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外经验解读——欧美、日本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理念

养老门户 2023-03-08

引言

随着病情的发展,失智老人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在不断衰退,对居住环境要求较高。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在失智老人养老设施的设计方面有更长时间的探索和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下文将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失智老人设施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失智老人养老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小规模、组团化的空间模式


经过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普遍采用小规模、组团化的空间模式,并证实该模式能够提升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照护品质。特别是在老龄化率高的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和德国,养老设施中入住的大多数老人都患有失智症,小规模组团化已经成为设计趋势,以保证所有护理组团都做到适合失智老人居住(图1)。根据欧美、日本经验,一个组团中居住6~14位老人较为合适,最多不宜超过20人。小规模、组团化的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


图1 日本养老设施平面采用小规模组团华模式,适合失智老人居住


① 促进社会交往

研究表明,小规模的生活单元具有更好的亲切感,能够促进老人的社交参与、增强老人的自我控制感、减轻情绪行为问题。同时,老人也能与护理人员更多的互动(图2)。



图2 小规模组团利于老人相互熟悉,形成像家庭般的归属感


② 有助于个性化护理

组团化便于集中看护老人、组织活动,有助于提高护理效率、节省人力。小规模组团能增加老人与护理人员的互动机会,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老人的熟悉程度,并及时应对老人各类需求与突发情况。


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


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中,十分保证老人主要活动路径形态简单明晰,以支持老人自主空间定向。同时,一些失智老人有无目的徘徊的行为特点,可设置回游路径,避免老人在叉路口产生选择负担。


同时,一些设施还在老人主要活动路径沿途设置趣味性、识别性空间节点,将老人的无目的徘徊变为有意义的散步活动。例如可以在走廊一侧设置沙发角、照片墙、植物角,老人路过时自然地在此稍作休息、观看照片、欣赏植物,还可能引发老人与其他老人、护理人员的交流互动。(图3)


图3 日本养老设施在老人回游动线上布置了多功能趣味空间


丰富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


由于疾病的影响,失智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都会不断衰退。国外许多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十分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丰富性,尽可能为老人提供多种室内外活动的可能,以促进失智老人在活动中锻炼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增进社会交往等(图4)。



图4 德国St.Carolushaus护理院组团中设置了层次丰富、功能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够促进失智老人参与活动,进行社交


室内空间


① 促进老人参与各类日常生活活动

调研中看到,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多会在组团公共空间中设置开放式备餐空间,护理人员会引导老人参与到日常活动中,例如帮助擦洗餐具,端饭,或是清洗水果等(图5)。



图5 组团中设置开放式备餐台,促进失智老人参与日常生活劳动


② 空间划分灵活,设置半私密空间

失智老人有时会产生激越情绪,此时需要较为私密的空间供老人独处或者供护理人员与老人沟通、安抚老人情绪。国外养老设施除了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外,还常通过灵活的隔断设置,巧妙划分出半私密空间。例如在德国一所养老设施的失智护理单元中(图6),大餐厅空间和下午茶厅之间设置有大扇推拉门,使两个空间可分可合。当部分老人情绪不稳定时,可以拉上推拉门,暂时与其他老人隔离,助于老人稳定情绪。



图6 德国某护理院失智组团在公共餐厅与下午茶厅之间设置推拉门作为灵活隔断,可随时划分出半私密空间

室外空间


研究表明,在安静平和的户外花园活动能够帮助减缓失智老人的心理压力、焦虑、激越、攻击性的行为甚至身心的痛苦。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中十分注重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① 为老人提供有益的五感刺激

国外养老设施中,庭院设计不仅考虑其美观性,更为失智老人创造与自然互动的机会。例如,在花园中设置抬高的花池,不仅方便失智老人近距离观赏花草,更便于进行园艺操作(图7),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充分调动老人的感觉,减缓身体机能、认知能力的衰退。



图7 日本某养老设施花园中设置抬高的花池,便于轮椅老人参与园艺操作


② 重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设计

失智老人对光线、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在由室内空间进入室外空间时需要一定的过渡。国外养老设施中,注重为老人设置多层次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如阳光房、外廊、遮阳棚、林下遮阴空间等(图8)。同时,过渡空间通常会留出足够的面积,便于在阳光强烈、雨天时组织老人开展集体活动。



图8 西班牙某养老设施在花园一侧设置外廊,为老人提供光线与温度的温和过渡


管理的高效安全


失智老人的护理难度相对于普通失能老人更大,对于养老设施运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国外养老设施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将管理效率与安全作为最重要的设计考虑方面。

 

① 护理站视野通透、局部可封闭

护理站是护理人员做护理记录、管理档案、交接开会的区域。国外养老设施中,为了避免失智老人进入护理站后弄乱文件、电脑等设备,护理站通常需要设为可封闭式。同时,为了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老人的活动情况,护理站的视野设计也受到精心考虑。例如,在德国某养老设施的失智护理单元中,护理站采用封闭形式,但办公台面以上的界面均为玻璃材质,使得护理人员在办公、开会时也可以看到走廊、餐厅中老人的活动(图9)。
图9 德国某护理院中,失智组团护理站位置与界面设置保证护理人员视线的通透性

 

② 采取必要的出入口隐蔽措施

为避免失智老人独自从电梯、楼梯间或次入口走失,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常会设置各类门禁。然而,调研中看到,当一些失智老人看到出入口但自己被限制不能进出时,可能会引发十分激烈的情绪。国外养老设施设计中,常采取巧妙的手法隐蔽出入口。例如,在北欧某养老设施中(图10),居室门、卫生间门采用木色,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引导老人进入。而不希望老人出入的组团大门、管井门、员工用房门,则采取与墙面相近的白色,避免引起老人注意。同时,设置门斗遮蔽主要电梯门或出入口,或将出入口设置在远离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等也是常采用的手法。



图10 通过门颜色变化,引导老人进入居室,隐藏组团出口


③ 采取巧妙的门窗设计保障安全

对失智老人来说,对外开启的门窗均存在可以翻越出去的隐患。因此,国外养老设施中,会对门窗设计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例如在德国某养老设施立面设计中(图11),将开启扇设为实木窗,将固定扇设置为玻璃材质,失智老人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会认为实木界面是墙面,不会自行开窗,也就避免了发生危险。



图11 德国某养老设施中将开启扇设置为不透光的木质,避免失智老人擅自开启发生危险


小结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失智老人养老设施空间设计方面已经总结出了一定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其主要目标都是尽可能降低失智老人发生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并增强对老人有利的身心刺激。同时,国外养老设施还十分注重空间设计与运营管理的相互配合与辅助,通过视线、动线等空间设计手段帮助护理人员更高效地为失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这些先进理念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致谢: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73)的资助。


文章来源:周燕珉工作室  ID:ZYMStudio  推荐关注


免责声明:
养老门户平台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期推荐(点击详阅)★ “年轻貌美”的老年人社区——新加坡Kampung Admiralty★ 源自美国旧金山中国城的养老PACE模式(长者护理全包计划),如今风靡全美★ 荷兰生命公寓:年老无法治疗,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快乐★ 周燕珉丨我国养老项目的创新理念及案例分析★ “当我们老了,一起同居吧!”4对夫妻同吃同睡,看完我也想同居了!★ 收藏 | 养老机构80个适老化细节★ 日本蒲公英介护中心被称为最豪华的养老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