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储冬生: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 名师引领

储冬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


作者:储冬生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曾7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征文评比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潜心打造“生动且深刻”的活力课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未知的时代,未来处于快速的变化更迭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这是因为每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生产组织形式与生产工具决定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工具。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教学组织形式也经历了由师徒制、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再到小组合作、个性化教学的演化历程。与之相适应,教育教学工具也从原来的口耳相传,发展到幻灯投影、电影等,再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


从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未来充满着未知,甚至很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至今尚未诞生。倘若我们仅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这或许就是当前大家所强调的素养的核心要义。


素养不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更关注在特定情境中,学生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从教的角度来看,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若将视野仅仅锁定在知识上,知识能教得完吗?只有将视野指向更深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教学的出路。


教育需要超越现实,以实现更大的跨越:超越基础技能,关注21世纪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超越传统学科,关注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关注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超越区域性观念,关注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关注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超越既定内容,关注提供多元学习选择。


一、积极变革学习方式,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摈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输入式学习,培养善于表达、善于合作,拥有高度元认知控制力和通用学习技能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习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具有丰富机会和挑战的教育经验获得,并得到各种人员、资料和技术的支持。笔者认为,通过引入以下学习方式,能够使教学发生结构性变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01个性化学习


众所周知,没有所谓平均化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学习的储备水平也不同,有的具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的具有特殊的学习需要。个性化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只有坚持儿童立场,才能保证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卓越。指向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其教与学应当是灵活的、有目的的、相互尊重的。


02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具身认知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让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深度学习具有挑战性、具身认知、理解批判、信息整合、建构知识、迁移与运用等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进行理解性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


03非认知学习


所谓非认知学习,是指对非认知技能的学习。非认知技能包括人际技能(如复杂交往、社会技能、团队工作、文化敏感性、处理差异等)、个人技能(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


非认知学习属于社会—情感性学习,它与各种认知性学习紧密相连,但性质不同。如果说认知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那么指向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认知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软实力。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与学术性技能相比,非认知学习及技能更预示着长久成功。


04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生成探究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具有探究特质的研究活动,能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实现跨界融通、知识整合。


其实,当前人们关注的项目式学习、STEAM课程等,指向的就是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这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



二、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融入日常教学,

带来“静悄悄的变革”


现在谈起教育信息化,人们马上就会说出一堆时髦的概念: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平板电脑、3D打印、创客空间······显得很高大上,也让很多普通学校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望而生畏”。


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必须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管理,才能真正取得效益。不能进入日常的理论和观念,是缺乏根基的,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其实,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首先是观念和意识。只要观念和意识到位了,即使运用很简单的技术,也可能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静悄悄的变革”。下文仅呈现几个简单的视角,供读者参考。


01前置性学习


虽然教学变革在不断推进,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多少结构性变化。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重要的支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譬如,教师可利用QQ群、微信群,布置一些前置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就展开深度讨论,也让学习不再仅从上课开始。


以前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但要想让深度的讨论和交流在课前真正发生,还是有困难的。有了微信、QQ等实时互动交流工具,就可能让课前的互动讨论真正得以实现。


如果学校能开发出具有更佳互动效果的学习平台,那前置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受制于客观原因,学校暂时还不具备更好的条件,只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将简单的工具用好,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02针对性服务


信息时代的教育在关注“大规模”的同时,又关注“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班级授课制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不足。


实现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于个体的关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为了更好地解决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分层练习(从数量和难度上体现分层),甚至可以根据前期的练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生成个性化的题组。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现在很多平台都支持这样的功能。教师还可以录制一些简单的微视频(包括深化的和拓展的),给有需要的学生自主选用,为提优补差提供贴身服务。这些技术都很简单,但其对于教学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03诊断性评价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评价是检查并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现在单一的纸笔评价,有很多局限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学习评价,尤其是诊断性学习评价,是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诸多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智能诊断产业。现在常说的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如果借助大数据分析,就可以使其真正走向实证、走向实效。


