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无边界,一线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心得

以下文章来源于明霞教师成长联盟 ,作者孙明霞


“文学——科学”课堂整合探索

孙明霞


我们习惯了课堂是分学科的,数学课、语文课、化学课、物理课、生物课、音乐课……不同的课由不同的老师上,一旦超出了学科范畴,会被批评“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会被警告“不要跨界,干好自己的事,种好自己的田就行了”。


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无论什么学科的课堂,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难道我们耕种的不是同一块田地吗?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课(耕田)的过程中,给学生(庄稼)足够的营养和条件,是不是学生(庄稼)会成长的更好、收获更多,将来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力也更强?


我尝试着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古诗词、融入音乐,并时常让学生写些生物科普短文,结果学生更爱学习了,有的学生写的科普文还发表了。我曾写过文章《溢出学科的边界》,谈我执教“病毒”一课的体会,这让我更加确信:学科的界限有时不能划分得太清楚,尝试着跨界教学,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但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想要“跨界”其实是很难的,这与个人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有关。我在初中、高中不曾学过历史、地理学科,属于知识不完整的一代人,这限制了我的跨界,只能偶尔小小地越界一下。偶然的相遇,认识了吉林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耿玉苗老师,尝试了学科间的整合,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一起打破学科的边界,让文学与科学融合,走出一路的风景。



大概是2016年春,我在山口镇支教期间,魏校长和孟校长安排我在山口镇中心小学和梭村小学分别上过一次小学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很多老师读过我的书,对于“生命课堂”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和向往,就想看看我的生命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借我支教的时机,我就给他们上一堂课。


他们是小学,我就选取了小学科学课本中的“植物的叶”这一内容。采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树叶让学生观察,认识叶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小游戏“找树叶”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特与唯一,最后还通过树叶拼图游戏充分发挥了小小树叶的作用,也上升到对美的追求。


虽说平时一直是给初中生上课,极少给小学生上,但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短短的一节课,其中有对学生观察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还有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虽说依然有一些瑕疵,但不影响我对这种课堂的满满自信。我想:假如这样的课堂有文学老师参与,将科学与文学融合,那将是多有意思的事。


于是,我忍不住给耿老师打了电话,叙述了课堂。耿老师也备受鼓舞——这样的课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关键是这样的课堂一定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作为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的我们自然也可以尝试合作一起上课,让大家看到:学科与学科之间是可以整合的,甚至是可以融合的。现在不是很多地方倡导“全科教师”吗?尤其是在小学,要是能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整合,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完整和系统的知识,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于是,我们就很期待有机会一起上一堂课。


同年的十一月初,我们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青岛凤凰台小学的孙吉昌校长邀请我前往指导工作室活动,同时提供一堂观摩课,于是我就和耿老师一起上了一堂课。


我们到达青岛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本应该道“晚安”的时间,我们俩却开始备课。说备课,其实就是讨论一下上课的思路。既然是两人一起上,每个人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必须要明确;再者,课堂总需要导入,也需要有个过程,大体要有个框架。各自把教学目标列出来,大体确定了流程后,各自回房间休息。



秋天的各种树叶纷纷飘落,可以随便捡一些落叶做标本,但也需要新鲜的叶子。为了让学生看到叶子的多样性,我采集了不同形状的叶子,还有单叶复叶、一个枝条上大小不同的叶子等。上课的时候,看着桌子上摆着这么多不同的树叶,学生好奇又兴奋。


耿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表述“每一片树叶到了秋天都是——”,引导学生用不同季节来说树叶是什么,结果就说成了一首诗。进而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关于叶的古诗,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在诗情画意中,感性又切换成理性,开始探究叶子的秘密。


我带领学生观察、认识叶的组成,了解叶的生命特点,进而认识生命。同样一个“找回自己叶子”的游戏,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一无二。借此,耿老师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一堂课,在大家意犹未尽中上完了。没想到我俩还真是很默契,衔接得很自然,好像我们是合作多年的伙伴,这也给了我们信心——学科间是可以找到结合点的,并且是完全可以做些跨界整合的。



今年四月,我们举办了一次以“课程与教学”为主题的活动。既然是课程与教学,那就必须有“教学”,于是我和耿老师再合作上一堂文学与科学的整合课,让更多老师看到了什么是课程整合。


