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考要来啦!江苏历史“学测”是如何复习备考的?

邓金龙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按“图”索骥,助力历史“学测”复习备考


文  |  邓金龙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测”)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主要衡量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由于“1科得A加1分、4科得A加5分”的高考政策,各学校普遍关注“学测”成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记忆并运用复杂烦琐的知识,确实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教师在“学测”一轮复习中常常采取发提纲、画重点、学生记背等传统备考手段,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囫囵吞枣,对考点内容一知半解;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是“吃剩饭”,出现“吃不饱”或者“不想吃”的情况。


再加上现行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难以全面展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某些重要知识点在三个模块重复出现,但各侧重点不同,这既加大学生的复习负担,又让学生无法对这一知识点做出明确而全面的认识。


如何改变当前复习备考现状,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归纳、整合、表述等思维能力呢?思维导图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将教材读“薄”、读“活”,从而提高历史“学测”复习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力之父”东尼·博赞首创的,它使用不同颜色,有从中心主题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实践中,它不仅能让思维可视化,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联想力与创造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江苏历史“学测”复习备考中的运用


用思维导图记历史笔记,可以鲜明地突出历史事件的主题,通过各分支,形象地表示各知识点与上一级主题的联系。而且,关键词之间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连接线或符号,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构成一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完整记录历史事件,并反映内在联系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制作很简单、方便,既可在课下利用Mind Manager、Mindjet、XMind等软件制作,也可以在黑板、白板或白纸上,围绕一个中心词勾画出逻辑分明的图形。


1

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考情地图,将测试内容明朗化


近几年,江苏省历史“学测”的命题方向大致相似,基本上是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比例分布。其中,必修一27课共88个考点,必修二24课共58个考点,必修三24课共49个考点。


传统的复习方法是先根据考点梳理知识点,然后同步训练,力求面面俱到、一个不漏,但实际效果往往是平均用力、事倍功半。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况呢?


我们可以先根据考试说明做成思维导图,然后参照近年来“学测”原卷逐条批注,这样就能明确知识点的能力等级、考查频率、题型偏向、难度偏向,进而确定复习时间、训练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明确于心(如图1)。


图1 近年来江苏省“学测”历史必修一考点分布(节选)


2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将历史书本系统化


高中历史知识非常琐碎,“学测”又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众多知识点牢记于心,才能运用自如。


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读书时没有抓住重点,什么都看,什么都记,没有头绪,知识点如一盘散沙,记不下来或是很快遗忘。思维导图利用关键词、图形和关联线等,把一个概念、一节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关键内容,从而把历史书变“薄”。这既提高了学生知识记忆的效率,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将知识点根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


例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如图2所示,可以将这一单元的内容分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两大板块,让学生明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图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通过关联线,学生能看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


同样,我们在回顾整本书时,也可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在回顾必修一“政治制度史”时,按照时序将整本书8个单元27课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板块,将知识脉络用简要的关键词标注出来,如现代中国的政治主要考查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三项内容。


根据关联线,学生会明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民主化、法制化的趋势。在考前回顾教材时,根据思维导图,学生查漏补缺,既能化繁为简,将书本“读薄”,又能由点到面,帮助学生把体系“读厚”。


3

运用思维导图,规划解题步骤,将应考技巧形象化


在历史“学测”中,学生要达A,除了尽量避免客观题失分外,还要提高主观题特别是材料解析题的得分。然而,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常常存在审题不清、踩点不到位、答案组织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也是历史“学测”复习的重中之重。


日常复习中,我们除了采用传统复习中的常规步骤外,也可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以提高解题能力。例如,某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历史的第36题为: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2)综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先看第1问,首先阅读题干,确定中心词,这是解题的前提。这一问的中心词非常直接,学生审题后就能明确:中心词是“将权力关进牢笼”,也就是如何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其次,围绕中心词形成思维导图,这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本小问,从中心词出发,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形成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图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


这一问虽然比较简单,但利用思维导图明确解题步骤,从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两个方面作答,能防止漏答。


再看第2问,首先确定中心词是“为限制权力提供保障”,接着围绕中心词,明确答题的角度是“古代和近代限制权力的尝试”。最后,结合四段材料的关键语句进行思维发散,形成如图4所示的思维导图。


图4 为限制权力提供保障


传统的线性解题思路中,学生即使知道考什么,答题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漏答或错答的现象。现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有效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材料解析题的正答率。


二、对历史“学测”复习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反思


在历史“学测”复习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考查的频率和题型,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思维导图是工具而非目的


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3]。例如,运用思维导图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必须配合教师的关键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策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2

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作思维导图时,应侧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先提供相关范例,再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增强学习乐趣,切不可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思维导图。这一过程,要做到既关注整体,又关怀个体,发现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

解题时有选择地运用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解题,对于复杂的材料解析题作用明显,对于简单或直接的设问题,可直接根据题意作答。因此,要根据学习任务做好判断与选择,解题时有选择地运用思维导图。


在历史“学测”复习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构建有效学习与发散思维的支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高。它不失为提高学生历史课复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教师)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孙建辉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屏幕改变命运”的AB面

李永恒:“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实施,至少需要3个阶段

蒋雄超:以结果为起点,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侧重培养创新能力

吴俊杰:为普及创客基本功,我倡议建构了开源、众筹的创客教育普惠课程

有了它,轻松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速速转给学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