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野】《孔雀》:是“从一而终”,还是选择顺着时代的冲刷默默地改变?
这部影片是我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之一
导演:顾长卫
年份:2005(中国大陆)
一、蓝色与回忆
二、全远景与群像
就像《少年的你》善于运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的情感流动,这部电影显然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全部运用全景与远景。但我丝毫不认为这样做有损人物的情感表达,因为肢体动作也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记忆最深的是一家人在雨中拯救煤块的那场戏。一家人各自各司其职做着煤块,一场大雨下下来了,大家的动作都因这大自然的“洗礼”而变得忙乱,一家人都在做着各自的补救,搭墙防止煤被冲垮的,铺塑料纸挡雨的……他们没有一句台词,但在这大全景镜头的勾勒下,每个人的动作与其背后展现的性格特征可见一斑,还传达了一种被风雨冲垮后狼狈的团结感以及人生的戏剧性与无助感。
电影的叙述主体是家庭——看似是一家人,他们身体距离挨得很近,同住屋檐下,围坐在巴掌大的桌子吃着西瓜,分着糖,吃着饭。但他们的心中的悲喜并不相通,吃饭时,人们低着头不说话;做家务时,每个人也是各做各的,默不作声,显然这种家庭关系是畸形的。同时,导演还注重刻画一个时代的群像,无论是工厂中冲洗玻璃瓶的冷漠看客,欢送伞兵的亲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群体缩影,而每个主角的走向,也与这些人与这些人所代表的时代息息相关。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全景与远景对大量人物信息与环境信息的收纳,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无从刻画。
三、降落伞与孔雀
四、留白的时代
“其实我原本讲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着一定要先幻灭,然后才能重生。” ——顾长卫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影片中所有人的理想都幻灭了呢?为什么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如此冷漠?群体的特征是否是时代的产物?
影片的年代是70年代,在我记忆中70年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文革。我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这让我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革时代是一个信任崩塌的时代,孩子告发父母,学生诬陷老师,亲朋好友反目为仇,价值观被重塑,正义被打倒,口号淹没一切。在弟弟学校抓流氓的戏码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牛棚杂忆》中“一句打倒,千人呼应”的“盛况”,人们已经不懂得分辨是非,只是受群体情绪的激发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看到姐姐被人暴打时,她的同事们冷漠麻木的表情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她们对这些事情都无动于衷呢?可能因为她们“斗争经验充足”而神经麻痹了吧。
但是,影片却将文革进行了留白处理,我不禁思考电影中表现出的人性的畸形和社会的冷漠是否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产物,这只是一种猜想。
---------------E N D-------------
作者:无名氏(读者投稿)
编辑:丸子
审核:丸子
👉如果你也对本专栏感兴趣,欢迎来稿~👈
投稿方式见下文“征集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一种视野】诗歌选集-蔡仙 | 戒掉白日的焦躁,品尝午夜时分的韵律
活动预告:
The next stop is.....?
Unicorn映象全球展映活动还在
如火huan如man荼地进行着!
下次我们是否会在你的城市相遇?
如果你也热爱电影:
游霓
Unicorn映象
我们不生产电影
我们只是电影的搬运工
Unicorn映象,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