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解决碎片化问题的两种方法及重要性
解决碎片化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复原,另一种是重构。对创新而言,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比掌握共性化学科知识更加重要。
丨什么导致了我们学习的碎片化?
丨为什么非要叫“人工智能”,能不能叫“计算机智能”、“机器智能”?最开始计算机科学家们想让机器人能像人那样思考,他们想让计算机网络像人的大脑神经网络一样工作。但其实人类对自己到底是如何思考的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按照这种思路开发的人工智能进展不大。后来一些科学家转变思路,开始让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他们让计算机学习大量的数据,然后分析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相关性中发现规律。工业时代需要培养大量的流水线上的工人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这些职业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需要从业者牢记这些标准和规范,以便在做这类重复度很高的工作时效率高,不容易出错。这就是为什么学校要采用标准化教材、班级授课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原因,目的就是要把学生打造成一个模子出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工业时代所需要的人。(1)即使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优秀教师的讲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优秀教师的讲授更多地应该通过网络进行,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未来教师有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汗式的明星教师,他们负责网上的公开教学;另一类是辅导教师,他们负责线下的面对面指导和活动组织。(2)可汗学院式的教育机构更接近于我国古代的私塾和书院,而不像工业时代的学校。因为它是由个人开办的,而不是由政府和专门机构开办;它的教学是灵活的、个性化的、私人订制式的,而不是僵化的、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化的。未来这类的网上学校可能会越来越多,任何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开门办学”。可以称这一类学校为“公塾”,因为它与私塾不同,不是只为某一个家庭或家族服务,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一流的大学不会消亡,但会更多地向研究机构转型;二三流的大学则可能关闭或转型为实验实习基地,以及一些短期的研讨班或训练班;一些专门的职业学校也不会消亡,但它们的很多课程也会在网上完成;中小学不会消亡,因为国家和社会还需要对少年儿童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以及文化传统与思想道德教育。不过未来中小学学制会大大缩短,学时会大大减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跟今天肯定会大不相同。除了基本的读写算之外,还要教孩子们学会编程、学会如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做那些智能机器人不会做的事情。至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和社交活动,有可能会被新型的网络社群文化和线上线下的社交活动所取代。
如便签读书法,就是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四个部分。这种便签读书法可用于自己阅读,也可以用来指导他人阅读。还有一种适合群体学习的RIA现场学习法:R=Read,阅读原文片段,即选出书中一些关键片段,仔细阅读;I=Interpretation,解释和引导,由拆解师深度挖掘这段文字包含的核心理念、方法、案例;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即将这些理念、方法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探讨如何使用。现在的学校更像一个文凭发放机构,它能为你提供两个证明:一个是学习经历证明,一个是学习成绩证明。而你通过网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很难得到有效证明。网络教育的证书和文凭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可信度”的问题。网络教育与在线教育是两个很难明确区分的概念。在教育技术领域,网络教育似乎主要指由各级各类学校主办的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远程教育,其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以前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现在则更多地依赖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线教育则主要指由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主办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活动。第一,尽管网络教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但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师生互动困难和学分认证体系难以建立等问题,依然无法在学历教育方面与全日制学校抗衡。在社会上大学学历趋于饱和,对学历等级及含金量要求提高的大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学历越来越不受青睐,只能向非学历教育发展。
第二,非学历教育盈利途径有限,而且碎片化学习趋势更加突出,目前的网络教育机构还没有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文化,没有开发出与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体制与观念转变方面更加困难。因此,陷入生存困境并不奇怪。目前手机的应用有一个瓶颈,就是每出一个新功能,就要下载一个 APP,这比较麻烦,而且很占内存。什么时候手机也像电脑上的Windows系统一样,只要下载一次,大部分常用功能都具备了,那时手机应用就更是无敌于天下了!打一个比喻,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就好像一个新酒瓶,但现在它装的还是旧酒,旧酒指的是已有的课、课程等教育教学形式。以前,课、课程这些东西是装在教室、课堂这个容器里的,几百年来一直比较适应。现在出现了网络这样的新容器,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装课、课程这些旧东西吗?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作为新容器的网络,到底应该装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网络时代,我们不再总是需要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应该建构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种自发的学习和建构中,课和课程不再重要,学分和学历不再重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我曾提出一个“慕秀”的新概念,建议全面升级慕课,将慕课向慕秀(MOOS)转型。MOOS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Massive Open Online Share)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Massive Open Online Show)的英文缩写。“秀”有展示、表演之意,“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分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高潮迭起。慕课或者说网络开放课程,要想有生命力,必须向淘宝学习,必须建立慕课的“淘宝模式”。不妨设想:未来的慕课都在一个或几个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大平台上,是由一系列的微课构成的。平台首页按照各种细致分类密密麻麻布满了各自以小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课”,同一类的微课可以由多个“供应商”——教师来提供。点击学习者评价,就可以看到以往的学习者对这个教师的微课的各种真实的评价,有好评,也有差评,任读者自己判断。一个教师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教师在慕课平台上申请开设系列微课,不需要单位许可。学习者学习每一个微课是需要付费的,费用很便宜,从几毛钱一小节到几元钱不等。如果你觉得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好,是你感兴趣或需要的,你可以进他的“店”跟着他进行系统学习。教师靠口碑和学习者人数(薄利多销原则)赚取其脑力劳动的报酬,有些人成为明星教师发财致富,有些人则破产关门,一切由市场决定而不由领导决定。平台开发商和运营商则以收取管理费和广告费赚钱。管理者应该对开设慕课的教师进行资质审查,并向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师的相关资料与评价,对平台的学习环境进行日常维护与更新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就是采用的淘宝模式,只不过上面的课程不是视频形式而是音频形式。文章来源 | 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司君琪
微信监制 | 赵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