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哇!新华日报今天三个整版聚焦“三个一”,说的是……

1号君 江苏1号 2023-02-03

👆🏻如果感觉对您有用,欢迎点击关注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重大战略部署,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江苏1号带您聚焦江苏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2021年3月8日版新华日报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
“一中心”:顶出创新江苏“又一个春天”

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江苏‘一中心’建设的目标正与之高度契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备受鼓舞。她说,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两个关键词——产业、科技,两者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必将碰撞出丰沛的创新活力,凝聚成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阳春三月的北京,现代化新征程吹响号角,来自江苏科技、产业界的代表委员心潮澎湃,坚信科技的又一个“春天”必将到来;而在阳和启蛰的江苏,已收到北京传来的“春消息”,无数科研人、企业家期盼着创新“春风”吹进发展的各个角落。



加快建设:紧扣科技、产业两大关键词

从“上天入地”到“登峰下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以发展天文科学为例,南京坐拥我国天文观测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江苏有条件,也必须有担当!”崔向群以她深耕40多年的天文光学领域为例介绍,截至去年,我国独立自主创新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已发布1400万余条天体光谱信息,获得的天体光谱数远超世界上所有光学望远镜观测的总和。在今年1月,这台天文望远镜又发布了近年来捕获的一大批高速星和超高速星,意味着离破解银河系形成和演化之谜又近了一步。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正是“一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一中心’是‘一基地’‘一枢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必须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走出一条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江苏将主动衔接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体部署,把科技强省作为面向长远的奋斗目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底气十足——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2家、居全国省份第一;江苏院士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位居省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优势,必须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好开路先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条件。但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要积极在主导产业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要在可真正实现经济价值的创新方面“精准发力”。


定位明确:全域创新,具备全球影响力

新年伊始,由江苏博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电子“高饱和度光刻胶”在宜兴徐舍镇进入了产业化加速扩能阶段,经过京东方等国内七大面板厂的试用,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显示器虽占全球产能半壁江山,然而制造像素的原材料“高饱和度光刻胶”主要靠进口,每年进口金额达60亿元。“十三五”期间,江苏博砚组建起世界级科研团队,攻克了这一产业链“堵点”,光刻胶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1%上升到目前的9%。“光刻胶国产化自主可控在中国势在必行,我们希望成为国内显示面板主要的光刻胶供应商,推动光刻胶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公司总经理曾利萍说,“光刻胶”是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其顺利国产化为我省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鼓足了信心,且彰显了定位——面向国际前沿,攻克“卡脖子”技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我省‘十四五’的创新定位十分契合。”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一中心”主要功能应体现为“全域创新”:拥有一批高水平策源机构、拥有一批高竞争力企业群体、拥有一批高韧性创新集群、拥有一批高浓度创新生态,从而形成“全域创新”的科技强省。他建议,我省应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支持企业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上的探索;其次,构建科技自立为支撑的创新集群,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此外,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科研管理体系,形成对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吸纳的强磁场。

怎样才能建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看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据介绍,助力江苏“一中心”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核心领域,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力争实现在某些领域的全球引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在江苏的示范应用,加快推动“从1到N”的成果转化,促进江苏产业创新升级,服务江苏经济发展。


集聚人才:不断激发“第一资源”动能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人才集聚,“近悦远来”的江苏,始终以最优“生态圈”吸引人才,也不断激发着创造活力。

最近,同宜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喜报频频:公司研发的抗癌新药,不仅顺利通过一期临床第一阶段试验,公司还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积极协调下,正式搬进了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新实验楼。

“按照正常节奏,公司将在一年半到两年之内实现上市!”董事长黄保华博士告诉记者,企业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去年,他本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他的团队中,不少都是具备海外新药研发经验的博士,目前,他们的药物研发技术已经拿下两项国际专利。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曹峰说,江苏的发展正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才正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充分激发释放人才红利,人才培养方式也需探索创新。曹峰介绍,当前,他所在的研究院正尝试设立导师制,每一位应届毕业生进来都有富含经验的老员工“传帮带”做实际项目;此外,应届生工作三个月后进行轮岗,接触不同领域的工作,如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等,培育全方位的工作能力。