叶子课堂,我们上过了,老师们也都听过了。春寒料峭的季节,一些花却已绽放笑脸。应该说,花在这个季节是最容易采集到的,于是我们就把主题定为“花”。


周六的活动,周五下班后出发,到青岛自然又是很晚了。还是在该说“晚安”的时间开始备课,确定主题“感悟花之美”,并确定目标、流程。在不断的讨论中愈加丰富了教学内容。


既然讲花,不仅仅有很多美妙的关于花的诗歌,还有很多歌曲,灵机一动,我们可以选一首好听的歌热先热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似乎太俗了,很多课堂会选这首歌。《茉莉花》可好?对,就这首了,因为这是中国的经典民歌。同时想到,如果我们提前请了音乐老师来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那不是就把音乐与文学、科学融合了?


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可以与更多的学科融合?我想到了花瓣的数量是有规律的,花朵的形状是几何对称的,花瓣的排列组合也是数学问题,那就把数学融进来。决定之后,我们找到孙校长,确定了凤凰台小学的臧翠翠老师和我们共同上这堂课。给臧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这堂课中,带领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不在于时间的多少、内容的多少,更没有平均分配时间,只是希望老师们能看到一堂课中可以跨界的学科融合。


虽然备课时间很短,我们三人依然呈现出了别样的课堂,赢得了很热烈的掌声。这次,两个人的默契变成了三个人的默契,也让我们更加自信——我们上过“叶”、上过“花”,我们还可以研究根和果实等的融合,甚至还有更广泛的探索。我们也得出结论:课堂是无边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有一次,和林云老师谈起了我和耿老师合作的课堂,她非常感兴趣,也特别希望有机会听一听这样的课。刚好他们要在泰安举行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就安排了我们的课。


林老师问我,活动方案中怎么写我们要讲的课题?我说就写文学与科学整合的课,给大家留点悬念吧。过了一段时间,活动时间地点都确定了,林老师又问:活动通知里怎么写课题?我们依然不好确定,因为确实还没想好讲什么,只好还是写“文学与科学整合课”。


电话征询耿老师意见,耿老师说还是结合课本比较好,让老师感觉就像平时在上课。讲过了叶,也讲过了花,现在是冬天,就讲果实和种子如何?虽然课本是三年级的,但我可以适当增加点学习的深度,让学生认识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课下观察种子的发芽,这有点接近中学的要求了,但我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再结合耿老师的文学渲染,肯定不错。


电话给耿老师,完全赞同。并且,她想到了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这太奇妙了,这本绘本刚好就是讲种子传播的方式的,但它用儿童的、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还有可爱的插图。当即确定,就讲种子!生物知识与绘本教学结合,多奇妙的感觉!



过了一天,耿老师来信息说,她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书里好多的内容,要是学生手中没有这本书的话,上课会有难度。我灵机一动:孟校长学校刚刚成立了绘本馆,可以请他买这本书作为绘本馆的图书,我们通过借用来解决这一时的困难。此事得到了孟校长的大力支持,当即安排老师上网寻找,货比三家,买到了最物美价廉的绘本。我也从网上给耿老师和我自己分别订购了一本(后来才发现,我定的是精装本,孟校长买的是简装本)。


没办法提前备课,只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做些准备。既然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结构,那就需要一些种子标本,还是求助孟校长。他帮助准备了很多农村常见的种子,还根据我们的需要准备了带皮和不带皮的花生(最后实在没找到带皮的花生,他从市场上买了一包炒熟的带壳花生,上课时都变成了重要的资源)、浸泡的黄豆种子。晨光小学的邱超老师则根据需要,到她学校附近的山上采集了一些长毛、长刺的种子(她竟然采集了很多苍耳,正是我需要的)。


周五忙了一整天,中间耿老师又信息来说,看了绘本,发现里面有很多生僻字恐怕学生不认识,应该让学生带着工具书。我当即答应通知学生。但近期学校各种材料整理工作较多,忙到下午五点多才想起来,没法再布置了,只好随机应变了。


将近夜间12点,耿老师终于到达了,我们又开始了夜间的备课。要有观察、要有阅读、要有表达、要有动手操作、要有游戏……为了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又能体现课堂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需要设计一些活动。我们在随意的讨论中,逐渐确定了讲课的思路,设计了一个大体的框架,至于中间会发生什么,完全凭智慧去生成了。


