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须强化风险防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明显;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精准有力。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在“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绿色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纪飞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金融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是绿色产业在技术、模式、市场等方面与过去有较大不同,绿色金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绿色产业在很多领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技术与市场等不确定性较高,绿色金融需要深入研究、精准支持。三是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标准和数据支撑。四是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经济、产业波动对于绿色金融也是重要挑战。五是当前恶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形势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要考虑的挑战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本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困境既有全球范围内的共性问题,也有基于我国当下内外部环境和制度、国情的特定困难。绿色金融自身存在“金融”本质与“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本质的价值冲突,金融本身的逐利性和风险回避特征与绿色发展本身的外部性和回报长期性特征之间存在天然张力,政府主导下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市场驱动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之间,以怎样的机制、模式、路径形成实质上的有效协同,在激励约束体系、考核监测体系、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等方面尚存在理念不清、共识缺乏、人才缺失、信息共享渠道不足、政策配套体系不完全等多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构成了对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隐性障碍。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化专项政策工具,健全激励约束体系,形成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与专项政策组合,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精准施策。”陈端说。
纪飞峰表示,绿色金融是绿色产业发展的血液,也是金融业发展的蓝海。我国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并推动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范。
纪飞峰建议,首先,应积极鼓励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绿色REITs、碳金融等业务的发展,并加快相关金融市场的建设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适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第二,要加快绿色金融体系中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例如制定细化的绿色金融标准,出台绿色金融长期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加快相关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或扩容。例如,可积极扩大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碳减排配额等绿色金融资产的交易市场规模。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碳排放数据库、企业ESG评级体系等建设。
第三,可推动各类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效率。
第四,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的研判,建立绿色金融预警机制,注重绿色金融的风险防范,确保绿色金融的有序、安全发展。
“绿色金融尤其是碳金融需要准确、详实地统计、核算企业的碳排放量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并进行大量的交易,需要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及强大的算力支撑。因此,拥有智慧算力、前沿科技的高性能绿色数据中心是未来我国绿色金融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纪飞峰说。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