近期,牛津经济研究院公布一项数据,到2030年全球将有2000万个制造业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不过,从中国来看,‘机器换人’后,企业依旧缺人!”江苏省集萃智造智能研究所所长骆敏舟说,“我们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发现,他们有理论基础,但是不会操作伺服电机等设备,实践能力不强。”骆敏舟介绍,近年来,中心与哈工大、中科大等高校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从二、三年级起就进入企业做研发,有课题、有设备,在实践中磨练加工制造的综合能力。

以国际视野谋产业技术创新,还须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特别选聘了国内外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中一流的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根据省产研院“十四五”目标,项目经理总人数将超过300人,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总人数将超过2000人。同时,还将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广泛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集萃研究生总人数争取超过1万人,为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平台引领:充分释放创新聚合优势

紧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用好江苏“大院大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形成了累累硕果。放眼“十四五”,我省将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依靠各类创新平台、载体,重点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江苏贡献”。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载体建设。”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目标定位,与中科院签署了《共建麒麟科技城支持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协议》,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创新发展深度对接,明确加大对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江苏正建设起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聚焦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加速壮大发展新动能。


“下一阶段,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把重点放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上。”杨桂山举例说,当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在连云港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为我国燃气轮机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自主化以及科研人员培养提供重大平台。

久久为功,培育、做强一个个创新平台载体,才能聚合成一片创新高地。“未来,省内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都将建有‘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快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刘庆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设立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600家,实现省内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还将加强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每年征集需求超60亿元,组织开展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技术需求对接成功率过半。

这个春天,未来之光照耀江苏大地;走向下一个5年,惟坚毅方能远航——根据“路线图”,到“十四五”末,江苏将基本完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以及江苏省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研发平台载体,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一中心”建设凝聚强大动能,全力支撑江苏产业发展。

专家声音

“一中心”是核心动力  

(丁宏)


江苏提出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这是江苏在“十四五”期间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根本保证。
其中“一中心”是核心动力,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要真正实现自立自强,打破“卡脖子”的技术封锁,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原始突破才能实现。“一基地”是基础优势,江苏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应坚定不移地扩大和强化这个优势,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更加紧密地结合,推动“江苏制造”“江苏品牌”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稳步提升。“一枢纽”是重要支撑,发展科技和产业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国内外环境,江苏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要发挥高水平开放的强大优势,更加精准地推动规则制度型开放,更加广泛地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接轨国际的优秀营商环境,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支点。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探索的是如何进一步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接全球科技革命的趋势和方向,面向世界前沿科技,面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增强“从0到1”的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提升科技强省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走在前列作出“江苏贡献”。
同时,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科技创新。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省多了“产业”两字,这不仅是对于科技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更是体现我省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发挥好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进一步依靠创新驱动战略争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打造真正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此外,要进一步形成创新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地位。我省地处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展示出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基础和优势,结合江苏实际建设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和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共同建成更加具有引领力和竞争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
“一基地”:“锻长补短”建设制造强省

聚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稳固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战略抓手。

蓝图已绘,由制造大省真正迈向制造强省的号角已然吹响。


新阶段

瞄准更高目标做出更好调整


“‘十三五’以来,江苏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运行,保持了制造业在全国领先的位置,国际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志成在发言中表示,下一阶段,江苏将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谢志成的信心来自于江苏有这样的底气——纵观整个“十三五”,江苏无论是制造业的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30条优势产业链整合效应不断显现,两化融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去年底,全省重点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5.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5%,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已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试点中心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127家,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正加速构建;软件业务收入超1万亿元,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超1300家,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进入“深融合”阶段……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中断风险,我省制造业领先优势在缩小、产业技术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仍需加力、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出来。

