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海路、黄陂北路丁字路口“雪泥鸿爪”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2-01-15

1918年上海地图之威海路局部图

1932年上海地图之威海路局部图


路头(始)、路底(终),两端的风景有点不一样,因为十字路或者多叉路的交集,如南京西路到底的三明治地块,当年上海滩著名经纪人董春芳先生宅是大西路(Great Western Road 如今的延安西路)最前段的瞭望台。也兼顾观察一下福煦路(也曾叫大西路,如今的延安中路)尾部的风景。此地还有更大的私宅,嘉道理家族的大理石大厦和担文的第纳特庄园(Dennartt Estate)。


上两幅老地图看出威海路、黄陂北路丁字路口什么花头经吗?慢慢说。


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静安寺路斜桥有江苏省涉外公署,周边自然有不少领事馆扎堆。威海路头,有瑞典领事馆。



以上为1915年《上海城区市北城图》的局部截图,当年标注还是蛮清楚的,红色圈是今天要唠叨唠叨的威海路、黄陂北路丁字路。


请注意,威海路与武胜路以及黄陂北路交角出来小花园还没有呢,今天的黄陂北路以前叫 Mohawk,翻译成“马霍路”,而威海路,之前叫过威海卫路。



1887年,跑马场西侧的一条小河被填埋筑路,叫了马霍路,威海路的头就从马霍路开始,一直西至林邨,和福煦路交叉,福煦路现在叫延安中路,威海路底,那里的爱俪园没有了,慈厚里也没有了。


这一条静安寺路南边的次干道头部的命运和跑马场赛马季紧密联系在一起,赛马决胜冲刺的瞬间会瞬间引发全场赢家的欢呼声。这里听得一清二楚。


1932年,上海跑马总会拆除旧屋,花费200万两白银,由英资马海洋行设计,重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100多米长,4层高的新楼,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底层是售票处和领奖处,二楼是会员俱乐部,三楼是会员包厢,四楼是职员宿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维基百科)。




在香港马会公布的历史资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一个说法:


1945年后,跑马总会只得同意将跑马厅部分土地出让给政府;但要市府在郊区以10倍的土地建成赛马场与之交换,后因解放军接近上海,未成事实。


1957年, 黄坡北路190号成为上海体育宫的门牌号码,早几年,南京西路325号是上海图书馆的门牌号码。


摄影:张才 1946-1948年期间

拍摄于1957年 当时为上海博物馆


所以记得上海体育宫这个地址,1990年代初,我下班后,常去那里玩保龄球,进了大门,还要爬台阶去到看台夹层保龄球房,朋友的母亲在上海保龄球协会担任领导,她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先生喜欢保龄球运动,利用业余时间打球。


黄陂北路的大门口,我还记得开过一家北部湾大酒店,专门吃北部湾海鲜。



在1920-1940年代的上海跑马场,维克多·沙逊是常客,他还在场内闲得无聊给自己马圈子的朋友留影。


摄影:沙逊 1937年左右


马勒两代人是这里的骑师,靠着赛马获得丰厚的奖金。链接点进去看看:


【增补版】陕西南路30号:

那个喜欢“仙境”的马勒是个富二代


来源:香/港/马/会/的官网


上图是马勒和他的儿子、女儿,坐在马上的儿子也是著名骑师,拉头马的是他和他宝贝女儿。下图是马勒家的宝马丝光(Silkylight)决战时刻的英姿,赢半个马身也不容易啊。


拉头马

有赛马就有马主,马主就是给钱买马的人,每场比赛跑第一名的马匹就叫:头马,赢了头马是喜事,头马的马主通常会叫上一帮朋友,拉着骑师的缰绳来张大合照,叫拉头马。



下图是甘洺和他的妹妹,妹妹拉头马笑得多开心。甘洺(Eric Cumine,也被叫甘少明,1905年-2002年),出生在上海,能说英语、上海话和广东话,在上海跑马总会的赛道上以骑师身份出战,但他更有名的是其建筑师身份,德义大楼出自他手,当然他爸爸联手操作,甘洺后来在香港可说是大名鼎鼎。链接点进去看看:


麦小姐故事之七:

延庆路老业主后代的一封微信 

延庆路18弄1号是顾明(H.M.Cumine)大宅



不赛马的时候上海跑马场这么大场地,可以橄榄球和网球和地滚球。




以上两图来自美国摄影记者Jack Birns 的影集,1949年内战结束的前夜,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之前,住在老租界里的外国人天气好的时候组队在原跑马场舒展一下紧张的筋骨,赢球还是很开心和快乐的。链接点进去看看:


1947-1949年上海旧影集


因关乎这个城市的形象,占地500亩的上海跑马场一定被航拍,也顺带拍到了威海路,威海路隔马路对着上海跑马总会的马霍路大门,一根红线就是威海路从头到西,和石门一路交集。



Caption from Popular Flying: Bob Short landing on the Racecourse at Shanghai, when Hungjao Aerodrome was threatened by bombardment by the Japs during the Shanghai War.