一个简单的只有五六页的幻灯片,一份只有半页纸的备课提纲,用了我俩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等躺下的时候已经四点了。早晨要不是林老师打电话,我们只怕还在梦里吧


匆匆起床洗刷下楼,学生已陆续到达。梭村小学张主任带着绘本和标本也来到了。赶紧先把那些绘本发给孩子们阅读,这才发现,孟校长买的绘本中全部是有拼音的!出乎我们意料,恰好解决了没带工具书的问题。


还有十多分钟就要开会了,把学生带到会场,分发了标本,邱超老师也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带来的标本整整齐齐地用盒子隔开来。



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林老师,她其实是很忐忑的,不知道我们的课会上成什么样子,担心不能得到会议代表的认可。临上课前她还告诉我:有代表很较真,拿着通知去质问她“是不是会议通知打错了,怎么两个老师上课的时间都是八点半,究竟怎么回事?”。林老师就解释“是一起上”。孩子们也疑惑:屏幕上《小种子的秘密》下面执教老师是两个名字,可两个老师怎么上课呀?


在众人的不解中,我俩首先进行了简单的开场白,课就开始了。


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夸张的表演,我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认识种子;耿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我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给种子的各部分命名,猜想将来的发育情况;耿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绘本中拟人的表达、有趣的故事,学会读绘本、学会科学的文学表达。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观察日记;耿老师让学生像绘本的作者安妮·莫勒一样,可以图文并茂地记录,可以用文学的语言表达科学……


一堂课,学生们完全忘记了后面有几百位老师在听课,积极参与,主动站起来发言,完全投入课堂中。我和耿老师也始终围绕着孩子们的表现及时调整思路和语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课后,有老师说“从没见过这样的课堂,太惊艳了!”有老师问“这样的课堂模式怎么操作?”“你们怎么想到两个人一起上课?”我想说的是,这真不是一种课堂模式,只是一种尝试,或者说是一种观念——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无论你教什么学科,并非必须划清学科界限,而是可以尝试着溢出边界,就像绘画作品中有文学,文学作品中有艺术,舞蹈艺术中有体育一样,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也有科学。


现在很多学校在尝试全课程教学,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一个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全课程”,假如一个人能做到,又何须两个老师、三个老师共同上,一个人就够了。


不管怎样,这堂课上完后我们都是很兴奋的。一是课堂本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完全投入到学习之中,积极参与学习,不是表演老师的教案,所以学到后来,完全忽略了后面听课的老师;二是我和耿老师的相互配合、协作,那么自然、和谐,配合的默契远远超出了以往。



回首来路,虽然我们的课堂只是尝试,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俩这样默契的相互配合,让科学与文学融为一体,不是简单的学科组合,而是让课堂成为完整的课堂,说到底:一是知识本身是无边界的,在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的需要进行了分科,就像研究人体可以单独研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医院可分内科和外科,但终究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需要从生命的整体来考虑如何更健康。同样,知识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假如老师过于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其实是一种学科本位的思想,忽视了课堂上最重要的是人。


二是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而一个人所获的的各种知识、能力,可以来自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他人。但到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必须进行融合、内化,才能真正成为这个人的能力,就像我们日常的饮食,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无论吃什么,到了人体内都需要经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进行消化、吸收,然后再经过各器官的各种生理变化过程,变成我们身体细胞的某一部分或者调节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三是我和耿老师对教育有着共同的理解和思考,对生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对待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我们才能够一路走来,始终相伴相随。而在这样的相随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断超越原来的自己,并在这样的超越中,打破了学科的边界,走向学科融合。


(作者有话说:这样的跨界整合课堂,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修改的地方,特别希望能得到更多同仁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走的更远。)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智慧,一线实践有多彩的经验

更多一线课堂的教学案例,

就在“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

点击下图,报名学习



— THE END —


文章来源:微信号“明霞教师成长联盟”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原汁原味的美国STEAM课堂什么样?(内附课堂教学视频)

我们提供了两种论文发表方式,就等你来投稿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众筹众智,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余胜泉:人工智能可能承担12种教育功能,而教师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梁锦明: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教给他们一些10年后还能用得上的知识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