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培杰:过去、现在、未来,学生究竟如何学习?

曹培杰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09-01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未来,学校和学习方式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当下很多教育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天,让我们跟随曹培杰博士一起回顾过去的学习、审视现在的学习,畅想未来的学习,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趋势。


在学校出现之前,人是如何学习的?


现在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发生。但在学校出现之前,人是如何学习的?


在原始社会,儿童学习就是对成人行为进行无意识地模仿。这种学习非常低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长时间停滞不前。



到了农业社会,印刷术和造纸术出现,知识传播的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先进经验可以通过书本广泛共享,学习形态实现了飞跃。通过记忆和背诵,教育脱离了低水平的重复。


进入工业社会,人们开始强化记忆和背诵,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于是,现代学校以特有的集约化、标准化组织优势,以及专业高效的运行模式登上历史舞台:按年龄分班、统一课表、规范教学、定期考试,达到标准后升入更高年级……


这种传统教育观包含了一个隐藏理念:在学校我们就应该学习抽象知识,这些知识是永恒的真理,只要学会了就能够应付万事万物。因此,学校把阅读和听讲视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在知识更新速度相对缓慢的社会是适用的,强调学习前人经验来应对挑战也是明智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个性化的特征。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该重视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渐失去价值,学习方式即将出现重大转型。


过去,我们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围绕“学以致用”展开的——在学校里认真听讲,进入社会后再应用所学知识。而未来,学习方式将变成“用以致学”,越来越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价值。


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的知识不见得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有人统计过,大学本科四年毕业的时候,所学知识的75%已经过时。大数据分析师、物流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这些职业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在我上大学时根本就不存在。



另一方面,近年教育领域比较热的词,如STEM教育、创客教育、研学旅行……共同点都是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和情景性。这种学习不是发生在坐着不动的课堂,它有可能发生在博物馆、科技馆,发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又或者在研学的旅途中。这些学习方式已经开始传递学习方式转型的信息。


那么,面向未来,学校应该开始重视哪些学习方式?


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再多的知识也不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将成为重要趋势。


比如,今年高考题出来以后,很多人说数学太难了。为什么大家感觉难?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固定的考试题型,适应了确定的问题条件。如断臂维纳斯的身高这道题,考的知识点不变,但是换一种题型就把很多学生考蒙了。


我个人觉得,今年的高考是一个信号:未来的高考、中考一定会从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这就需要将未来的学习方式从死记硬背中脱离出来,更加注重深度学习,在知识学习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面向真实的体验学习


有一年,我去参加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讲《山雨》。在听课过程中,我不经意间瞅了一眼窗外,发现学校就在一座小山旁边,那天也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场景跟课文描绘的场景基本上一模一样。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所以写下了《山雨》这篇文章,后来又恰好被选入教材。


但是很遗憾,一旦知识进入了教材,教学似乎就跟鲜活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了。课后我跟老师提议,有没有可能压缩课堂时间,哪怕五分钟都行,这五分钟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看一看雨后山林翠绿的景象,或许学生能得到更多收获。



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来自于实践,空想出来的知识都是虚假的。所以,一定要把知识学习和鲜活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


强调融通的跨学科学习


有个常见的说法,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所有的学科往前追溯都是哲学。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以理性的姿态从哲学母体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独立的知识领域,之后不断分化,有了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等学科。


今天,学校所设科目跟学科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而最近的二三十年,学科发展出现了一个新趋势:不仅强调学科分化,更加强调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因此,未来学校要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再建构起来一种跨学科模式


比如,STEM教育就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其本质就是跨学科。但是,在现在一些学校的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去年我到一所学校考察,这所学校开了20多门STEM课,学校老师还专门围绕课程开发了配套教材,猛一看特别好。但是一听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无人机课,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开无人机——怎么飞得更高、飞得更平稳,怎样能航拍出更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


如果这是一所职业学校,无人机课这样上没问题。但对于普通中小学来说,只有技能训练而不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融通,那就有问题了。实际上,无人机课可以将空气动力学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都联系起来。


不管是无人机课、机器人课,还是手工课、劳技课,学生作品精美与否并不重要,哪怕作品最后是失败的。只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生了有意义的学习,那就是一种成功。


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


现在很多学校都非常关注信息化,也引入了大量高端设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绝非“展示”,而是帮助老师读懂学生。


一直以来,老师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但是,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哪些方面还存在漏洞?面对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老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记录学生真实学习状态,如记录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那么好,每个学生有怎样的认知特征,学习风格是什么等,以此帮助教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未来,基于经验的教学会逐渐转向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教学,这是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将出现的重要转向。


创设联结的无边界学习


原来的学习都发生在教室里,未来则有可能打破学校的围墙。农场、田地、博物馆、科技馆,甚至企业,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美国有一所中学,高中三年要去12个城市,他们的校园就在每个城市的研究机构、博物馆、科技馆……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校园!



未来的学习是无处不在、没有边界的,将和生活密切联系,一定会突破现在校园的围墙。


随着学习方式转型

未来学校将会出现三个特征


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就像高中三年要去12个城市的那所美国中学。


二是学习组织灵活多元。学习方式除了老师讲学生听,也会增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无边界学习。越来越多元的学习方式会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


三是学习体验丰富深刻,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往往来自于真实生活。


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型,未来学校将从批量生产模式转向私人定制模式。学生可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希望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并肩奋战,共同探索未来的学习方式、共同创建未来学校。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文章来源:微信号“新校长传媒”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7大备课网站,你值得拥有! | 开学大礼

10款简单又强大的备课工具,开学用起来!

借鉴ISTE,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整合计算思维

许憬:没有数据参与的计算机学习,不是真正的高阶学习 | 名师引领

钟秉林:面对当下的教育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态度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校合唱团的秘密》:我们怎么做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