威海(卫)路的居民发现飞机突然降临跑马场,怎么回事?如下一组照片以及照片说明都来自著名美国战地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福曼)影集。


和他记录的上海“八一三战事”(1937年)不同,这一组照片的拍摄时间是“一二八战事”(1932年),那时,他还不是一名记者,在做飞机推销员,这一组照片反映了虹桥机场因战事无法降落,飞机临时迫降到上海跑马场,罕见的历史记录。



This image was published in Popular Flying along with an article that erroneously attributed the plane to Robert (Bob) Short.  An article in Consular Gazette on February 23, 1932 describes this image and related images more accurately.  The plane was piloted by Mr. P.R. Derby. 


这位叫P.R. Derby的飞行员胆子大,1932年2月23日《领事公报》报道这一次飞机迫降跑马场的新闻。


说起1930-40年代,《银元时代的生活史》作者、上海滩名中医陈存仁一定会提及,他很生动地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生活,点点滴滴,但真真切切。他曾在威海路2号工作。



旧时上海,大人患的多是伤寒病,小孩子多数是吃坏的病和出痧子(即麻疹)及喉痛,女性无非是头晕、白带、月经不调等,只要鉴貌辨色,已经能够知道。十个人之中,七八个人给我说对了。


陈存仁博士应该是医学界最会写散文的,在散文界里最会望闻问切的,老中医开方子之余,他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这本书最重要的也最有趣的是记录下来当年的物价,一只鸡蛋的价格和大世界门票价格····也因为有名请他出诊的名人也多,名人逸事,他知道得多。



在威海路头头子,目前还存在一个马厩住宅。如下摘录的文字写得清晰明白,我们负责配点老照片,现在进去访问有点唐突的,毕竟有点尴尬。我记得蛮多年前瑞金宾馆还有个马厩改造成小南国餐厅,坐在里面吃饭就觉得怪怪的。


当年的威海路因为紧靠着跑马厅,所以在威海路与黄陂北路之间分散着许多马厩。如今威海路20号就是当年马厩和马厩的管理机构。这是一幢两层的钟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钟楼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及骑手的宿舍,底层的两厢分别有九个马厩。在马赛开始之前,马匹先集中进行检查,配上号衣,随后依次拉到跑马厅的主看台(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剧院处)马道上,赛后再拉回那马厩。如今跑马厅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当年的马厩却变成了民房而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威海路上的一个奇观。许多人初看到这幢红瓦绿檐黄墙的房子总以为这是什么造型奇特的洋房,等知道这里曾经是跑马厅的马厩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置信,但再仔细看那比一般房屋要低的红瓦坡顶二层楼房和顶上留有白色水泥呈窟窿状的钟座时,才不得不相信是时间演变了一切,威海路真的也是一条有独特历史的马路(百度百科)。


威海路20号保留的这一处马厩,看了历史照片后,我们觉得更像私人专用的,下图右上角处是集中马厩,而夹在大宅之间的马厩会不会是大宅主人专属的呢?有待更多史料佐证。 



我们对威海路头部的地产还曾惦记过一阵子,2017年的一则拍卖公告引我们前来实地考察,最后输在那个门牌号码,威海路12弄44号。


威海路12弄44号,根据《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簿》,估价对象的权利人是上海鑫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权属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来源为出让,土地用途为办公,土地使用权限为2000年7月11日至2050年7月10日,宗地号为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26街坊28丘,土地使用权面积为446.00平方米,分摊面积为446平方米。估价对象所属建筑物总层数为2、5层,结构为混合1,竣工于1937年。估价对象房屋类型为办公楼,房屋建筑面积总计为997.00平方米(其中:1幢:全幢建筑面积847.00平方米,2幢:全幢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房地产价值总价:6,410.00万元

建筑面积单价:64,293.00元


经过80轮竞价,2017年3月28日下午15点48分12秒。,一位现场买家出到伍千贰佰贰拾万元,成为赢家。五年过去,大赚了。学陈存仁博士,特别记录了一下这栋大宅的资料。



还是利用一张航拍照片放大截出的图,威海路头头子的北侧(照片极限)还被拍摄到,目前,老的还有一部分在,新的大楼也卡位,很奇葩的规划,杰仕豪庭、威海苑和中区广场以及统计局大楼各占各位。


特地将三段放大,各取所需。



1945年底,美国第14航空队(飞虎队)的摄影师在跑马总会钟楼高处俯瞰了一下威海路头头子,一直看到淮海中路培文公寓。


彩色的照片真清晰,袅袅炊烟,眼皮底下的 Mohawk 对美国大兵来说,怎么听起来那么熟悉啊?是自己家乡的那个Mohawk 吗?在美国制造业里有两家Mohawk ,一家地毯老大(1825年诞生),一家纸品新秀(1931年创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