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少不懂语文书,读懂已是书中人

以下文章来源于豆瓣读书 ,作者豆瓣读书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豆瓣读书(ID:doubanbooks)


小时候做语文作业,经常遇到的一种题目叫:阅读理解。


往往我们的答题方式都是,熟读并背诵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比如《背影》的中心思想是讲作者对父亲的思念,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


写在试卷上的那个标准答案,如今再读,味道却变了很多。

 

@八神映月

前两年,在广场上见我父亲因脑出血留下的腿疾而走路蹒跚的背影,才更能理解这里的滋味。每每想到他的背影,父亲一辈子那么强势的人,却似乎一下子被人看不起了,衰落了,心酸不已。

 

小时候不懂朱自清为什么写下这篇《背影》,也不懂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费尽力气跑去买几个橘子。

 

但当我们真正长大离别家乡时才会明白,“晶莹的泪花”里包涵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以及父母渐老的背影里的佝偻和银发。

 

年少不懂语文书,读懂已是书中人。

 

豆瓣上有个话题叫#长大以后才理解的课文细节#,长大后的我们对课文有了一番新的领悟,并在人生历程中沉淀下来了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道理。


在日子的轮回里,它们帮助我们一次次进行身份转换,阅读理解也变成了对人生的解读。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在成人社会混久了,连情绪都变得那么小心翼翼,发个朋友圈都生怕表现得太过矫情。然而,少年时代的那个自己,恨不得天天在QQ空间晒出自己的心情,好像每一句诗里写的都是自己。少年的愁,如今看起来也像老电影一样令人内心温暖吧。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匆匆》


无论是“岁月匆匆”还是“光阴的故事”,渴望快点长大的小孩,一晃眼间就变成了眼前这个陌生的大人,每天要上班,要结婚,要生小孩,要负责,要抗压,回忆的间隙里不禁羡慕起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时候读这句诗,看到的是一种心忧天下慷慨豪迈的情怀,长大后才从中体会到,每个人遇到困境时,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梦和无法实现的豪言壮语……

 

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是每次跟朋友聊天时,都会调侃的那句“等我有钱了养你啊”。

 

热闹是他们的。
——《荷塘月色》


这种清冷的心境,大概只有身处热闹的聚会、追逐功名的社会,而独独自己想做个不说话,不随波逐流的人才懂得。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让我读懂这句的起因是我的狗死了,那时我在高二的课堂上哭成了狗。人生匆匆,黄粱一梦。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

 

长大后越发能体会这种心情,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母亲那些没有诉诸于口的爱。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长大了。

——《城南旧事》


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我们反复强调这篇课文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直到大学,我再去读《城南旧事》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哀伤,可能是直到现在我才长大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当时不明白什么叫做惘然。后来喜欢一个女孩子,当时觉得好喜欢她,追了两年。后来我们一起艺考,凌晨,冬天的海边,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我说跑吧,跑起来就不冷了。我们就使劲往前跑,海岸线很长,什么也看不清楚,跑累了我们冲着海大喊。是真的,现在的我肯定做不来这么偶像剧的事情了,后来我们聊人生聊理想,憋了很久,我说我喜欢你,想跟你在一块,她沉默了。

 

后来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大一有一次放假,我们在高中常去的那家Coffee bene,我去楼下端了咖啡上来在她面前坐下,我一句话没说,其实是憋了一肚子话,可是我感觉到我只要一出声,声音一定是颤抖的。

 

后来说了什么忘了,再后来我们就没见过了,没有联系,因为她从不回复。而我也不在执着于过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有一天想起来李商隐的《锦瑟》,把我当时的状态表达得恰到好处:惘然。不知道以后,也无力改变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走远。

 

现在这种感觉早已消褪,那段时光回想起来真美好,两个孩子,在半夜没人的海边嬉笑打闹,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着大海大声喊自己的理想。

 

这些就大概算是追忆吧。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老师还让背诵过。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少年闰土》


这是鲁迅年少时聪明能干的闰土。到了初中,我又学了完整版的《故乡》,成年的鲁迅与闰土重逢。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故乡》

 

当时老师讲了好久这部分的分析,小伙伴们却早已神游到不知何处了……如今,当年的小伙伴们也都上有老下有小,分散到各地,为了生计奔波,虽然不至于如《故乡》描写那般,但内里的滋味却渐渐品出了一二……

 


鲁迅的长篇小说《孔乙己》--你可知茴字有几种写法?

 

孔乙己是个很矛盾的人,无论他自身,还是他和环境之间,都充满了矛盾 ——“站着吃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有一回孔乙己问我说:“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那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他总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识,还有点强迫他人接受的意味。可如果深究这段文字的细节,就会发现,孔乙己与其说是好为人师,不如说他太寂寞、太孤独,想找一个能理解他的人说说话罢了。

 

在那个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孔乙己读过书,却考不到功名,被人嘲笑,连个小孩都看不起他。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的命运可悲可叹,世态炎凉和麻木的社会状态却从来没有缺席过。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多几个迂腐又善良的孔乙己其实也挺好的。



 

小时后其实很不喜欢鲁迅,课文难背,默写总错。当然我也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力量,他到底在痛心什么?

 
从未想过,远在异国他乡的我,有一天会主动在网上买了鲁迅全集的电子书来看。看到泪流满面,看得自己在逆境中也终能挣扎着起来坚持一把。 


儿时不愿读鲁迅,长大再读只恨当年太匆匆,未主动接近鲁迅,不曾懂鲁迅的文字。


经历人生百味,才读懂书中滋味。我们成为了书中人,懂得了道理,却再也走不出来。现在想想,如果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豁达的心态,人生大概会轻松很多吧!

 

但既然懂了,那也就代表我们回不去了,当然也无需过度伤心或感怀,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人人如此。


文章来源:豆瓣读书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大考要来啦!江苏历史“学测”是如何复习备考的?

关于“跨学科教学”,你可能并不完全理解!

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技术 | 学技术

高中教师赵旭演讲大赛视频:这个时代,怎么做老师?怎么做教育?

吴俊杰:为普及创客基本功,我倡议建构了开源、众筹的创客教育普惠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