是挑战,也是机遇。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分析说,当前,我省进入发展新阶段,从全球看,现在的产业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是价值链的竞争,也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竞争。在这种格局下,江苏制造应有更高的目标,做出更快更好的调整。

“未来五年,江苏将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构建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塑造错位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周毅彪说。

这也正是不久前我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桢在解读《纲要》时曾指出,“《纲要》既突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培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更强调了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



迈向制造强省的方向和目标既明,那么,立足“十四五”,加速构建“一基地”究竟该从何处着手?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给出了清晰答案。他指出,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健全,既是需求方,也是国内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要把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发挥好,一手锻长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一手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锻长板

集群强链助推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首要的是夯基。

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是江苏的“最长板”之一。去年7月揭晓的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结果中,江苏3个集群脱颖而出。“今年我们希望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在产业规模占全国四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化,全力打造船舶制造‘江苏品牌’,推动国内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迈向‘造芯’。” 回忆起竞赛结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志勇依旧振奋。

其实早在2018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母”,增强江苏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无锡市物联网集群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先行者;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南京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企业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的核心关键技术……几年来,江苏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快步前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目前工信部已举行两轮初赛,江苏共9个集群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一,它们将代表江苏参加决赛。”省工信厅制造强省推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更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

如何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质态?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建议,可以借鉴“链长制”模式,设立“群链长制”。比如,分别设置13位“群链长”,负责组织领导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链发展工作,定期召开链长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大事项。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可以整合力量攻关关键技术,提升江苏制造业的品质。

不仅要“集群”,还要“强链”。

江苏经济体量大,产业类别丰富,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这也是从江苏到全国在疫情中快速复工复产的主要原因。但这场疫情也深深提醒我们保持经济韧性的重要性。由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我省大多数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低端位置,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随时存在“断链”的风险。稳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2月底,江苏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我省将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


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出我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有层次有步骤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的决心。

“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包括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自主可控。其中需求侧自主可控主要指由于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而形成的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闫东升表示,江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庞大的市场基数,正是实现“产业自循环”的基础。供给侧的自主可控则包括产品、产业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等要素的自主可控等,目前尤其是要素层面的自主可控相对较难突破,需更多发力。对此,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在江苏,一个不争的共识是:创新,依旧将是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江苏产业和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无论“集群”还是“强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江苏制造业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新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与主流前沿技术相结合,与信息化和服务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提升‘江苏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慧敏说。

补短板

把产业“断点”变为发展亮点


3月2日,无锡高新区发布“6+2+X”产业体系规划——包括发力打造物联网及数字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加速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高端商贸和临空服务两大现代服务业,布局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诸多位处前沿技术领域的未来产业。力争“十四五”末,这一产业体系的规模迈过“万亿级”台阶。

这样的雄心,正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着力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的缩影。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强的韧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但部分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断点,就需要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对产业基础实施“再造”。

如何“再造”产业基础?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给出明确路径——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完善产业基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大力突破一批市场需求大、质量性能差距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深入实施高端装备赶超工程,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和成套装备生产能力”。

在高技术船舶制造业集聚地泰州,创新研发氛围日益浓厚。泰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顾维中告诉记者,为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生产热情,该市确定在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内,“引导专利权人达成专利许可协议,进而形成专利池,鼓励集群将专利池内的全部或部分专利转化为团体或联盟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放眼全省,各地“夯基”的脚步正越走越实。去年底发布的“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省还将实施超过50个“强基工程项目”。

如果说产业基础再造,是为补长短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垒下基石,那么,品牌赋能则是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速实现的“催化剂”。在周毅彪看来,“要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还需真正重视抓好领军企业的培育。”


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明星”——徐工集团的成长,正是最典型的例证。“绝不要没有质量的规模,绝不要没有效益的速度。”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感慨,多年来,徐工集团的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4.5%以上,远高于行业标准,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升级提供了关键动能,并进而成为徐工品牌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互为表里,共同影响着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效率。今天,在“专利+标准”的模式下,顾维中期待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产品技术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与行业的标准,“通过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企业做标准”,也早已成为根植徐工品牌战略的一项核心理念。标准,意味着行业话语权。据不完全统计,在26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不足200项,而我省主导制定的只有39项,占比仅为0.15%。对于一个制造大省而言,显然还有很大对标发展的空间。

