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合集

西北孤莲 2021-07-03

第八集:古  城


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古都北京的很多古建筑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梁思成说,“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政治运动,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第八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一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二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三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四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五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六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七集


我看过的关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的自媒体文章,许多解读角度庸俗且让人费解,内容大多是那些没有出处和考证的流言蜚语情感八卦,还有如女性怎样获取幸福一类的鸡汤文。


在选定“人间四月天”这个主题致敬建筑大师梁林夫妇以前,我对两位先生的了解程度和这些自媒体文章差不多。但当我阅读观看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才真正了解这两位了不起的民国人物。


本篇文章将采用真实历史文字+三人照相馆创作照片的形式,来纪念两位大师。这对一生漂泊历经历史沉浮的学者伉俪,拥有如此卓越的历史贡献,这点不应被吾辈忘却。如果三人照相馆创作的这组作品,能让大家重温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人生经历、人格魅力的一角,也算是没有遗憾。



在调研过程中,我采访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1952年进入清华建筑系的老学长,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亲自教授过的学生


在林徽因先生去世前一两年,学长因为建筑系创办的刊物需要采访林徽因先生。他来到了新林院8号,见到了卧床的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林徽因先生。


学长露出了讶异的表情,直到现在他都在为当时这个无意识的表情后悔


林徽因先生似乎察觉到了,抱歉地说道:“我病了,不好意思起不来了。


学长告诉我,采访的具体内容他已经忘记了,可是他现在都还无比清楚地记得林徽因问他“你叫什么”。


学长感受到了林先生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还有一次,学长在教师构思绘图作业。他突然想到冬天下雪森林,早上的太阳刚刚升起,树影在高高低低的雪地上安静地投下,整个画面为背光效果。他立马画了起来。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梁思成先生站到了他的身后。梁先生看到他的画面笑眯眯地点点头,并且夸奖了他。


学长说感到梁思成先生非常和蔼不讲胜过讲点点头终生难忘


学长最后告诉我,今日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是想大家勿忘先辈。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非常尊重和爱惜学生一辈子对各种人充满善意我们不要傲慢


▲左图为林徽因于英国伦敦,1920年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左图为林徽因在北平,20世纪30年代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上图为林徽因于北总布胡同三号家中,1936年

下图为慢慢在三人照相馆,2017年末

▲上图为梁思成于北总布胡同三号家中,1935年前后

下图为逸飞在三人照相馆,2017年末


▲左图为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家中,20世纪30年代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左图为梁思成、林徽因婚纱照,时间各资料有出入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左图为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乘船去欧洲,1928年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左图为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1937年

右图为三人照相馆“人间四月天”创作,杭州,2017年末


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所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为他的出生创作的。现在,诗里跃动着的“四面风”“梁间燕”“细雨”“星子”,这些美好、轻盈、灵动、温暖的词汇于我来说有了更深远的人格内涵。


他们都是名门之后,接受过完整的东西方教育,很早就确立了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志向,回国后实地测绘各地无人问津的古建,历经战乱、疾病、贫穷、饥饿,这种研究都没有停止过,撰写完成了中国人第一部建筑史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后,他们又积极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工作中去,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出谋划策。他们将一生的光和热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



{  父 辈 荣 光  }

 显赫身世 初次相识 
梁思成的父亲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1901年出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期。梁思成在日本度过了他的童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就有民族忧患意识
梁思成回国后先在天津住了半年,后来搬到了北京,对北京独特又极富魅力的古城建筑充满感情。约15岁进入清华学堂学习,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教育


▲梁启超与儿女梁思成(左一)、

梁思顺(右一)、梁思永(右二)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杭州。父亲林长民善书法,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因为和梁启超政见相同,回国后两人有许多共同的政治活动。


林徽因是家里的长女,很早就承担起了半个“长子”的家庭责任。父亲忙于各地的工作不经常在家,当时年仅八九岁的林徽因便可以与远在外地的父亲通信报告家里的情况林父十分倚重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林徽因(左一)与妹妹、表姐合影,1912年


这两个家世和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终于在梁启超和林长民的引见下相识了,那年是1918年,此后他们无论经历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风雨漂泊的动荡,命运都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梁启超在天津的书房为“饮冰室”,梁思成为女儿取名“再冰”是为了怀念当时刚刚故去的父亲梁启超)



{  负 笈 求 学  }

 远渡重洋 焚膏继晷 

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进行访问。他决定带当时已经16岁的天赋异禀、英文口语流利的林徽因同去作为助手,同时希望能让她开阔眼界和心胸、增长见识。



