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456课)》教学视频+教案汇总,给孩子在家预习!
为了帮助学生们预习新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和图文解读)”,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六年级【微课堂】预习: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2020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2020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六单元
古诗词诵读1-5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930if2y16&auto=0古诗词诵读6-10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930mzywfp&auto=0
电子课本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5.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 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资料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和编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师 (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领取电子课本
领取电子课本
1
关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
1
关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师 公众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2
回复文字:下册课本
2
回复文字:下册课本
进入公众号,点击左下角的键盘图标,到聊天界面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END——
▲2020春季1-6年级下册语文数学英语电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