仅以档案袋评价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甚至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各种数据分析图表,直观表征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实践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动态、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分析和决策,提供了一个高效、直观且更有针对性的工具。


04情境性体验


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能够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这一点无须多做解释。其实从传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始,人们就关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等方面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巧借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增加很多的直观体验,降低教学的时间、空间成本。


譬如:数学教学中需要统计某个路口5分钟内通过的车流量(各类车的数量),但教师不方便带着学生一起去路口(交通堵塞、学生安全等)。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统计,学生面对的情况不一样,不便于交流,也不便于教师统一指导。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只要用手机提前拍摄一段路口的视频,让学生播放视频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再一起比对、分析,就能在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上述都是对技术最简单的应用,是每位有意识的教师都可以有效实施的。关注教育信息化,首先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当技术进一步升级,与教学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就可能引发教学的更深层变革。


信息时代的教育,三种基本技能必须教给学生:一是会处理海量信息;二是会全球化交流;三是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上信息技术手段,不能仅仅是物理变化,而更应该是一场化学反应。应用好技术,能够放大优秀的教学,但技术不能替代教学,只能辅助和改善教育教学。



三、用技术改变教育教学,学校应有哪些作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大规模数据能够被记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大幅增强,深度学习等算法和运算性能发展快速。这些代表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领域之一,不可能成为例外。这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热忱和努力。如何在学校层面抓好落实?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01始终坚守教育民主的思想


这个话题看似与教学变革关系并不紧密,但是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它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引入好的教学理念,有了好的教学设备,倘若没有教育民主思想的滋润,一切都难以走向真正的深刻。缺失教育民主,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缺失教育民主,深度学习能真正发生吗?缺失教育民主,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彰显吗?······


只有教育民主思想真正深入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了民主,才能集聚大家的智慧;有了民主,协同学习才可能走向实质。一所学校的现代化,关键不在于设备,更在于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让教育民主的思想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变革便会水到渠成。


02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前文已提到,对于教学变革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的思想与观念。人的观念改变了,即使现在的条件还不够好,人也能创造条件来实现更高品质的教学。反之,即使提供最先进的设备,也许教学融合也难以深入。


曾听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学校最近装备了实物展台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这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接下来,他的叙述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说:“原来一节课我只能讲8道题,现在可以讲12道,效率提高了50%。”当人的观念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设备、再前沿的理念,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


03着力找寻传统与现代的中间地带


本文重点阐述了新的时代、新的媒体、新的观念要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但是在实施的过程还要关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关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特点,不盲从、不跟风、不追求时尚,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


譬如:新时代背景下,黑板还需要吗?笔者曾在高铁上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学期中途他特地从外地赶回老家为孩子找教师补课。我问他为什么突然想起要给孩子找教师补课,家长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我家孩子小学时数学挺好的,但孩子进入初中遇到的这个数学老师,上课时只对着PPT讲。PPT一点就没了,孩子听不懂,这学期数学成绩明显退步了······”


家长虽不是教育专家,但他的观点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关注传统和现代媒体的互补,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而要找寻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找准融合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与信息的过载,正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方式。现代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认知是建构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


教育变革的线索无非两条: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学习科学对人类学习的分析和研究。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不断深化,这场革命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产生基础性的变化,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革命。


同样,这场革命既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教育提供了迈向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观念,“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通过信息化环境的设计,促进每个有差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充分提高其学习效能和心智品质,是未来教育的根本取向。


在不远的将来,技术终将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将从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和知识创造者。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关注并参与世界上这些最新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和民族未来能够在世界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的根本保证。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教育不能等待,必须乘风破浪,迎接挑战!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一线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在数字化教学中破茧成蝶

罗清红:让每个学生“栽种”一棵专属的知识树

案例分析:如何应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和深度干预?

吴俊杰:为普及创客基本功,我倡议建构了开源、众筹的创客教育普惠课程

任友群:信息技术教育不应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