▲林徽因在前往欧洲途中与同船旅客合影,1920年


▲林徽因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920年


父女二人共同访问了一站后的法国、瑞士、德国、比利时四国,回到英国后,林徽因进入圣玛丽学院学习。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英国伦敦,1920年


可想而知,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对林徽因的冲击有多大,一直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她,开始接触欧洲文化


徐志摩就是在此时遇到了林徽因,林徽因理智保持了同徐志摩的距离,两人此后一直是心灵上的挚友,直到徐志摩意外去世。



▲林徽因于英国伦敦,1920年



▲林徽因在英国伦敦寓所炉边读书,1920年


林徽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回到了中国,同正要准备赴美留学的梁思成谈起了“建筑学”这个专业方向,两人都对这门学科非常感兴趣。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学,梁思成进入费城的宾大建筑系,当时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进入了宾大的美术学院,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课程。


▲林徽因(左三)与梁思成(左一)、吴文藻(左四)、

陈意(左5)、陈植(最前者)合影,1927年前后留美期间



▲留学美国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和同学朋友

1924-1928年留美期间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入学不久,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因病去世,第二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一场军阀混战中被流弹击中遇难,两人都因无法回国尽孝而痛苦不已。


梁林并没有辜负梁启超的期待,因为出色的成绩,一直选修建筑课程的林徽因于1927年被聘为建筑系助教



▲宾大建筑系请林徽因先生作建筑设计助教的聘帖


▲左图为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右图为林徽因、梁思成在美国

两图均拍摄于1927年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

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中式礼服

加拿大,1928年



▲梁思成林徽因在国内拍的结婚照,

年代各资料有出入,未详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欧洲考察古建筑遗址,1928年


这次欧洲古建考察为梁林二人日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经验。



{  阳 光 灿 烂 的 日 子  }

 窗子内外:从“太太的客厅”到祖国的“万水千山” 

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东北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林徽因因为东北寒冷的天气患上了肺病,梁思成也接受了朱启钤先生的邀请,加入了他创办的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关——营造学社工作


1931年梁林举家搬回北平的北总布胡同三号,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稳定最幸福的时光




▲1930年代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合影




▲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三号



▲左图为1932年,林徽因调查北平郊外杏子口佛龛

右图为1933年,林徽因于河北正定开元寺



▲1934年与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去山西考察古建筑


▲1934年在山西考察古建筑途中


▲梁思成与林徽因考察山西民居,1934年



▲林徽因、梁思成于北平天坛祈年殿顶,1935年


▲1936年林徽因在陕西长安县调查古建筑


▲左图为林徽因测绘兴隆寺塔

右图为林徽因测绘山东滋阳兴隆寺塔

两图均拍摄于1936年



▲左图为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供养人宁公遇塑像前

右图为林徽因佛光寺大殿唐代佛像群中

两图均拍摄于1937年


▲左图为1934年林徽因在山西灵岩寺佛像前

右图为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测绘经幢


同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由于信息不畅,当时正在佛光寺兴奋考察的营造学社社员们并不知道,他们要迎接的什么。


{  流 亡 之 路  }

 颠沛流离不失学者风骨 



▲林徽因(右三)与金岳霖(左一)等好友合影;昆明;1938年初


▲从左至右后排:周培源、陈意、陈岱孙、金岳霖;前排: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诫、梁思成、周如枚、王蒂瀓、周如雁;昆明西山;1938-1939年


▲林徽因(中)与王蒂瀓(左)、陈意(右)合影;昆明;1938到1939年间


次年,昆明也因为战乱待不住了,梁思成林徽因辗转到了四川的李庄。因为战时物资匮乏,这个物产相对丰富的村庄成为战时后方一个人才文化荟萃的中心(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等学术单位都迁到了李庄)。


然而李庄的日子并没有善待梁林夫妇。林徽因先是因为阴冷潮湿的气候肺结核复发,彻底病倒只能卧床梁思成也因为脊柱关节问题失去了健康。由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战争也令物价膨胀得厉害,生活也变得极为困难。


▲林徽因卧病李庄,1940年冬


▲林徽因(中)在病榻上与梁思成(右一)、梁从诫(右四)、梁再冰(右二)等合影,1942年




▲梁思成在李庄营造学社的工作室


▲梁思成(后)、莫宗江(前)

正在李庄营造学社工作室里工作




▲梁思成手绘图




▲梁思成手绘图




{  重 返 北 平  }

 一代宗师 鞠躬尽瘁 


▲梁思成给梅贻琦校长的信
时隔九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终于回到了一直思念着的北平,住进了清华园的新林院8号。还没歇脚,就积极投入到繁忙的教学筹备工作中去了。