“接下来,补长短板、聚力‘一基地’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布局,江苏将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实施‘百企引航’计划,对标世界‘隐形冠军’、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全方位塑造江苏品牌的新形象、新优势、新价值,大幅提高江苏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周毅彪说。

专家声音

以高端服务业集群打造,托举“一基地”建设重任  

(张文武 张为付)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引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核心支撑。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稳固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托举“一基地”建设重任意义深远。


现代经济演化和产业升级的规律,正是沿着基于分工细化和链条耦合的方向实现不同行业间的联动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制造业逐渐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方面,制造业链条分工细化延伸出专业性的服务配套环节,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门类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上下游制造业企业的保障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制造业全过程的连续性融合性和一体化,有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新发展趋势下的先进制造业竞争,正在演变为全产业链竞争,尤其是高端服务支撑高端制造、全系统融合循环的综合竞争。中国和江苏正处于由制造型经济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期,以高端服务业支撑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大势所趋。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健全,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整体结构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国际竞争中“担水劈柴”角色定位亟待转变。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一产业或独立单元的分项竞争,而是更多地体现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综合角力。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要综合谋划、多元施策,打造托举战略性产业起飞、助推传统性产业升级的高端服务业集群。


一是围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转型升级产业等,分门别类、对标对表出台高端服务业振兴目录,专项支持围绕关键技术研发、“卡脖子”环节突破的服务项目,支撑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实现高端服务助推先进制造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聚焦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制造业基础和大市场优势,定向支持服务省内相关重点产业的服务型企业,通过供给牵引和需求创造构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服务托举链。


三是依托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基础,分类引导、精准规划,促进关键领域的高端服务集聚,打造若干精准耦合制造业、匹配支撑地级城市关键产业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更为重要的是,江苏要立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背景,率先探索实施新型“举国体制”,从省域层面组建高端服务业创新推进机构,顶层谋划、精准发力,既发挥有效市场的供需创造效应,又依靠有为政府的杠杆支撑效应,双向驱动打造托举“一基地”建设重任的高端服务集群。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一枢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江苏要围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更大力度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持续打造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淮海国际陆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平台,切实发挥好东西双向开放的大通道作用,加快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十三五”时期,江苏就着力谋划、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对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十四五”时期,在更高起点上持之以恒推进、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并将“一中心一基地”拓展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江苏率先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协同融合,优化枢纽城市布局


3月7日清晨6时35分,南京市民汪至不紧不慢走出家门,到胜太路地铁站坐1号线前往南京南站,乘7时20分D2373列车前往合肥出差。“南京的高铁线路越来越多,出行算好时间就行,非常便捷。”汪至说,40多分钟到达合肥南站,出站就是另一座城市了。

4条地铁线交汇,S1号线与禄口机场相连,高铁、长途客运、地铁、公交车的无缝换乘,城市候机楼和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机场巴士、旅游集散等一站式服务……在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站,每天都有很多乘客在此中转换乘。

日前发布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江苏将优化枢纽城市布局,立足城市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以多种基础设施协同融合为重点,构建高效集成、联动支撑、功能各异的多层次枢纽城市群空间布局。

近期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其中,提到了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比此前国家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本次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2017年15个城市版本上,增加了包括南京在内的5个城市。

联接枢纽与枢纽之间的,是一个个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通道。沪宁杭合形成“一小时高铁交通圈”;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建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开辟国际(地区)客运航线35条……南京正因交通发展,不断散发出蓬勃活力。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重点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两大定位,更大力度‘强枢纽、强网络’,构筑高品质、高效率的运输体系。”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睿表示,未来5年,南京将围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枢纽机场,建设南京禄口机场空铁联运枢纽,推动扬镇宁马、宁宣高铁线路引入机场。并将全力构建一体衔接的多层次轨道网,完善直连全国的高速铁路网。

