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汉民|先秦士人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

朱汉民 屈子书院 2022-07-13




编者按:

本公众号将从“先秦士人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依附王权的法家”“疏离王权的道家”“与王权合作的儒家”四个篇章依次推出朱汉民教授的《先秦诸子的儒道法》以飨读者。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士人集团,源于西周的贵族集团较低阶层,到了东周的社会剧变时,他们成为一批失去贵族身份、流落民间社会的文化人。他们既希望与国家政治、君主权力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他们又是相对独立自由的个体,并不依附于某一个固定的、具体的君王。

先秦诸子之学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诸子们一方面为未来的世界探寻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案,另一方面也对宇宙与人生开展深入思考,他们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与他们的政治态度有密切关系。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先秦诸子学派不同的政治态度的分析,并进一步比较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01先秦士人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

      


夏商周三代时期,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东周以来,原本属于贵族等级的“士”,到了春秋战国则因为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政治、经济特权,只能在民间社会创办私学,从事知识生产、文化传播,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下移,从而导致诸子学兴起。

毫无疑问,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丰富多彩的诸子学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了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华轴心文明。为什么诸子学能够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现代学者均高度赞赏这一个时期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士。士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士原本是指贵族阶层。西周社会的贵族阶层有五部分构成,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士”是西周贵族社会中最低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原本是贵族阶层的士因失去政治特权而成为拥有文化知识的平民;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平民因获得文化知识而成为士。总之,“士”是那些没有政治经济特权而拥有西周贵族才有的文化知识的人。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封建制解体,出现了许多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而称霸一方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君需要一批帮助他们开拓霸业、治理国家的官僚群体。显然,那些具有争霸能力的诸侯逐渐意识到,原来那种血缘封建制的严重局限,他们纷纷形成一种养士、用士的风气。春秋战国时候的“士”,往往是拥有文化知识、治国才能的读书人,他们往往通过拥有的知识才能被选入到官僚体系,变成了所谓的“士大夫”。

战国时期诸子的社会身份大多都是“士”,虽然他们均是士,但是他们创造的知识、思想确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并且形成诸子百家的不同学派。诸子百家同是出身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思想差异?这确实与士所拥有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有关。

本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社会政治身份就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 ,他们可能与诸侯君主保存密切的政治联系。无论最初是作为贵族阶层成员流落民间社会的“士”,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新产生的“士”,他们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政治力量,是各诸侯霸主“养”和“用”的对象,所以他们均可能成为诸侯统治集团的成员。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与现实政治、君主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士大多已经失去原来的贵族身份,他们或者已经成为相对独立自由的个体,与君主政体并无必然联系;或者他们游走、归属于不同的诸侯国家、不同的君主,而并不属于某一个固定的政治集团。

“士”的身份体现出来的多元化特点,使得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具体而言,士人会因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故而在面对王权时产生不同的政治态度,同时产生不同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选择。如果我们要将诸子百家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的话,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

所谓依附型,就是指士人在参与政治时往往将投靠君主、依附王权作为根本目的,愿意放弃士人的独立性立场与主体性思想,自觉成为王权政治的附庸。这一种依附型的士人群体,许多已经由“士”转变为“大夫”,有的甚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相,他们能够心甘情愿成为王权政治的组成部分,并以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深入的政治思考服务君主。这种依附型的士人群体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王权政治的建立和稳定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条件,士人参与政治也必须以维护王权为根本目的。所以,他们认可的国家治理就是君主的独裁政治,士人参与政治不是要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必须知道自己只是君主权力的工具。这一种依附型士人群体所提出的政治思想,都是站在君王的政治立场,处处为君主权力着想,全部政治思想均是围绕如何巩固君王的权力、延长王朝的祚命。由于他们是在王权之外的士人的政治思考,故而对政治的真相、权力的实质有着更为深刻的体认。这样,他们显然是一批自觉成为王权附庸的士人群体。

所谓疏离型,就是指那一些因不愿成为王权政治附庸、故而采取一种疏离王权政治态度的士人群体。这一类士人群体强调个体存在、精神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他们坚持自己作为士人的独立性立场与主体性思想,将国家、君主等权力体系看作是独立性个体存在的对立物,希望自己不要与王权政治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和精神自由,主张疏离王权政治,决不愿意成为王权的附庸。这一种疏离型的士人群体,尽管可能有满腹经纶,是那些求贤若渴的诸侯君王“养”和“用”的对象,但是,他们并不愿意进入到以王权为核心的政治系统中去。所以,疏离型士人群体大多并不关心富国强兵、国家治理的政治思考,而是更为关心作为个体存在的士人的身心快乐、精神自由。这样,他们往往对人的个体价值、生命意义有深入的思考,并且提出了“不为物累”、“全性保真”、“逍遥”等人生哲学。可见,他们是一批与疏离王权、与政治保持距离的士人群体。

