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兰教授: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 专题

张文兰等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一、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世界各国以及一系列国际教育组织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纷纷聚焦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关注“知识本位”向强调“核心素养”转变,并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课程改革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


较为典型的有:起源于美国的STEM教育,其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芬兰的“主题情景式”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真实生活所需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其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等七个主题;苏格兰的卓越课程,基于艺术、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等八个课程领域,选取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公民与创业教育三大主题作为跨学科学习主题。


项目式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我们了解到,国内外关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项目式学习模式研究、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与应用以及项目式学习资源设计等方面。


针对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与应用,我国部分中小学近年来也在积极尝试“主题统整”项目式课程。分析这些项目式课程及其实施特点我们发现,目前关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项目式学习研究的案例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而基础教育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案例则相对缺乏;


第二,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较少,大多没有综合考虑技术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


第三,一些教师在组织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没有涉及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只是针对教材的拓展内容开展项目式学习,未能实现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核心课程的整合;


第四,国内的许多主题式项目课程没有真正实现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知识的联结没有体现在学生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起我们与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合作探索了将学科课程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对学科课程项目式重构的理念——将现有的学科课程改造为以一个个项目为组织结构的课程体系,将原本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之中,并基于技术的支持,实施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教与学方法,以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


本研究中,混合式学习环境是指由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学习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混合构成的学习环境,意在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更好地支持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二、混合式学习环境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将学习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开展知识学习、拓展学习、合作探究与作品创作,从而获得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提升。


传统课堂环境下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探究活动受时空局限、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学习方式单一、师生间缺乏交流协作、教学管理与评价效果欠佳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多元评价及作品创作等。



(一)支持项目式学习的情境创设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活动与任务源于真实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协作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新知识的内化,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混合式学习环境支持多种媒体形式,有助于学生融入预先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在网络学习平台或社交媒体中,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音频等创设逼真且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二)支持项目式学习的自主探究活动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探究活动强调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将项目式学习流程的各个阶段视作一个活动系统,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主体、客体、目标、工具等要素。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加工;丰富的学科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Google Earth”等可以支持学生沉浸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微课等资源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支持项目式学习的协作交流


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构建实践共同体来进行协作学习,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项目活动,并协作完成项目作品。混合式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与协作。例如,学生可利用协作交流平台、网络通信工具以及Wiki等工具增进交流与协作。


(四)支持项目式学习的多元评价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并能实现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结束项目式学习之后,平台还可以形成学生的评价报告,全面反映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成效。


(五)支持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作品创作


在项目式学习中,项目作品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成果。以项目作品作为衡量手段,更能反映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收获。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开展数字化学习,并运用多种技术制作最终的项目“产品”。在技术的支持下,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微电影、情景剧、设计方案等。


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设计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主要是指结合移动网络环境以及传统媒体,从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出发,以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作品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在设计实施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驱动性问题、项目学习目标、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是其关键因素。




(一)驱动性问题设计


驱动问题是项目式学习启动的关键点。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应源于实际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对项目的探究兴趣。


在设计驱动问题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驱动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兴趣;驱动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投入,而不仅仅关注表面现象;驱动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它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并做出批判性评价;驱动性问题还应该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驱动性问题应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结合,以确保驱动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驱动性问题的难度要适宜,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则会让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二)学习目标设计


在设计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时,教师要将课程标准对课程学习目标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充分融合。即在遵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变“三维学习目标”为“项目式多维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对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结合项目式学习的具体要求修订完善。


(三)学习支架的支持


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熟悉、项目任务具有挑战性或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缺位,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过程中产生诸多困难而感到学习受挫,或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偏离学习方向。


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支持,减少学生学习在过程中的挫败感和无助感,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深入的学习。


(四)协作学习的指导与参与


由于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复杂性,需要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因而小组协作学习的设计就非常关键。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网络协作平台以及交流讨论工具增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合理异质分组,当协作小组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确保协作学习顺畅有效地进行,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五)多元评价设计


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项目活动任务,最终形成项目作品,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因此不能以传统的成绩测验来评价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成效。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应强调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在设计与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评价工具以及网络学习数据为项目式学习中的自评、互评和师评提供有力支持。


四、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与农林下路小学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分别探索出多个适于推广的优质项目。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式学习案例“成长的故事”“选购圣诞礼物”和“City Life VS Country Life”进行介绍与分析(见表1)。



(一)语文项目式学习案例“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故事”项目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和《乌塔》四篇课文为主要内容,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烦恼。那么,你的成长中遇到怎样的烦恼和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为驱动性问题,从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出发,研究教材中人物、中外名人、身边同学的成长故事,旨在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获得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解决烦恼和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该案例的探究活动有“探究成长烦恼”“研究成长故事”“分享成长启示”和“我的成长秀”四部分,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收集课外的名人成长故事,运用思维导图和PPT制作个人成长故事并通过网络分享,最终形成项目作品“我的成长秀”。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教材内容,进行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又通过项目活动的探究,有效提升了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


(二)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选购圣诞礼物”


“选购圣诞礼物”案例是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同时整合六年级“折扣”与“统计”等单元的学科知识所形成的一个跨学科项目。


该项目以“圣诞节快来了,设计一份你喜爱的、省钱的圣诞礼物的购买方案”为驱动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从境内外各网购平台调查圣诞礼物的价格,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形成采购方案,最后采用PPT等形式汇报圣诞节礼物采购方案。通过这个项目,旨在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英语项目式学习案例“City Life VS Country Life”


“City Life VS Country Life”案例是基于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City Life”和“Country Life”两个单元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该项目以“Country Life and City Life,which one do you prefer”为驱动性问题,在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形容词以及句型What is the city life like? /There are… /We can see…表达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包括运用网络论坛等全面了解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现状,运用思维导图、手抄报、PPT写出反映农村和城市生活面貌的语句,最终举行辩论会。


该项目整合了英语教材中两个单元的内容,通过辩论会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


通过网络上的互动以及面对面的协作交流,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其信息素养、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有所提升。


五、结语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如何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应用,如何既兼顾学科课程的学习,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依然存在很多困惑。


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科课程项目式重构的理念和方法,希望能为基础教育面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张文兰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研究所所长;苏瑞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思琦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征稿: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课例征集通知

黄利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项目式学习专题

柯清超教授:三个典型案例带你了解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 | 专题

章伟:推广编程教育,我们设计了《Scratch趣味编程》校本教材 | 创新课程

方海光教授、张景中院士:数学需要实验吗?互联网数学实验又是怎样的?| 教研视点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