不只南京,枢纽城市布局正在江苏各地逐步铺开,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常州、泰州和盐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等布局正同步发力。

铁路具备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处于骨干地位。对南通来说,2020年的年度热词一定有“铁路”二字。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时间从3.5小时左右压缩到1小时6分钟左右,标志着南通正式加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通车,江苏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完善了长三角铁路网,串联起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建飞表示,到2035年,南通将依托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和南通新机场空铁枢纽,全面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苏州、嘉兴共同打造成以上海为核心的“1+3”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2019年,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共同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江苏有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徐州、连云港六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十三五’时期,连云港海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功能大跨越,‘大港口、大交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向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迈进。”连云港市副市长陈书军表示,“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将立足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定位,到2025年,基本建成“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网络、大运输”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


“‘十三五’以来,江苏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分布逐步均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32个,较2015年增加17个,设区市实现全覆盖。县级节点覆盖率由2015年的19.2%提高至41.5%。建成百亩以上货运场站120个,其中公铁、铁水、陆空型多式联运场站25个。”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说。

配套衔接,着力发展枢纽经济


春暖花开时节,南京龙潭港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百万平方米的货场堆满了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集装箱,岸桥吊机起起落落,拖车在堆场和码头间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临港产业聚集态势正加速形成。目前,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已完成苏商保税物流、联讯综合物流、京亚供应链、安宏基物流等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今年1月,龙潭港集综合交通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建成,有效提高了龙潭港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推动了港口物流服务转型升级。

随着南京“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港口物流成为南京融入全球竞合格局的重要支撑。“龙潭港区是长江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专用集装箱港区,是南京地区国际集装箱进出口的唯一通道。”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指挥长张金康表示,龙潭港将重点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并依托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发展临港产业、物流业,服务后方开发区的发展。


未来5年,南京将通过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从“公铁水空”四方面多式联运角度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区域、国内、国际循环体系,提升交通运输集聚高端资源、支撑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综合效应。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依托重要节点布局一批枢纽经济区,促进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产业发展配套衔接。发挥现代机场群作用,依托重点港区,加强与腹地产业联动,推进高铁枢纽转型提效,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综合体、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现代快递产业园。

枢纽经济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各区域在重视机场、铁路、港口等有形的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正洞悉枢纽经济发展的时代变化,扭住硬件设施、产业布局、制度环境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淮安曾是“南船北马”枢纽要冲。今年1月,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成为两条高铁开通后,淮安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枢纽新城的又一件大事。近年来,淮安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公、铁、水、空”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天马电商产业园就是被淮安枢纽优势吸引落户的。”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副主任赵广文介绍,该电商产业园位于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总投资5亿元。近年来,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主攻重特大项目建设,已有10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淮安正在成为全国、全省物流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

沪苏通铁路开通、南沿江铁路在建,“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成为太仓的鲜明标识。依托上海优势资源,太仓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淮安的发展之路。基于枢纽门户城市定位布局,近年来,太仓致力于推动沪太两地交通、产业、科技、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合作。随着沪工机器人、复星复游城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落户,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民生共建项目深入推进,太仓形成与上海互为协同、相互配套的合作体系。

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表示,太仓正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构建“5+1”铁路网络,全力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一段时期以来,我省统筹推进以大容量公共交通运输为主的客运体系和以集装箱运输为标志的货运体系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格局;加快国家级通道和枢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助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发展枢纽经济,必须善用“枢纽”,及早谋划,做好产业发展文章。业内人士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用好用足“区域性枢纽”这一优势,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优化资源要素时空配置,积极布局物流、电商、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对物流速度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对标国际,推进经济循环畅通