所谓合作型,就是在上述两种类型的士人群体的极端政治态度和人生选择中,选择、追求一条中庸的道路。一方面,他们愿意成为成为王权政治的臣僚,主动参与到王权政治体系中,并且竭力维护以王权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将维护、巩固现有政治秩序作为参与政治的初步政治目标。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坚持士人的独立性立场与主体性思想,以天下为公、天下有道为最高政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强调士人的个体人格和精神自由,而决不能成为王权的附庸。主张这一条中庸道路的士人群体,对现实政治体系的王权,主张采取一种合作的态度。他们往往既有依附型士人群体的参与政治的热情,又对王权保持距离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们既有疏离型士人群体对人格尊严、思想独立的追求,但是又不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热情。他们与现实的君主政治保持一种合作态度,以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群体与诸侯王权分别有上述的依附、疏离、合作等三种类型的关系。我们认为,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其实均可以划分到上述的不同类型之中。在诸子百家中,其政治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是法家、道家、儒家,他们的政治思想非常典型地体现为上述的依附、疏离、合作等三种类型。法家思想是以君主的“势治”为目标,强调士人必须以君王的权势为重心而推动富国强兵,故而他们自愿作“人主之爪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型政治态度。道家思想(主要是杨朱学派、庄子学派)是以士人的生命安全、身心快乐、精神自由为目标,主张不受国君的政治权力及其相关的道德法律的主宰,是一种典型的疏离型的政治态度。而儒家思想主张对现实王权采取一种合作的态度,他们既有参与经世、与君主合作的政治愿望,但是他们又强调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理想和政治诉求。他们希望加强与诸侯王权的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儒家士人的独立思想,往往通过与君主的合作而表现出来,故而体现出与道家、法家不同的政治态度。他们在追求与现实政治系统合作的过程中,倡导和坚持一种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传统:一方面,他们表现出一种独立性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敢于对现实君主政治的专横、暴力进行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表现出实用理性主义态度,希望进入到政治体系而成为君王的臣僚,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追求。

但是,上述三种政治态度类型其实是一种理想型的分类。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实际历史中的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并不是那样单一的,他们总是学习、吸收诸子学派的不同思想学说,往往会使得士大夫个体会形成依附、疏离、合作等多样化的政治态度。由于历史的不断演变,各个诸子学派也在相互吸收对方的思想学说,秦汉以后就不再有纯粹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各个诸子学派在吸收其他不同思想学说。这时,作为群体的诸子学派和作为个体的士大夫,也往往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体现出多样化的政治态度。如后世的儒家学派就分化出庙堂儒学和山林儒学,庙堂儒学是儒家学者与君主权力政治合作的产物,但是庙堂儒学必然会吸收法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并且体现出依附王权的政治倾向。山林儒学则体现出儒家学者追求精神独立性、政治理想性的特点,坚守山林儒学的儒家士大夫总是会吸收道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并且体现出疏离王权的政治倾向。

 (原文以《先秦诸子政治态度平议》载《现代哲学》2017年2




朱汉民  著

人民出版社 2021年12月




朱汉民教授简介

朱汉民 ,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推动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兼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承担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主编与《清史·湘军史料丛刊》主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与《宋学源流》首席专家,著有《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儒学的多维视域》、《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宋学·理学·心学》、《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等著作二十多种,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百多篇。获评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建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徐特立教育奖等。







朱汉民儒学与“六经”的相互生成|
朱汉民|诸子学派与经典诞生
朱汉民|儒家、六经与三代文明
朱汉民|圣贤兼豪杰: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理想的审视


关于屈子书院


屈子书院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比岳麓书院只晚建30多年。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历史上为汨罗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明初户部尚书兼掌行在六部、太子少保兼太傅夏原吉;明宣德年间任谅山知府易先;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孟启谟等均就读于汨罗书院。重建后的屈子书院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常青教授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9.2平方米,由牌坊、求索堂、沅湘堂、藏骚阁、清烈堂、众芳阁等19个单体建筑组成,是中国目前体量最大的穿斗式偶数开间的全木结构仿古建筑,地处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园内,具有讲学、展览与藏书三大功能。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