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75年的课堂什么样?《流浪地球》中的这个细节值得关注

以下文章来源于可圈可点ck ,作者蔡可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美妙的寒假正在进行中,别忘了常来看看数老师哦!

因为数老师呕心沥血为您准备了假期盛宴呢(如下表),

快快收藏,跟着数老师过个有意义的假期吧!



“看《流浪地球》了吗?”成为春节以来朋友间常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对“刹车时代”的描述是通过“我”的回忆完成的:那是在我小学入学的时候,“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带我们班的三十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


刘慈欣写下这段文字是在2000年,距国务院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有1年;距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还有16年;距教育部正式发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还有17年。提供“沉浸式全球化体验”的密涅瓦大学进行首次招生,也要在14年之后了。


作为热爱阅读、无师自通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教育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课程不等于学科,学习不只是听讲,学校教学也不一定只能发生在课堂。


于是,这门被命名为“环球体验”的课程在刘慈欣笔下成为令人无法忘记的“体验”:我们登上了地球发动机“华北794号山”,在喷口与进料口旁,学习岩石是如何做成燃料的;来到海边,身临其境地感受高温融化冰川后给地球带来的恶果;乘上一种叫“船”的古老交通工具,航行到黑夜与白天的交界处,去理解人地关系——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我们的船在太平洋上折返了两次,又给我们制造了两次日出。现在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也相信了南半球那些每天面对太阳的孩子确实能活下去。


这门课何止难忘,它给学生带来了“震惊”的体验。因为伴随日出的是令人胆寒的火焰,死亡是闪电的颜色。这种不适是由于没有考虑课程间的整合与联系,“环球体验课应该放在近代史课的前面,学生在心理上就比较容易适应了”。但这太难做到了,“在近代史课前,他们早就从社会上知道了一切”。


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的未知世界,学校里采用了“项目式学习”。小说里的文字简直是对项目学习(PBL)的完美阐释:这是阿东的一件自然课的设计作业,小球中除了这几样东西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细菌,它们在密封的玻璃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小虾以海藻为食,从水中摄取氧气,然后排出含有机物质的粪便和二氧化碳废气。细菌将这些东西分解成无机物质和二氧化碳,然后海藻利用了这些无机物质与人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放出氧气供小虾呼吸。这样的生态循环应该能使玻璃球中的生物在只有阳光供应的情况下生生不息······阿东告诉我,他按照计算机中严格的数学模型,对球中的每一样生物进行了基因设计,使他们的新陈代谢正好达到平衡。他坚信,球中的生命世界会长期活下去,直到小虾寿命的终点。


做飞船派还是地球派?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为此,小学生阿东模拟出一个飞船的生态,以最终成果驱动的方式,聚焦“能量与营养物质”“稳态与调节”等严谨的学科“大概念”——项目式学习常为人诟病的随意性在这里得到了规避——跨领域整合生物、数学、计算机、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做项目”创造出这个小小世界。它凝聚了阿东和所有飞船派孩子的梦想,这就是他们梦中飞船的缩影!


前工业时代的教育目标与课堂形态是无法支撑起流浪计划的。在小说《流浪地球》里,刘慈欣对教育的想象相当到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包括VR与AR都有涉及。


一年后,刘慈欣发表《乡村教师》。这篇小说里,有关学习的观念似乎大幅倒退,3C级文明测试题都是记忆和重复。但考虑到我们需要遵从“地球往事”的故事时间,而非作品的发表时间,《流浪地球》里出现的“记忆遗传技术”就绝不是信马由缰的写作,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有了这个技术,小学生阿东早早就能够去整合中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倒也不算超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记忆遗传,它不再是终极目标,那教育的目标又该定位在哪儿呢?


奇怪的是,小说中的这些描写与思考,在电影里,统统不见了!


在电影《流浪地球》里,唯一一处表现教育的场景,甚至是“反教育”的。韩朵朵上的那堂语文课,学生们依然穿着丑陋的校服,依然在课堂上拿腔拿调地回答不着四六的问题;地下城都用上了模拟屏、增强现实技术,教室里却依然是粉笔板书,加讲授式的一言堂。说好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呢,说好的VR、AR呢,说好的自适应学习呢?


一个年轻的创作团队,有刘慈欣的小说做底子,身处“互联网+”时代,对2075年教育的想象却如此陈旧?


但是,且慢下结论,电影里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教室角落里的悬挂电视,显示的是“黄金时代体验课堂”。



为什么要体验黄金时代的课堂,体验的又是什么?


刹车时代以前,太阳、星星和月亮那么自然。那个前太阳时代就是令人神往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在无关生死的事情上依然会倾注很多感情。“黄金时代体验课堂”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语文课,而是一堂以讲朱自清的《春》为载体,附加了更多沉浸体验任务的课。《春》并不是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在黄金时代如何学习的方法。


在地下城人们的想象中,黄金时代的课堂里,师生们都有真诚的期待,有多样的未来。作为一门体验式课程,当下的师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历史情境,复制并传递这种经验,所以老师必须要入戏,学生必须要认可cosplay的原则并合作。


韩朵朵对这样的课堂很是厌倦,厌倦的不是老师讲《春》,而是配合入戏。这个课堂就是地下城的隐喻,因为角色分配与合作就是地下城生活的基本原则。影片后半段,朵朵发表演说,其实并不是理解了希望,而是理解了她的黄金时代,那个“就像伊甸园中神话一样”的黄金时代。


然而,真的存在黄金时代吗?黄金时代的价值观与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截然不同,这种体验是因为历史距离被陌生化的。


所谓黄金时代,不过是想象的产物,一个出现在蹩脚“演讲”里的变异存在。“黄金时代体验课堂”必然是,也只能是师生对过去的“角色扮演”。作为一部有时长与经费限制的电影,创作团队要理解小说中的未来课堂并不困难,但要将其表现出来却很困难。用不易察觉的“黄金时代体验课堂”一行字替换小说中的“环球体验”课,这是综合考虑情节、经费与视觉呈现的结果,切莫以为这就是未来课堂的全部。这一细节的处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堪称神来之笔。


电影呈现出的课堂只是冰山一角,教室里悬挂的屏幕就像是Matrix里的密码,足以揭开人类的秘密。面对不可知,人类总是生活在别处。死神永生,希望也永生!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课堂镜头,你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可圈可点ck”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数学教师想要的教学工具来了,附使用地址和课堂资源哦 | 工具推荐

说课视频第3节 | 这节地理课的定位发生了大变化,这样上效果更好!

工具 | 微课如何做得更有创意?推荐一款巨好用的工具

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创客教育,好用!| 工具推荐

拥有这套“秘籍”,你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锦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