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城都要看到你 200米高的电视信号发射塔 南京西路上海电视台站到了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找到一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油画,站的位置应该是上海大厦,画作创作的时间是1974年。按照绘画透视,画的最上方有可能有那一根刚刚竖立起来的200米上海电视信号发射塔。



画是画,照片就很真实地记录了那高耸入云的当年上海最高建筑物电视塔的位置以及TA和其他建筑物的比例关系。下图应该是从永安公司(第十百货商店)七重天拍摄西边的风景,原先跑马总会的跑道弯得很自然。




下图这张算是重点照顾了电视塔了,1980年前后。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播,晚了北京电视台(后中央电视台)四个月。1975年7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播彩色电视节目,靠的就是这个刚建造的电视塔。听电视台知情人说,当年的“市革会”专门开会讨论决定让电视台在南京西路沿线选新址,于是电视台的当家人从七重天出发,一路向西看,看中静安公园和上海体工大队两块地,为什么看空旷之地呢?当时上海最高点是国际饭店的高度才83.8米,而发射彩色电视信号让全城区域都看到的话至少要200米高度。


知情人老法师认识很多年,他喝口水说,200米其实太高了,当年上海电视塔的信号发射强度辐射到了江苏南部部分城市和浙江北部部分城市,搞得后来做电视剧区域版权的时候很被动,人家卖你上海电视台就要损失江苏和浙江的部分收视率和广告份额,所以上海人以前看电视剧一般都晚于江浙的,那时还没有卫视这个说法。


但上海需要一个代表新上海身份的地标建筑物。



上海人的聪明智慧在建造电视塔的时候充分发挥出来了,要知道电视塔怎么竖起来的吗?卷扬机拉起来,懂了吗?电视台新址选在南京西路651号原先斜桥总会(上海体育局体育工作大队训练场)的最正当的理由。


当年主持这项设计的是同济大学教授王肇民,人称“王铁塔”。王教授曾荣获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高耸构筑物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职务什么意思啊?就是做标准的那个人,1997年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他制订的。1972年他接受了设计上海电视塔的任务,花了两年时间让上海有了200米高的建筑物,绝对地标建筑物。



人民广场是看西边的电视塔最佳位置。



我们在写作这篇纪念文章的时候翻阅到360文库里有一篇珍贵的回忆录:



南京西路651号

作者是一位电视台老职工,采信的



南京西路651号的回忆1


如果大家去丈量一下上海电视台的大门宽度的话还是能从现在广电大厦的南京西路进门的宽度上发现历史的痕迹的。



那我们就从这扇大门开始说起。

上海电视台地址:南京西路651 号。



当年俺进这个大门的时候门口还有解放军叔叔站岗放哨的,过了岗哨才可以探着头弯下腰问门卫进去干什么事情。当年没有广电大厦,有的是一栋体量巨大的老洋楼,据说是当年英国人乡村俱乐部,也叫斜桥总会。解放前石门路一带是 个著名的欢场地带,什么张园啊,什么夏令匹克,什 么犹太俱乐部,什么大华酒店,什么仙乐斯,先后的几十年里洋场大亨当地和外省的淘金大家族都在斜桥周围扎 下了根。


链接点进去看看:(1)此地大地主多 大地主兄弟多兄弟楼多 说说百货郭家地产周家颜料邱家那些大宅 (2)东王家沙(厍)叫东王 SMG上海广播电视台对面小弄堂兜一圈 最有名是东八块


翻开1948 年的老地图,这里有意大利领事馆现在的555 大厦, 这里有盛宣怀老宅现在的南证大厦,这里有南浔刘家,现在被拆成了地铁二号线, 这里有拥有上海1号车牌的周家现在是长春藤大厦。尚留存下来的就是青海路上的周家湘云家和对面的犹太人俱乐部先前也是南京西路最大的地产商叶家的房。



当年的电视台食堂就在进门的西侧原先是乡村总会里的辅助平房,就是现在广电大厦西侧停车的那一长条,过街楼在原先的老洋楼时就有了形状,新修的广电的裙楼保留了这个意思, 还有广电大厦的圆型喷泉,这个干喷泉真的打开的话(晚上开出的话)真的象上世纪30年代歌舞升平时候的夜上海味道的。现在停车了,实用。



有趣的是这个干喷泉的形状保留下了当年的英国庭院设计中的迎宾回旋车道的模样,可以想象一下的,要不也可以到对面的现在的春兰总部门口去看一眼就知道。当年这个回旋的庭院内种了一棵枝茂叶密的松树,本来很好的风景,1980 年代后期,据说是日本人送了一个石英钟站在了松树的前面,这下用上海话读出来就很不是个味了。据说那几年电视台真的送走了几位英年的同事,制作部有两个40 岁都不到。后来1990年代拆除了老洋楼建造广电大厦,松和钟都搬走了,大门也改了。解放军也不站在门口了,上海电视台那邓爷爷手书的大白底黑字牌牌也不见了。南京西路上原先叫青海路的20 路站牌改为上海电视台站了。





