智能对“风云预测”的助力。
“数字化城市要求通过对城市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识别应用,从而进行城市精准管理和服务。对于气象来说,就是要提供时空分辨率更高,更准确的天气实况监测及预报数据产品。”上海中心气象台技术开发科科长储海说,2017年开始,上海作为中国气象局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展AI技术应用研究,到如今,在AI助力下,上海已经基本建立了0-10天2.5公里的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逐步形成了由实时观测资料分析、短临智能外推预报、短期数值预报智能订正和中期多方法集合预报所支撑的0-10天无缝隙精细化分析预报产品“一张网”。“上海智能预报已能将预报网格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并且最快能实现每6分钟更新一次。”
如果,一个成年人步行1公里约需要15分钟,那么,“1公里×1公里”的精细预报可以将“局部”定位到某个街镇或小区。在不久的将来,当天空乌云开始聚集,你还在犹豫步行到1公里外的地铁站是否需要带伞时,打开了定位的智能设备或许就给你发来这样的精细化网格预报提醒:20分钟后地铁站附近会出现小时雨强25毫米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建议出门带好雨具。
每到夏季,强降水、台风、冰雹都是申城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储海说:“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时空变化剧烈,准确地掌握天气实况是当前预报难点之一,但是,AI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和目标图像识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就帮助气象工作人员能够更精准地‘预估’灾害天气。”
这几年,上海气象部门的AI一直在不断“学习”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地面雷达、地面高空观测及社会性观测资料,已能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实时识别和定位,并“协助”预报员修订以往只能凭经验调整的数值预报结论。
4月30日夜里,
崇明出现了冰雹天气,
早早就“研读”了卫星海量数据的AI
迅速给预报员“提醒”
发生较大冰雹的可能。
而“学习”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所刻画的强对流天气历史演变特征后,AI不仅可以给出降雨强度,还能快速、准确地“画”出降雨集中区域。
△通过海量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定位强降雨区
不仅如此,AI还让城市防灾减灾变得更“智慧”。储海介绍说,国家气象中心已利用AI技术搭建起了针对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气象研究人员建起历史台风灾情数据和气象、环境致灾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出城市里易致灾的重点区域或目标,一旦台风来袭,结合智能网格预报,能做到实时定点地对危险房屋作出风险提示预警功能。
△上海正在试点决策气象服务智能写稿技术
除此之外,上海决策气象服务写稿“AI”系统也已在“试工”阶段。“台风信息:第9号台风“利奇马”(超强台风级)今天8时距离上海(人民广场)南偏东方向约51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中心最低气压920百帕,未来3小时将持续增强,可能对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带来最大一小时7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类似的气象快讯将有人工智能的助力,对灾情、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做详细“通报”。“智能写稿等技术的引入,能更快速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精细’服务。”储海说。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马 丹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网 络
编 辑 | 陆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