3月6日,连云港港码头,一架架龙门吊把靠港货轮中的集装箱吊起放入货车中,货车快速行至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装车线,集装箱再次被吊装至中欧班列上。“如今,‘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让货物流转速度更快了。”在码头负责装卸指挥的陈军介绍,一个过境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前后不到15分钟,全流程“零等待”。

目前,连云港海关打造的中欧班列智慧监管平台,将铁路、港口、场站、理货等信息与海关系统自动对接,实现了中欧班列全流程无纸化监管。企业只需通过电子平台就可以一键订阅中欧班列货物通关状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其中需要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建立,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

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二震注意到,“全球”“国际”“世界”是“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定语,“这蕴含着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这一建设目标的战略思路,也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加快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建设开放强省的具体部署。”


作为开放大省,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多,拥有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指出,“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坚定不移地放大开放优势,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构建与更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优势,引导南京、苏州等城市参与更高层级的全球城市竞争和合作,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使之成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动力。

“‘枢纽’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张二震表示,自主创新是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各类要素,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当然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尤其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江苏要紧抓机遇,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供制度保障。”


江苏自贸试验区作为更高层次的开放试验平台,目前已探索实施全国全省首创改革举措60余项,形成11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第一批“20+20”经验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南京片区将聚焦提高制度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新契机,以重大项目、关键举措的有效实施,在服务业开放、开放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探索,着力提升片区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与高端要素配置能力。”江北新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南京片区正依托“121”创新社区、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加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不断提升区内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速度,有效汇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我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大项目。

“示范园将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机遇,顺应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合作、整合利用全球要素资源的发展需要,推动江苏优势产业、产能、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构建一体化跨境产业链体系。”中江国际集团副总经理、江苏海投公司董事长郑一敏介绍,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园区建设管理经验丰富的特色优势,在境外园区投资机制、运营模式、管理体制、盈利发展等方面走出一条彰显江苏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我省不断挖掘与韩国等东亚国家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紧密等优势,深化经贸合作。今年以来,全省首批认定7家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将推动深化与日韩合作,构建产业、科技、贸易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从优化全方位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三方面精准发力。”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包括,加快外贸创新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向功能性机构和区域性总部转型,更多融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发展根植性;对标RCEP、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强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重点领域政策研究;推动自贸试验区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等制度集成创新,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放大溢出效应。

专家声音

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 开放的协调与衔接

(黎峰)



紧扣“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要求,江苏提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发展新定位,其中有丰富的内涵。目前江苏已提出的打造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意味着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将要担负起发挥好双向开放大通道作用的基础功能。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开放高地,江苏在制造能力、市场潜力、开放载体、外资集聚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优势突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要求江苏在继续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同时,应更加依托国内市场潜力及国内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调与衔接。
首先,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外制度规则的深度融合。对照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的特征,以江苏自贸区建设为抓手,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外资总部经济、贸易综合监管、国内营商环境等为重点,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
其次,以科技创新及制造优势推动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集聚。大力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内资企业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各种总部经济形态,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数字平台、商业服务、科技中介等创新要素资源。
第三,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有效衔接的国内外市场网络。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贸和物流企业,引导江苏企业将中间品采购及市场营销网络进一步向国内其他地区延伸,积极打造立足省内、辐射全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另外,大力推进海外仓及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制造及流通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培育打造一批公共海外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现国内外市场网络的有效链接。
同时,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国内外供应链整合。在继续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投资布局的同时,以汽车制造、电子通信、机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领域为重点积极扩大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对接。紧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黄金机遇,通过境外园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构建江苏制造的海外供应链。另外,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历史契机,引导江苏企业通过对内投资及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度互动合作。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撰文:一颗糖 张宣 丁宏 老付 丫丫 Hitman0.3 张文武 张为付 额哈哈 猫拉面 大飛 黎峰
图片:视觉中国 受访者供图
编辑:雪梨
主编:花生米

江苏各地响起同一个“大”声音,超4000亿投资释放哪些信号?


人均48平方米,江苏商品房为何仍夺“销冠”?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万亩,江苏为何这么做?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