全城看到你 聚焦在这里 

那时还没有有线电视和IPTV和盒子





有钱的可以买录像机,老贵的哦。

很多人买录像机的目的很单纯的。


1983年10月5日的南京西路 上海电视台成立25年。

一个美国人在上海,他拍摄了很多公交车的照片,也就顺便将电视塔的身影录了进去。下图是电视塔和新成游泳池的关系,现在新成游泳池那里叫仲益大厦,而新成游泳池前身是盛家老公馆。


链接点进去看看:1980年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站200米高的上海电视塔俯瞰外滩以西地区

(声明一下,作者考证有限当时将斜桥总会的后来写成了第四海军陆战队的俱乐部,其实真的海军俱乐部是对面的南京西路722号,更正见这里:《外滩以西》特别更正:第四海军陆战队俱乐部地址有误老楼未拆除 依旧屹立南京西路722号



南京西路651号的回忆2



说起这个老洋楼,还真是可以感叹的,当年的电视台礼堂就是在老洋楼的底楼的原先的跳舞厅,不大但现在想着真是用料考究散发着老的味道,这样的味道1990 年代上海大拆迁的时候没多少人会去关心,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据说当年拆房子的时候我还是怀着好奇心去看了看,还抱着新闻记者事事问个问题的态度和拆迁的民工头做过一次交流,他说那大楼梯原版拆下,运回自己的乡下安在自己造的房子里。现在城市拆迁是拆迁者向房东支付一定费用的,当时可以请他们来拆迁的。拆下的都是好东西的。 当年这个老洋楼的底楼还有两间阅览室,其中的一间是很多的记者编辑愿意呆很长时间的地方,在南窗下暖暖的午后阳光下,大家争相阅读和交流的是那些香港报纸上的所谓小道消息,关于内地的但内地不报道的消息。还有就是有些那个的版面。记得后来阅览室的老师本着教育的态度把《东方日报》的某版拿出不再公开了。现在每回在自己现在居住的楼下的会所里看《东方日报》的时候总会浮现出年青时代的那些个老洋楼的午后。


当时老洋楼的两楼就是电视台的最高权力部门,如台长室和总编辑室,现在电视台好象已经和报社不一样了没有总编辑这个职务了,当时记得是有这个职务且不是台长兼任的,记得那时总编辑是郑礼滨,一个有着军人背景的文人,当年的电视台的邓爷爷的那几个题字就是他请他的战友在北京求得的。郑说一口四川话,后来看《陈毅市长》话剧看到陈毅也是一口川腔,感到四川人在上海还是很厉害的啦。两楼后来被文艺部也就是现在的新娱乐和时尚频道和少儿频道的前身,那些老革命都在这里出发。文艺部当时分了音舞科,专题科,戏曲科和少儿科。有次去音舞科,看到两楼南面有个大晒台很大很大的,那些搞艺术的导演中午时分也是很市井地在悠闲地编织毛衣说着家长里短的。 


电视台这个地方层次很多,工种远比报社复杂,老洋楼的过街楼的东侧原先是个外录间就象现在上视大厦大堂西侧的那间一样,简陋但方便。那时这个过街楼东新闻部的人和车都是很拉风的。高过半人头的平台整天可以看到灯光师司机的笑脸。那时候的日子单纯和幸福。 大家都对电视新闻抱着羡慕, 阅览室和新闻部的发机器的房间仅一步之遥,但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在那个浮躁的改革年代,一动一静反差巨大。 哎,热闹的地方不出干部,安静的地方才有智者,记得当年看报的人中间,现在在集团做了频道领导的很多。记着,任何时候沉下心,读点报,砾练需要时间。 


下图是上海新貌航拍的照片。


下图可以说是本号首发的,记得当时采访润康邨老土地老法师的时候他从家里拿出来这张照片。

链接点进去看看:(1) 润康村和静安新村 南京西路南北高架路高楼峡谷中一对赤膊兄弟 (2) 润康邨的那些楼那些事那些人  感谢润康邨老土地老克勒 你们的历史记忆最珍贵




下图从福州路看西边,谢谢食砚无田老法师。






有了高耸入云的电视信号发射塔,每家每户的鱼骨天线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了,但必须对准信号塔,有时候住在电视台附近信号倒是不太清晰的,远在郊区收看信号满格的。