同年梁思成被耶鲁大学邀请赴美国讲学,讲授“中国艺术史”,除了将中国建筑和美术系统地展示给世界以外,他还想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建筑教学的情况,将新的建筑思潮、先进的课程架构、教学经验带回中国。



▲梁思成在美国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艺术,1946年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建筑方案委员会的成员与顾问,1947年,纽约(包括柯布西耶、梁思成、尼迈耶、K·哈里森等)



建系初期事无巨细,国内的事务落在了梁林夫妇邀请从南方过来的吴良镛先生和卧病在床的林徽因身上,大到课程设计,小到桌椅板凳,都需要他们来安排规划。


1947年,梁思成结束了美国的讲学,回到了已经初具规模的清华建筑系。他从美国首次带回了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相关书籍也影响了林徽因的思想。


▲1949年文汇报刊登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内容


新林院8号像多年前的北总布胡同3号一样,成为了教授和学生们愿意到访的沙龙活动中心。这种活动对病床上的林徽因来说是巨大的精力消耗,对从未停止过学术思考的林徽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兴之所至经常忘记自己是个重症病人。


▲梁思成在学生中

▲上图为1950年,林徽因和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合影;

下图为50年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与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合影;

照片仍是按照当时的排序,但已物是人非


梁思成林徽因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了周干峙、吴良镛、罗哲文、楼庆西等为国家建设和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是中国建筑学的一代宗师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得知他们被委以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任后,恨不得把所有知识积累、光和热奉献给祖国。


新林院8号变成了国徽设计的工作间,建筑系的师生们进进出出一起讨论设计方案,林徽因彻底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全身心投入设计工作。



▲林徽因在工作,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在病中与林徽因讨论国徽图案,1950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凝聚着梁林夫妇的心血,林徽因设计了底座的浮雕花纹图案,可惜的是,她并没有等到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起来的那天。


▲1953年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手稿,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参加了北京市的远景规划工作,1948-1951年,梁思成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述了北京城的伟大价值,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概念,对于古城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设想,他甚至还设计了一个为北京打造的立体环城公园。

▲梁思成为北京构想的立体环城公园图,截图来自央视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手稿,梁思成


▲与周总理一起讨论科学规划,1956年


但是这些意见被上面驳回了。于是一座座古老建筑被推平,现代建筑毫无章法地拔地而起。梁思成林徽因急坏了,四处奔走声泪俱下地请求下命令的人从长计议,保留北京城的样貌:
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他们的忠告不幸一语成谶。


时间并没有善待这对已经年过半百疲惫不堪的夫妇。渐渐的,报纸、杂志等媒体透露出批判“复古主义”“鼓吹大屋顶”的文章。


1955年,在困惑与彷徨中,51岁的林徽因在梁思成的陪伴下,停止了呼吸。


梁再冰回忆道:


“护士把爹爹搀过来时,他坐在妈妈床前,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流泪,此时见到他一边哭一边喃喃不断地说:‘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我此时觉得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在他们生离死别的此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扰他们的诀别”。


▲给女儿梁再冰的漫画手稿,林徽因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绘稿,林徽因


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亲手为爱妻设计了墓碑,请莫宗江先生用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写下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并经过纪念碑建筑委员会的允许,把林徽因设计的试刻汉白玉纹样放在了她的墓前(文革期间墓碑文字被粗暴地破坏)。



▲林徽因墓


梁思成还把林徽因生前创作的诗找出来,工整地誊写了一遍,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然而这些文字也在文革中遗失了。


有时候觉得林徽因的早逝,也许是上天的庇护,不忍心让这样一位真诚纯良的学者再经受任何磨难。


梁思成是1972年文革期间去世的,背负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在极度痛苦与困惑中去世的。


▲梁思成、林徽因加入营造学社后合影,北平,1931年

▲梁思成、林徽因合影,北京,1950年代初


我们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也许并不能还原万分之一,但只要这份影像背后的精神内核能够让大家再记起两位先生,也心满意足。



《武汉“战疫”纪事》合集

《红楼十二钗》合集

30首经典电视剧主题曲

纪录片《中国通史》合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合集

纪录片《金城兰州》合集

纪录片《中国将帅》合集

纪录片《解放西藏》合集

纪录片《习仲勋》合集

纪录片《邓丽君》

纪录片《敦煌》合集

纪录片《王震》合集

纪录片《路遥》合集

纪录片《家风》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合集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 南怀瑾先生 》合集

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合集

百家讲坛《书香才女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侠骨柔情陆游陆放翁》合集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请您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