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说外国老人都住养老院,美国老人开始崇尚居家养老了,专家:给家庭成员支撑很重要

养老门户 2023-03-08

老龄化时代,养老正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日前,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主办的2019中美护理论坛上,当下老人的养老模式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在中西方语境里,对养老模式的探索都有百年历史。“西方社会最初崇尚机构养老,即老人到了一定岁数,进入养老院‘集中养老’,但久而久之,政府发现,不论政府还是个人,这样的养老方式开支很大,在美国对机构老人的养老人投入一年大约在7万美金左右,联邦补助大量投入到养老工作中。在欧洲也很高,情况类似。”纽约大学老龄化创新孵化中心联合创始人吴蓓授称,近10年,美国医疗保障计划里,养老费用翻倍,引发业内对养老模式的深刻反思,“因为可预见的未来,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压力只会更大,而不会变小”。

吴蓓教授援引一组对比数据称,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住进护理院的比例为6%;到2015年,这个数据为4%。这不是说美国的老人变少了,而是政策开始向社区倾斜,“居家养老”被广为提倡,引导老人回归社区、家庭养老。

不过,回归家庭并不意味着让老人回到家里,把门一关了之。多名学者谈到,“居家养老”不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家人,如何让老人在家庭安享“健康老龄化”,需要相关设施与环境建设,涉及长期照护、安全养老、康复可及等体系构建。在此期间,可能蕴含巨大的商机,包括括生命体征远程监测、跌倒风险防范装置、服药提醒软件等可穿戴、远程“智慧养老”产品与市场产业的开发。

这其中,“养老护理”需求量尤其大。“老人照护将成为热点问题,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可能首当其冲遇到这些问题。”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析,居家养老也是中国老人养老的主要模式,按照“9073”模式,90%以上的中国老人在家中养老,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也顺应大多数中国老人对家庭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胡雁教授注意到的一点是,随着居家养老的推进,必须重视对家庭成员支持体系的构建。“居家养老,谁起到的作用最大?家人!但中国的子女大多是全职职工,如何负担起照顾老人的任务?我们会注意到,最后是谁决定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往往不是老人自己,而是家庭成员!他们撑不住了——他们无法承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照护工作。所以,构建完善的家庭照顾者支撑体系是保证实施居家养老的重要前提。”胡雁分析,这不仅包含医疗、护理、康复资源可及问题,还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撑,让他们在必要时获得各种可及的帮助。

在可及的“帮助”里,长期照护就是一环,申请长期照护者上门护理,包括上海等地正在试点的“网约护理”(互联网+护理)。这很多家庭来说,可谓解了燃眉之急。不过专家也注意到,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护理人员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培训能够胜任老人基本护理的健康照护师岗位可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职业。

胡雁教授(左二)与学生们在一起

作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这些年,胡雁教授能感受到社会上对老年照护专业人员的需求很大,但她也注意到,这类人员还没有较高的收入回报以及明确的职业发展阶梯,“大家都认为前景光明,但未来到底何时到来,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阶梯,较难形成优质稳定的职业队伍。

与此同时,专家也谈到社区转型问题,当众多老人回归社区,社区在设计时也将向“老龄友好社区”转型,这不仅仅指生活、医疗服务设施的便利化,更重要的是,让老人在社区里保持与社会的连接,与生活的连接,当然,这可能是城市养老的模式,在农村可能孕育出“互助养老”新模式,年轻老人照顾年老老人。唯有不变的一点是,要明白,老人“生活”不只是“活”,还有“生”,就是生气、生机。

来源:文汇客户端    作者:唐闻佳   推关注

免责声明:

养老门户平台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期推荐(戳标题读全文)

★ “年轻貌美”的老年人社区——新加坡Kampung Admiralty

★ 源自美国旧金山中国城的养老PACE模式(长者护理全包计划),如今风靡全美

★ 荷兰生命公寓:年老无法治疗,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快乐

★ 国外经验解读——欧美、日本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理念

★ “当我们老了,一起同居吧!”4对夫妻同吃同睡,看完我也想同居了!

★ 万科北方区域最大养老社区:北京随园养老中心

【视角】新加坡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