后来有了有线电视台 

现在是卫星电视竞争



南京西路651 号的回忆3


电视台大院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啦,这里又不缺乏文人墨客,但因为要牵涉到人的,俺就不写啦。俺就写点大院里的建筑变迁,规划得失,因为失去的就只能靠回忆去纪念了。现在大院内最痛心的就是那栋老洋楼,其实大家现在还可以从东隔壁的武术馆那里看到万恶的旧社会外国人的作威作福的奢侈生活,隔壁现在保留下了一个游泳池和一个室内的羽毛球场,这些都是作为英国乡村总会斜桥总会的一部分(引者注:也都被拆除建造了上海棋牌院大楼),总会的英语对应的就是现在大家熟悉 CLUB,就是会所啦。但这样的服务大社区的会所上海现在不多,尤其是有自己的足球场网球场和游泳池的地方。 那现在说说上海电视台大院内最奢侈的那块大草地:当年是标准的英式足球场地,现在保留下的老东西就是东面的那片树林,高大茂密,只是没有做很好的修剪,也许是想保持她原始风貌吧或者从湿地发展吧,有空的GGMM可以进去看看有个小亭子,太湖石都是老东西,同样的在电视台附近可以散步看看解放前富人花在花园里的心思的,去西隔壁的岳阳医院的花园看看,有两块奇石。当然愿意进去看看的话可以发现1940 年代的电梯现在还在。



放眼全世界,不太有在超级大城市的市中心有个大花园单位。




上海的地图册早年都是用电视塔做封面的,可见多拉风。



以前的上海三件套:国际饭店上海体育馆和上海电视塔,棒冰蛋糕长柄扫帚。



1974年以前上海电视信号发射塔在南京东路七重天顶楼,那楼也叫永安公司新楼。




1990年代动迁上海缝纫机台板厂

上海电视台招牌在威海路298号



南京西路651 号的回忆4


在上海电视台大院内,历史的痕迹还是很容易发现的,那个高高的电视塔它的准确位置也就是现在停新闻采访车的地方,1996 年开始建造的时候还有个备用的方案,说是电视塔要作为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备用塔, 现在看到上视大楼为什么威海路逼仄而不退缩进来的原因就是为了这个老塔。


大概一直到1996 年,大院内的车还是很少很少,大院的南面就是个上视大楼工地,能停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广电大厦那些个屁大的地方,当然有时候也要排排停。那时的公务车的司机都是“荡”在大院内的,也可以说就在车的附近等着的。要挪动个车还是很方便的。 要说说私车,大概是1990 年上视大院出现了自备车私家车了,自备车很是有高人一等的意思的。


第一个把车开进电视台大院的员工来自新闻 部,不是采访科而是专题科,此兄已经离开电视台下海经商了,当年开的是迷你型的菲亚特还是拉达。反正坐个 大人就显得很挤了。后来一些主持人有了车,象晨光 最早开个奥拓也是小得一塌糊涂,新闻主持人成笛也是小奥拓;杨旭峰开桑塔纳;陈帆开北京吉普,2020 那种的顶是帆布的。 最牛的是叶惠贤是个美国车,福特的。小辰开的也是菲亚特但大多了,那也是过了几年的事了。要说的倒是那些个带着上海最早自备车的牌照,那是一种标明“沪A-Z”的牌照,现在大院内还是有几个这样车,如豆豆的Z4 车带的就是这个牌照,在很长时间内这个段的私车牌照也算是个身份的象征吧。如杨旭峰开过的车牌最牛Z1688 据说后来转给了范志毅, 晨光的也牛是Z1668,后来换到了他的红旗车上了。现在他也离开了电视台下海不知道还开不开这个车和拥有这个车牌。成笛也是Z 牌,小辰也是Z 牌,叶惠贤的号也不错Z2183, “伲要发财”的意思啦不知道后来换了雅阁后牌照换新的吗? 这批牌照是1995 上海实行私车牌照拍卖前最后的一批申请牌,以后牌照就拍卖了,Z 高拍到过20万的。电视台的人还是信息多,渠道广,人脉粗。 过了2000 年,大院内的摩托车主们大概都换成了四个轮子的车了。大院内开始停车成为老大难问题了。




南京西路651 号的回忆5


按照先前的老洋楼那样的建筑格局,也不妨在广电大厦的底楼复建一个当年的带有读书和会客功能的小型咖啡馆,想必当年看到这个老楼的人还是很多的,设计者也是现成,将那些原先看到过老楼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傅再操刀复原一个局部,设想可以将原先的老楼做成微缩模型展示出来也算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风貌。




后来有了东方明珠电视塔。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